棗樹是我國特有果樹,具有抗旱耐瘠、適應性廣、容易栽培、耐粗放管理、投產快、豐產穩產、結果年限長和鮮棗經濟效益顯著等優點,且是很好的蜜源水果樹,因其根系發達,還是退耕還林、防治水土流失、保持生態平衡、適合山區丘陵發展的經濟林。棗果風味獨特,營養價值高,用途廣泛,既可鮮食,又可深加工成多種產品,干制后久儲不腐,耐儲運性強,是傳統的重要滋補保健品和中藥材。
一、國內外棗樹生產概況
棗原產于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栽培歷史有三千多年。據近代考古研究的新發現證實,我國棗的利用可追溯到7700年以前。在我國歷史上,棗與桃、杏、李、栗一起,并稱為“五果”。世界各國栽培的棗均引自我國。世界上稱謂的海棗(又稱伊拉克棗)屬棕櫚科,我國的棗屬鼠李科,果形雖相似,但為同名異物。我國的棗現已傳播到世界上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但除韓國、美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有少量栽培外,其他國家均無經濟栽培,多為庭院觀賞或研究之用,其中以韓國的棗樹經濟栽培量最大,已成為韓國的第八大果樹樹種,但單產不高,總產量也不高,每年均需進口一定量的紅棗供應市場。
我國棗的分布范圍極廣,在東經76°~124°,北緯23°~42°的廣大地區均有分布。北起內蒙古、吉林,南至兩廣、福建、臺灣,東起沿海諸省,西至云南、貴州、四川、新疆乃至西藏均能生長發育。清代記載的所謂“藏棗”即由西藏進貢而得名。在藏族聚居的四川鄉城縣海拔2800米的河岸也有棗屬植物分布,取名“蜀棗”。我國棗區大致以年均氣溫15℃等溫線為界,劃分為北方棗和南方棗兩個生態型,其主產區在北方。其中以河北、山東、河南、山西和陜西五省產量最多,五省總產量占全國棗總產量的90%以上。目前全國棗樹栽培面積有60多萬公頃,年產棗果110萬噸,是我國第七大果樹樹種,總產量在干果中居第一位。
我國棗栽培歷史悠久,品種資源豐富。在《中國果樹志·棗卷》一書中,就收錄記載棗品種700個,其中制干品種224個、鮮食品種261個、兼用品種159個、蜜棗品種56個。繼該書出版后,各地又陸續報道了不少新的品種品系和類型,如山東的魯北小棗、雪棗、大瓜棗、大白鈴,河南新鄭的灰棗、雞心棗,河北的優良鮮食新品種棗脆王,江蘇泗洪的極晚熟鮮食大棗特大棗王,重慶的豬腰棗、嘉平大棗等。現有品種中,以制干品種面積和產量最大,總產量的90%以上用于制干棗。所以在棗業品種結構上是不合理的。
二、國內外棗市場貿易概況
棗樹是我國的特有果樹,我國也是世界上棗的最大生產國和棗產品惟一出口國。世界上雖然有二十多個國家先后從我國引種了棗樹,但大多數都沒有發展起來。韓國有商品規模生產,但單產低、品質差,一直自給不足,常年需要進口供市。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我國廉價棗產品的大量涌入,韓國的棗樹生產受到嚴重沖擊,已出現大幅度下滑趨勢。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仍將保持最大的棗生產國和惟一出口國的地位。
我國棗雖然年產100萬噸左右,但年出口量僅800~1000噸。世界市場上90%以上的棗靠我國供應。出口區域遍及西歐、北美、非洲的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但主要是東南亞各國、美國、加拿大、毛里求斯、南也門和我國的港澳地區。其中80%以上是在東南亞市場銷售,購買的主要對象是外籍華人,他們的消費量占95%。這主要是由于不同國家和民族的飲食消費習慣不同造成的;同時我們也缺乏適合外國其他民族消費需求的棗產品,對棗的宣傳力度不夠,外國人還不了解棗的營養、藥用保健價值。近年隨著外國人對中醫的濃厚興趣,棗逐步被不同國家民族消費者所認識,棗的消費市場范圍也在逐步擴大,如2001年棗在埃及“齋月”的銷售就大出風頭。山東沾化每年舉辦的鮮棗節,可使50萬畝鮮棗被搶購一空,大大提高了其在國際市場的地位。由于山東受氣候限制,棗上市時間太遲,只有四川、云南鮮棗擠占北京、上海等大市場,如果四川抓住機遇,可在南方再造一個類似沾化棗的大基地,也會成為四川有些地區的支柱產業。
三、四川及重慶鮮棗發展前景廣闊
1. 棗樹對氣候、土壤的適應性很強
重慶市自然氣候復雜而優越,特別是山區,氣候垂直分布明顯,有適宜發展棗業的豐富資源。在武陵山、大巴山、婁山覆蓋區域的山地、丘陵縣區,發展棗樹生產氣候適宜,且長期以來農民有栽培棗樹的習慣,積累了不少棗樹的栽培經驗,有較好的群眾基礎。這些地區又是退耕還林的重點,重慶有25°以上的坡耕地36萬公頃需要陸續退耕還林,土地資源較豐富。農村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這些山區,他們急迫尋求脫貧致富的產業和門路,發展棗樹生產是他們易于接受的項目之一。
2. 符合市場發展的需求
我國棗樹主要分布在北方,南方棗基本上未形成規模生產,年人均占有量不足0.8千克。如除去出口和加工需要,數量更少。四川、重慶棗的發展僅是起步階段,既無規模,又無大宗商品。現有棗產品全靠北方供應。所以重慶發展棗業,不說出口外貿,就是占領自身市場,前景就十分可觀。四川如果在眉山建立10萬畝國際出口鮮棗基地,將大大超過山東沾化,盡管山東沾化有50萬畝鮮棗基地,但上市太遲,只供中秋、國慶節,南方可搶在夏季占領港澳及東南亞市場。
3.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
重慶市有3000萬人口,其中70%在農村,發展鮮棗農民致富快,對農民增收是任何項目難比的。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正在實現由糧、豬二元型向糧、豬、經三元型方向調整,這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項戰略性結構調整。在四川農村經濟結構中,除糧食、生豬外,果品收入還占一定比重,鮮棗出口值得重視。四川果品結構極不合理,柑橘所占比重極大,但和鮮棗相比產值太低,其他幾種果樹的產果量雖多,但收入并不高。棗還未列入統計之列,可見棗在果品業結構調整中,無疑是需要加快發展的項目。
4. 生態林建設和水土保持的需要
四川省及重慶市地處長江中上游,是長江生態林建設的重點區域。水土流失極為嚴重,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為保護長江母親河,保護三峽水庫安全,減少水土流失,恢復植被,改善環境,改善人民生產、生活條件,該區域的生態林建設應引起高度重視。
在生態林建設中,應兼顧生態林、用材林、經濟林三結合的原則。棗樹根系發達、枝葉稀少、抗旱耐瘠,既可防風固砂,防止水土流失,又兼獲棗果經濟之利,在生態林建設中,不失為一種理想的樹種。再從棗樹觀光園看,它又是城市居民最喜歡去的地方,四川眉山、重慶永川的棗樹發展如果也像近幾年山東沾化、新疆阿克蘇地區那樣,為重慶、成都這兩座大城市建起后花園,將是旅游生態環保不可缺少的重要經濟林。
作者簡介:夏樹讓,研究員,主要在南方推廣葡萄和鮮棗種植,在“北果南種”中做出了特殊貢獻,致力于帶領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幾十年來累計免費培訓農民65萬人次。現任中國三農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綠天力國際生物能源研究院副院長、廣西澤桂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技術總監等。聯系地址: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新竹路33號11棟2單元304號 郵編:53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