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非理性決策研究及展望:從圖式理論到前景理論

2015-06-08 03:23:49楊金橋
東北財經大學學報 2015年2期

楊金橋

〔摘要〕決策學被稱為21世紀最富有前景的學科之一。目前,決策學研究領域中存在著兩種主要的研究取向,以人的“完全理性”為前提假設的規范性研究取向和以人的“有限理性”為前提假設的描述性研究取向。這兩種取向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著對立,但也在不斷地互相學習借鑒。在這其中,學者們日益重視對非理性決策行為的研究,并在經濟學、心理學和認知神經學等多學科研究方法的支持下,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理論模型。本文對非理性決策的研究進行了梳理,著重介紹人的非理性特征在決策行為中的具體表現,并分析這些行為背后的心理學原因,最后提出未來在非理性決策研究領域中應該關注的三個方向:經驗決策和主觀概率估計、描述性決策理論的完善與整合、非理性決策的腦神經機制研究。

〔關鍵詞〕非理性決策;圖式理論;前景理論

中圖分類號:F069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096(2015)02000309

一、決策:無處不在的現象

決策在人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大到國家政策的制定,小到一件商品的選購,都需要人們進行決策活動。而在所有的這些決策活動中,最常見的是風險型決策和不確定型決策。其中,風險型決策一般指決策所需資料不全面,執行備選方案的結果不唯一,但可以在事先估計每種結果發生概率的決策[1]。例如,拋出一枚硬幣后猜測哪一面會朝上的決策,就屬于風險型決策。而不確定型決策則是指決策所需資料不全面,執行備選方案的結果不唯一,且每種結果的發生概率不可估計的決策[2-3]。例如,投資決策一般就屬于不確定型決策。狹義的決策,一般指風險型決策和不確定型決策。既然決策活動在生活中是如此常見,并且決策的結果通常與人們自身的利益密切相關,那么,人的決策行為都有哪些特點?符合什么樣的基本規律?如何才能做出更好更準確的決策?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不僅有助于增進對決策的了解,也能夠改善決策質量,具有重要的理論和應用價值。

半個多世紀以來,以Von Neumann 、Morgenstern、Simon、Tversky和Kahneman等為代表的杰出學者在這一領域中潛心鉆研,涌現出了一大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并逐漸形成了多個系統性的理論,其中尤其以Von Neumann等提出的“期望效用理論”(Expected Utility Theory)和Kahneman等提出的“前景理論”(Prospective Theory)最為著名,成為決策研究領域中里程碑式的成果。事實上,這兩個理論也恰恰代表了決策研究領域中兩種主要的研究取向:規范性(normative)取向與描述性(descriptive)取向[4-5]。規范性取向以人的“完全理性”作為基本假設,認為人的偏好具備完全理性。在此基礎上,該取向的研究力圖通過數學和邏輯的方法構建起人的決策最優框架,其意義在于為人們提供最優決策方案。而描述性取向則以人的“有限理性”為基本假設,承認并接受人除了具有理性之外也必然同時具有非理性的一面,因此實際決策過程往往會偏離甚至背離“最優”的決策規范。在此基礎上,該取向的研究力圖對人們在真實情境中的決策行為進行觀察,并對這種行為的特征和規律進行描述。不難看出,這兩種研究取向的目標雖然都是人的決策行為,但關心的問題截然不同。規范性取向主要關心“人應該如何做決策”,描述性取向主要關心“人實際上如何做決策”。規范性取向曾經一度占據著統治地位,直到20世紀60年代左右,以Simon為代表的學者開始質疑人的“完全理性”假設,認為人只能是“有限理性”并據此提出人的決策行為目標不是“最優”,而是“最滿意”,描述性取向才開始真正受到學者們的關注并逐漸成為研究決策與判斷行為的熱門取向。因此,想要理解“有限理性”概念和人的非理性決策行為,就必須首先了解什么是“完全理性”假設以及由此構建起來的規范性決策理論。

二、完全理性決策:期望效用理論的公理性假設

在所有建立在人的“完全理性”假設基礎之上的規范性決策理論模型中,由Von Neumann和Morgenstern提出的期望效用理論最具有代表性,隨后的一些規范性決策理論都是由此衍生或修正而來。期望效用理論用數學方法構建出一個體系比較完整的決策分析框架,在這一框架下,決策者能夠獲得最大的期望效用,因此其決策結果將被認為是最優的[6]。而與其他科學理論一樣,該理論的建立也需要一系列的公理性假設作為基礎,共有六條。一是有序性,決策者可以在多個備選方案之間進行兩兩比較。二是占優性,用相同的若干個維度對所有備選方案進行衡量,如果其中一個方案在至少一個維度上比其他方案都好,而同時在其他維度上又不比其他方案差,那么這一方案就稱為“占優方案”,決策者也一定會選擇這一方案。例如,消費者想在A、B、C三部手機中選擇購買一部,按照價格、外觀、續航能力三個維度對這三部手機進行衡量,結果發現A手機的價格最低,同時,其外觀和續航能力又不比B手機和C手機差,那么消費者就一定會選擇購買A手機,而不會選擇購買B手機和C手機。三是相消性,在所有備選方案中,如果有兩個方案的執行結果存在相同的部分,那么這一部分就可以在決策過程中消去,并不會影響決策的最終結果。反之,如果增添完全相同的部分,也不會影響決策的最終結果。例如,消費者在對A、B、C三部手機進行衡量時,發現A手機和B手機在價格方面完全相同,那么,消費者在比較A和B兩部手機時,就可以忽略價格這一維度,而只在外觀和續航能力這兩方面進行考察。反之,如果增加一個屏幕分辨率維度,同時A手機和B手機的屏幕分辨率又完全相同,那么屏幕分辨率這一維度將不會影響消費者對A手機和B手機的最終選擇。四是可傳遞性,決策者在不同備選方案之間的偏好是可傳遞的。例如,如果消費者在A手機和B手機中偏好A,在B手機和C手機中偏好B,那么在A手機和C手機中,消費者一定偏好A。五是連續性,如果存在這樣兩個備選方案,執行A方案同時存在著一個概率極大的好結果和一個概率極小的不好結果,而執行B方案的結果是確定的,但好壞程度介于A方案的兩種可能結果之間,那么決策者就會冒極小的風險選擇A方案,而不會選擇結果確定的B方案。例如,消費者如果選擇購買A手機,那么將有99%的可能使用得非常滿意,同時有1%的可能手機會損壞,而如果選擇購買B手機,則手機一定不會損壞,但用戶體驗一般,那么消費者就會選擇購買A手機,而不會選擇購買B手機。六是恒定性,決策者不會受到備選方案表現方式的影響。例如,邏輯意義相同,但只是表述方式不同的兩個備選方案,決策者將不會產生任何偏好[7]。

期望效用理論中的大多數模型都建立在以上至少一條公理性假設的基礎上,由于這六條假設都基本符合人們對日常決策的直覺,因此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期望效用理論是決策研究領域的主流研究范式,并衍生出其他類似的理論模型,如主觀期望效用理論等[8]。這些理論模型雖然與期望效用理論存在一定區別,但前提假設和理論核心是基本一致的。例如,這些理論模型都認為決策者具有完全理性,在面對一個決策情境時,決策者能夠擁有足夠強大的數學和邏輯計算能力,自覺計算選擇各種方案的數學期望值,以做出理論上設定的最優決策,從而實現自身期望效用最大化[9-10]。

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期望效用理論以一種極其嚴謹的方式為人們制定了一套標準化的決策方法。這一方法在數學和邏輯層面上是非常科學的,也非常便于分析,但其自身存在的問題也顯而易見。在期望效用理論的框架內,決策需要符合和滿足的條件十分苛刻,使得期望效用理論成為了一個理想化模型。例如,在期望效用理論框架下進行決策的決策者需要具備以下五個條件:一是決策者面臨的必須是一個客觀的、一成不變的問題。二是決策過程中,決策者能夠并且必須獲得全部有效信息。三是決策者能夠并且必須尋找出與實現目標相關的所有決策方案。四是決策者選擇決定的各種目標是明確的,而且可以依據不同目標的重要性進行排序。五是決策者能夠準確地預測出每一個方案在不同的客觀條件下所能產生的結果。很顯然,在現實的決策情境中,以上條件幾乎無一能夠得到充分滿足,因此,期望效用理論在描述、解釋以及預測現實情境中的決策時顯得非常乏力[11]。其中,在解釋諸多理性決策悖論和現實決策實驗結果(如阿萊悖論、艾爾斯伯格悖論、最后通牒博弈和禮物交換博弈等)時,期望效用理論始終無法自圓其說,這成為學者們質疑和詬病期望效用理論的有力武器。20世紀60年代左右,以Simon為代表的學者指出,期望效用理論的基礎假設,人的“完全理性”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存在的。這一論斷從根本上動搖了以期望效用理論為代表的規范性決策理論的根基,很多學者的注意力也隨之發生轉移,從理想化的決策研究轉移到對現實決策情境的研究,開始系統考察真實情境中“有限理性”的人如何決策,并描述其決策的基本特征,從而拉開了描述性決策理論研究的帷幕。

三、非理性:決策研究新取向的基礎

Simon對“有限理性”的論述,實際上承認了人既有理性的一面,同時又具有非理性的一面。而恰恰由于人存在著非理性的特點,才導致在現實中決策者的決策結果經常偏離甚至背離規范性決策理論的預期。因此,要描述和理解真實情境中的人如何做決策,就必須要首先認識和理解人的非理性。于是,非理性便成為決策研究新取向的基礎。

決策研究中的非理性,一般是指人在邏輯思維之外所具有的其他心理過程和心理特征。直覺、情緒、氣質和性格等都屬于人的非理性特征。早期的經濟學理論并不關注非理性特征對決策行為的影響,這些理論認為人的非理性如果參與到決策活動中就將無法實現自身效用最大化,從而無法做出最優決策。有些學者甚至曾一度認為,非理性行為無法在市場競爭中生存[12]。但事實上,由于非理性同理性一樣,都是存在于現實人身上的固有特征,因此在研究實際決策行為時,非理性終究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因素。而心理學的大量研究結果更進一步表明,非理性在人的心理結構中不僅占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而且,一些非理性特征甚至能夠對理性思維過程產生影響,同時,這種影響又很難排除掉[13]。這意味著,在實際決策過程中,人們可能會自認為做出了“理性”的決策,但卻絲毫意識不到,這種“理性”決策的背后受到了非理性心理特征的影響甚至操控,使得人們決策的結果在實際上并不是理性的和科學的,而自己卻渾然不知。例如,心理學中對情緒進行的諸多研究發現,雖然情緒與認知分屬兩種不同的心理過程,但是這兩者之間卻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某種特定的情緒狀態卻會對認知過程和認知結果產生重要影響,這種現象被稱為“情緒浸入”[14]。情緒和情感具有彌散性,類似于認知過程發生的“背景”或“環境”,而人們通常都是處在某種特定的情緒背景之下進行認知活動的,即使是理性的思考也不例外[15]-[17]。因此,人們往往更容易關注認知活動本身,卻忽略當前的情緒狀態是否影響了人們的認知方式和結果[18]。再例如,人格心理學研究發現,一個人在幼年時期跟父母尤其是跟母親的依戀關系會對其成年后的人格產生重要影響,而擁有不同人格的人,在對社會信息的感知和處理方式等方面都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別,因此可以說,一個人具備什么樣的人格狀態,往往就會做出什么樣的決策[19]。這些研究都表明,對于現實中的人來說,非理性特征不僅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真實存在,而且經常會在不知不覺中對理性思維和決策產生影響。

除了諸如情緒、人格等非理性因素的影響之外,人們在做決策時的認知過程本身也經常具有非理性特征。換句話說,即使非常努力,也很難實現完全的理性思考,而這恰恰是由進行認知加工的固有方式所決定的。

首先,完全理性決策假設要求決策者在決策之前必須掌握全部有效信息,但這在現實中幾乎是不可能的。心理學研究表明,現實中的人不可能做到全知全覺,來自外界的客觀信息通常并不會全部被感知到,這些信息必須首先經過一個“關口”的過濾,而這個“關口”就是“注意”。根據Broadbent的理論,外界信息在進入人的短時記憶之前,都要經過“注意”這一心理過程的篩選。只有能夠被“注意”到的一部分信息,才會最終進入人的短時記憶之中,成為進一步高級心理加工的材料。這意味著,正因為有“注意”這種心理過程的存在,人們便通常不可能掌握與某一項決策有關的全部信息[20]。當這些信息通過“注意”通道時,就難免會被過濾掉一部分,從而導致那些最終進入到人的短時記憶中成為決策加工基礎材料的信息,往往會比原本的信息少,那么,根據這些殘缺的信息做決策,結果自然就可能發生偏差。人們進行認知加工時的這種信息過濾現象非常常見,例如,曾經有這樣一個笑話,布什說:“我們要殺死四千萬伊拉克人和一個汽車修理工。”議員們立刻問:“我們為什么要殺掉一個汽車修理工呢?”這時布什對國務卿說:“瞧,我說過吧,沒人會關心我們殺死多少伊拉克人的。”

這雖然是一個笑話,但卻能夠非常直觀地體現出人在進行信息加工時的“選擇性注意”傾向。在做決策之前,人通常都不會掌握全部的信息,因此,依靠這種非全面的信息去做決策,結果自然就可能會發生偏差。

其次,即使是已經進入到人當前意識中的那一部分信息,也可能并不會直接被人們用來做進一步的認知加工。有些時候,人的意識會在覺察不到的情況下“扭曲”這些信息,從而使這些信息不再具備原本的真實性和客觀性,而變成了某種被人為改造過的新信息(如圖1所示)。

圖1實際上并不存在的“三角形”

當被問到“你從這幅圖中看到了什么”時,人們通常都會聲稱自己看到了一個等邊三角形。但事實上,仔細觀察便不難發現,這幅圖片當中并不存在任何三角形,所謂的“等邊三角形”,實際上是被人為“虛構”出來的。這體現出人的感覺和知覺并非是在被動地接收著來自外界的信息,而是經常在主動地“解釋”這些信息,只不過,這種對信息的解釋加工太過迅速,人們往往根本意識不到[21]。

綜上所述,由于人信息加工的固有方式以及諸如情緒、人格等心理特征和心理過程的存在,使得決策者通常無法在真實的情境中做出完全理性的決策。基于此,深入認識和描述人的非理性決策表現,并嘗試著尋找這些表現背后的一般化原因,便成為了建立描述性決策理論模型的重要前提。雖然人的心理結構中的各種非理性特征之間存在著非常復雜的關系,探尋一種能夠解釋和說明所有非理性決策行為背后的一般性原因非常困難,但是心理學中的一些相關概念和理論仍然可以比較好地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幫助,如圖式理論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代表。

四、圖式理論:理解非理性決策行為的途徑之一

在心理學中,圖式(schema)這一概念較早地被皮亞杰應用在對兒童認知發展的研究中[22]。根據皮亞杰的理論,圖式是指一個有組織、可重復的行為模式或心理結構,是一種認知結構單元,其主要作用在于能夠以特定的方式過濾、選擇和整理外界的刺激信息,使之成為可以被兒童所接納的、具有整體性和實際意義的知識。后來也有一些社會心理學研究者將圖式的定義進一步泛化為人的頭腦中業已存在的知識經驗以及對這些經驗的積極組織[23]。無論對圖式具體內涵的闡述存在何種區別,學者們一般都認為,圖式是指預先存留于頭腦中的某種特定的認知結構和認知方式,它決定了人們獲取和解釋信息的方式和偏好,形成對某一事物的新認識,并最終能夠導致人們產生特定的行為。圖式的這些性質對于理解人的決策行為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某一種特定的決策行為可以認為是由特定的圖式所導致的,不同的人決策行為之間的區別,也可以解釋為是由于每個人的圖式存在著差異。事實上,圖式這一概念一經提出,就引起了研究者們的濃厚興趣和廣泛關注。目前大量的研究表明,圖式對于人的心理和行為有著非常顯著的影響作用。

1圖式對注意的影響

在外界紛繁復雜的信息中,人們究竟會感知到其中的哪些信息,是由“注意”決定的。而人們這種對信息的特定選擇,又受到圖式的影響。人們總是會注意到自己感興趣的事物,而興趣又恰恰屬于一種過去的經驗。另外,研究表明,人們會對與自我有關的信息抱有特殊的關注,例如,“雞尾酒會效應”,指的是人們雖然很難在喧鬧的場合中聽到具體的聲音,卻往往可以準確地聽到別人說出自己的名字[24-25]。此外,社會心理學中的自我參照效應[26]、焦點效應和透明度錯覺等現象也都能體現出人們對周圍信息的注意往往離不開自我意識的驅動,而自我意識又是在幼年時期逐漸形成的,因此,這種圖式就會影響到人們對社會信息的注意。

2圖式對知覺的影響

早在20世紀,格式塔心理學派就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即“完形”。該學派認為,人們的知覺并非是對客觀信息被動的反應,而是主動的解釋。這表明,人們頭腦中過去的相關記憶和經驗會對知覺產生重要影響。例如,早期的格式塔心理學家用“似動現象”支持自己對于知覺的觀點。在實驗中,實驗者相繼呈現一段水平的亮條和一段垂直的亮條,并操縱這兩段亮條的呈現時距,以觀察被試者對它們的知覺反應。結果發現,當兩段亮條的呈現時距較長時,被試者會報告它們是先后出現的;而當兩段亮條的呈現時距較短時,被試者則會報告看到兩段亮條在連貫地運動[27]。這一現象固然與人們生理層面上的知覺規律有關,但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說明,在某些情況下,人們會將互相獨立的事物自動知覺為一個連貫的整體,從而賦予其某種人們所能理解的意義。這種知覺方式離不開過去經驗的作用,人們往往會傾向于以一種有意義的、完整的方式去知覺和理解周遭的信息,而無論這些信息原本是否是有意義的,例如,

“漢字順序有時不影響閱讀,事證實明了當你看這完句話之后才發字現都亂是的。”如果逐字仔細閱讀上面這句話就會發現,其中的一些文字和詞語并不符合閱讀順序,可即便如此,人們在對這句話進行閱讀和理解時通常都不會感到困難,甚至很難發現其中文字順序的錯誤。這說明,人們在知覺和理解這句話時,必然動用了過去相關的理解經驗,正是這些經驗才可以使人們在幾乎毫無察覺的情況下對這句話進行了自動糾錯,否則,人們閱讀出來的就將會是凌亂的、令人費解的一句話。

3圖式對記憶的影響

人們過去的經驗不僅可以對感知產生影響,甚至能夠影響記憶。例如,人們有時會出現“后見之明”偏差(hindsight bias),即會認為某件事情發生的結果是顯而易見、在預料之中的,卻意識不到這一判斷恰恰受到了已知結果的影響[28]。有學者認為,記憶并非是過去的某種經歷發生時被動存儲于大腦中的,恰恰相反,它是在人們需要提取時才被建立起來的,這就是記憶的主觀建構性[29]。換句話說,人們的某種記憶完全可能被人為地“虛構”出來,而虛構的方式和方法與其過去的相關經驗以及個人特質等因素有關。心理學中關于記憶重構的很多研究結論都有力地支持了這一觀點。例如,研究者首先讓被試者觀看一部視頻,其中包含了多輛汽車相撞的一起事故。一個星期后,研究者讓被試者重新回憶這段視頻中的情節,并詢問他們是否在視頻中看到了碎玻璃,結果發現,有相當一部分被試者確信自己在視頻中看到了地上的碎玻璃,可事實上,這一情節在視頻中根本不存在[30]。

4圖式對情緒的影響

在心理學中,認知和情緒一般被認為是兩種不同的心理過程,但大量研究表明,這二者之間存在著非常密切的交互關系,其中,情緒過程會在很多情況下受到認知過程尤其是個體過去經驗的影響[31]。例如,臨床心理學的研究發現,抑郁癥患者的認知方式往往非常消極,而這種看待事物的消極方式又會使他們的抑郁傾向更加惡化,這體現出認知過程對情緒的直接影響。即使是正常人,某種情緒也往往是由對事物的某種特定認知所引起的,而這種認知又往往來源于人們過去的相關經驗。據此,Allis經過長期臨床觀察實踐,提出了著名的“情緒ABC”理論。這一理論認為,人們的消極情緒,并不是由某一事物直接引發的,而是由人們對該事物錯誤的認識和態度所引發的[32]。

由此可見,過去的經驗和記憶會構建起某種相對穩定的認知結構,即圖式,而人們恰恰通過這些業已存在的特定圖式去接納和組織新信息。在這種情況下,新信息就會被人為地進行加工和重構,以變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但這同時也意味著,被加工和重構過的信息,已經不是本來面目了,依靠這些信息去做決策,也就自然可能出現偏差。很多研究者都發現在人們的實際決策中存在著各種各樣可能存在偏差的“啟發式”[33],這些“啟發式”一般都與圖式有關,比較典型的有代表性直覺、易得性直覺、錨定和基本歸因錯誤等。

代表性直覺是指人們通常會根據“一個事件能夠在多大程度上代表另一個事件”來判斷事件發生的概率[34]。一個具體表現是,在通過某一樣本對總體進行推斷時,人們可能會忽略樣本大小這一重要的影響因素。在統計學中,當人們進行統計推論時,樣本容量對于推論結果的精度是至關重要的。樣本容量越大,越可能代表總體情況;樣本容量越小,越不能真實反映總體情況。但在實際中,人們往往會忽略樣本大小這一因素,誤將某一小樣本的極端情況推論為總體情況。例如,人們會更傾向于認為,一個被描述得更為具體的事件應該更可能發生。但事實上,一個被描述得越具體的事件,其發生的概率越低。

易得性直覺是指人們往往傾向于高估容易想到的事件所發生的概率[35]。例如,面對“以字母K作為開頭的單詞多,還是以字母K作為第三個字母的單詞多”這一問題時,大多數人都認為以字母K作為開頭的單詞多,但這一判斷卻是錯誤的。而人們之所以會產生這個錯誤,是因為與以字母K作為第三個字母的單詞相比,以字母K作為開頭的單詞更容易被回憶出來,因此人們就會不自覺地高估這類單詞的數量。

錨定是指當人們對某事物進行定量估計時,估計結果往往會受到一個可能毫不相關的初始值影響,這個初始值就稱為“錨定”或“錨”[36-37]。例如,快速估計10×9×8×7×6×5×4×3×2×1的結果,與快速估計1×2×3×4×5×6×7×8×9×10的結果,雖然在實際上,這兩個算式的結果是完全相同的,但是,通常人們對前者估計的結果數值都要遠大于對后者估計的結果數值。這可能是因為,當人們在估計第一個算式的計算結果時,受到了初始值10的影響,這一相對較大的數值使人們傾向于高估這個算式的最終結果;而當人們估計第二個算式的計算結果時,受到了初始值1的影響,這一相對較小的數值使人們傾向于低估這個算式的最終結果。

基本歸因錯誤是指當人們對他人的行為尤其是錯誤行為進行歸因時,傾向于進行內部歸因,即把對方的行為歸因為其人格、態度和能力等方面,而低估情境性的因素[38]。大量研究表明,基本歸因錯誤極其廣泛地存在于人們進行社會判斷的各個領域中[39]。例如,人們經常會認為,演講者文稿中的觀點就是其本人所持的觀點,演員所扮演角色的性格就是演員本人的性格等。

五、前景理論:一個重要的描述性決策理論

既然非理性是客觀存在于決策過程中一個幾乎不可排除的重要因素,那么,對這種非理性的決策行為進行描述,總結一般規律,最終建立描述性的決策理論就成為學者們最為關心的問題。由于人的非理性特征非常繁多,彼此又存在著各種復雜的關系,因此很難像規范性理論那樣建立起一個統一的描述性理論,只能對某一方面的決策行為或某一特定情境下的決策行為進行描述,這也就導致現在的描述性決策理論比較繁多。而在所有這些描述性決策理論中,目前最受重視,同時影響也最為深遠的理論就是Kahneman和Tversky提出的前景理論。可以說,后來的很多描述性決策理論,都是由這一理論派生出來的,或受到了這一理論的重要啟發。

與規范性理論相比,前景理論的構架相對比較松散。它認為,人的決策過程是由前后兩部分構成,即編輯階段和評價階段。在編輯階段中,“參照點”(reference point)和“框架”(frame)等會對決策者的信息編輯方式產生重要的影響。其中,“參照點”是指決策者給自己設定的心理中立基點,這一基點決定了決策者會將某種結果編碼為收益還是損失,因此“參照點”的位置會決定決策者的偏好;“框架”則是指決策者對決策問題的心理表征方式。前景理論認為,在決策過程中,邏輯意義相同,但表述方式不同的兩個備擇選項可能會對決策者的決策產生重要影響,這一現象就稱為“框架效應”。而在評價階段中,決策者則依靠價值函數和權重函數等對編輯階段的決策信息進行判斷。其中,價值函數又分為“收益”和“損失”兩種,而且這兩種函數存在著非常大的區別。從函數上看(如圖2所示),收益的價值函數(第一象限)是凹函數,且相對平緩;損失的價值函數(第三象限)則是凸函數,且相對陡峭。這一區別意味著,人們對收益和損失的主觀體驗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具體表現為兩點:第一,人們在面臨收益情境時,更傾向于保守;在面臨損失情境時,更傾向于冒險。第二,人們面對相同的收益和損失時,對損失的體驗往往更為敏感。例如,丟失100元錢比揀到100元錢帶來的主觀感受更加強烈。或者說,揀到100元錢并不足以彌補丟失100元錢帶來的痛苦。

Kahneman和Tversky通過一系列的假設情境決策問題來驗證自己的理論。例如,他們曾給被試者呈現類似這樣的兩組問題:

問題1:假如面臨以下兩種情況,選擇哪一種。

A:肯定會獲得500美元;

B:有50%的概率獲得1 000美元,50%的概率什么都得不到。

問題2:假如面臨以下兩種情況,選擇哪一種。

A:肯定會損失500美元;B:有50%的概率損失1 000美元,50%的概率什么都不損失。

結果發現,在問題1中,多數人都會選擇A;在問題2中,多數人則會選擇B。這一選擇傾向的差異體現出,一是在實際的決策中,人們并不會總是完全理性的。因為問題1的兩個選項和問題2的兩個選項,其數學期望值是完全相同的。而如果按照期望效用理論,人們不應該在這兩組選項當中具備偏好。二是人們對收益和損失的主觀體驗不同。問題1提供的是收益情境,因此在這種情境下,人們更傾向于選擇保守性的A選項;而問題2提供的是損失情境,因此在這種情境下,人們更傾向于選擇冒險性的B選項。

雖然前景理論認為人們具有損失規避傾向,但這一理論還認為,人們的這種傾向也會同時受到主觀概率的影響而發生變化。例如,他們曾給被試者呈現類似這樣的兩組問題:

問題1:假如面臨以下兩種情況,選擇哪一種。

A:肯定會得到5美元;B:1‰的概率得到1 000美元。

問題2:假如面臨以下兩種情況,選擇哪一種。

A:肯定會損失5美元;B:1‰的概率損失1 000美元。

結果發現,在問題1中,大多數人選擇了B;在問題2中,大多數人選擇了A。這說明,人們除了普遍具有損失規避的傾向之外,也會同時熱衷于小概率事件,即認為小概率事件會落在自己的身上。事實上,這兩個問題也能夠很簡單地反映出人們對兩種行業的態度,問題1反映了人們對彩票的熱衷,問題2則反映了人們對保險的熱衷。

六、非理性決策研究展望

決策學被譽為基礎科學中最富有前景的學科。近半個世紀以來,在經濟學、心理學等學科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非理性決策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在這一領域中依然存在著很多極具價值的問題有待解決。未來的非理性決策研究應關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經驗決策和主觀概率估計。在以往的決策研究范式中,各個備選方案的概率信息、收益信息或損失信息往往都是給定的,但在實際決策中,這種情況并不經常存在,大部分情況下,備選方案信息都并不完整。因此近年來有學者開始質疑過去決策研究結果的外部效度,并提出“經驗決策”這一概念加以研究。經驗決策是指在事先不告訴被試者備選方案的概率和收益,需要被試者自己在決策之前獲取決策信息的決策形式[41-42]。很顯然,這一決策形式在日常生活中更為常見,因此對它的研究也更有意義和價值。另外,決策在很大程度上要參考各個備選方案的發生概率,而這一概率在事先往往不是給定的,需要根據經驗進行估計和推斷。因此,人們對概率的主觀估計是否存在著某些基本規律,這些基本規律的具體表現又是什么,對這些問題的研究,會直接有力地推動行為決策學向前發展。

第二,描述性決策理論的完善與整合。目前,前景理論雖然是最具影響力的描述性決策理論,但這一理論依然有很多待發展和待完善之處。例如,這一理論認為,人們的決策往往取決于參照點,而參照點的選擇則與包括渴望水平以及自己過去經驗在內的很多因素有關。那么,決策者在做決策時,是否只會給自己設定單一的參照點呢?有學者進行研究發現并非如此,據此,王曉田和王鵬[43]提出了三參照點模型。這一模型將底線、現狀和目標作為三個參照點,將決策結果的空間劃分為失敗、損失、獲益和成功四個功能區域。而這三個參照點的心理權重的排序是“底線>目標>現狀”,四個區間的效價則遵循著“從失敗到損失>從獲益到成功>從損失到獲益”的關系。這一理論將多個參照點引入了決策模型,使對決策的描述更為立體和豐富,解釋力也更強,成為了以前景理論作為基礎的最重要的拓展理論之一。

此外,還有一些描述性決策模型也具備很強的影響力,例如,我國學者李紓提出的“齊當別”模型就是其中之一。該模型適用于備選方案已知,結構良好的風險決策問題,認為指導人們決策的不是最大化某種期望值,而是在選項之間搜尋優勢性關系。為了利用弱優勢原則達成決策,人們必須在某一維度上將差別較小的兩個可能結果人為地“齊同”掉,而在另一維度上將差別較大的兩個可能結果作為決策的最后依據[44]。這一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釋如阿萊悖論等經典理性決策悖論,因此具有重要價值。未來的非理性決策研究領域,應該關注各種決策理論模型的完善和整合,以得到具有更強解釋力和更具一般性指導意義的決策理論模型。

第三,非理性決策的腦神經機制研究。隨著決策研究的不斷深入,學者們已經不再滿足于在行為層面上描述和解釋決策規律,進一步深入探索決策的腦神經機制成為必然。近年來,由先進的腦科學、經濟學和心理學等多學科交叉而形成的一門新興學科——神經經濟學正日益受到學者們的重視,這門學科正是要探索人類決策的神經基礎。它主要關心的問題包括與人類決策過程有關的認知模塊的大腦定位,啟發式決策的腦神經基礎,社會決策如公平、正義、幸福等的神經機制等。在心理學、經濟學與腦科學結合日益緊密的今天,探索非理性決策過程的腦神經機制,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也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何清華, 薛貴, 陳春輝,等遺傳因素在風險決策加工中的作用[J]心理科學進展, 2014,(2): 191-204

[2]杜偉宇, 李同吉, 吳慶麟專家和新手不確定決策認知過程的比較研究[J]心理科學, 2006,(4): 786-788

[3]張鳳華, 張慶林, 胡竹菁不同預測率的不確定決策的ERP研究[J]心理學探新, 2011,(5): 421-427

[4]Baron, JThinking and Deciding[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5]莊錦英決策心理學[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6]邊慎, 蔡志杰期望效用理論與前景理論的一致性[J]經濟學, 2005,(1): 265-276

[7]斯科特·普勞斯決策與判斷[M]施俊琦等譯,北京: 人民郵電出版社, 2004

[8]Camerer, C, Weber, MRecent Developments in Modeling Preferences: Uncertainty and Ambiguity[J]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1992, 5(4): 325-370

[9]Von Neumann, J,Morgenstern,O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3

[10]Li,SWhat Is the Price for Utilizing Deductive Reasoning? A Reply to Generalized Expectation Maximizers[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996, 29(2): 355-358

[11]Shafir, E, LeBoeuf, ARationality[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2, 53(1): 491-517

[12]Mellers, A, Schwartz, A, Cooke, J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998, 49(1): 447-477

[13]楊慧芳個性心理因素與非理性金融行為研究[J]心理科學, 2011,(4): 915-919

[14]Forgas, PMood and Judgment: The Affect Infusion Model (AIM) [J]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5, 117(1): 39-66

[15]李愛梅, 梁穎, 田婕情緒與決策研究的心理學和經濟學視角[J]經濟問題探索, 2009,(1): 87-92

[16]Johnson, E, Tversky, AAffect, Generalization and the Perception of Risk[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3, 45(1): 20-31

[17]Isen, M, Patrik, RThe Effect of Positive Feelings on Risk Taking: When the Chips Are Down[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83, 31(2): 194-202

[18]Schwarz, NFeelings as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and Motivational Functions of Affective States[A]Higgins,ETHandbook of Motivation and Cognition: Foundations of Social Behavior[C]New York: Guilford Press, 1990

[19]Ainsworth, D, Blehar, C, Waters, E, Wall, SThe Strange Situation: Observing Patterns of Attachment[M]New Jersey: Erlbaum, 1978

[20]Downing, EInteractions Between Visual Working Memory and Selective Attention[J]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0, 11(6): 467-473

[21]Koffka, KPrinciples of Gestalt Psychology[M]New York: Routledge Press, 1999

[22]皮亞杰, 英海爾德兒童心理學[M]吳福元譯,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0

[23]Anderson, A, Sedikides, CThinking about People: Contribution of A Typological Alternative to Associationistic and Dimensional Models of Person Perception[J]Joum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1, 60(2): 203-217

[24]Harris, R, Pashler, HAttention and the Processing of Emotional Words and Names: Not So Special After All[J]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4, 15(3): 171-178

[25]Harris, R, Pashler, E, Coburn, PMoray Revisited: High-Priority Affective Stimuli and Visual Search[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2004, 57(1): 1-31

[26]Symons, S, Johnson, TThe Self-Reference Effect in Memory: A Meta-Analysis[J]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7, 121(3): 371-394

[27]鄧勤勤, 馬富強似動現象對于動知覺認識的啟示[J]心智與計算, 2009,(2): 99-103

[28]Fischhoff, BHindsight Not Equal to Foresight: The Effect of Outcome Knowledge on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J]Quality and Safety in Health Care, 2003, 12(4): 304-312

[29]Hess, M, Slaughter, JSchematic Knowledge Influences on Memory for Scene Information in Young and Older Adult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0,26(5): 855-865

[30]Loftus, F, Palmer, CReconstruction of Automobile Destruction: An Exampl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Memory[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1974, 13(5): 585-589

[31]Mogg, K, Bradley, P, William, R, Mathews, ASubliminal Processing of Emotional Information in Anxiety and Depression[J]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993, 102(2): 304-311

[32]姚雙雁認知行為療法在大學生心理咨詢中應用:個案報告[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0,(9): 1148-1150

[33]Tversky, A, Kahneman, D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J]Science, 1974, 185(4157): 1124-1131

[34]Tversky, A, Kahneman, DExtensional Versus Intuitive Reasoning: The Conjunction Fallacy in Probability Judgment[J]Psychological Review, 1983, 90(4): 293-315

[35]Tversky, A, Kahneman, DAvailability: A Heuristic for Judging Frequency and Probability[J]Cognitive Psychology, 1973, 5(2): 207-232

[36]Brewer, T, Chapman, B, Schwartz, A, Bergus, RThe Influence of Irrelevant Anchors on the Judgments and Choices of Doctors and Patients[J]Medical Decision Making, 2007, 27(2): 203-211

[37]Kristensen, H, Garling, TAnchor Points, Reference Points, and Counteroffers in Negotiations[J]Group Decision and Negotiation, 2000, 9(6): 493-505

[38]Sabini, J, Siepmann, M, Stein, JThe Really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J]Psychological Inquiry, 2001, 12(1): 1-15

[39]Jones, E, Harris, AThe Attribution of Attitud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67, 3(1): 1-24

[40]Kahneman, D, Tversky, A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Econometrica, 1979, 47(2): 263-291

[41]黃志華, 閆鞏固, 王天樂經驗決策:概念、研究和展望[J]心理科學進展, 2011, (12): 1814-1821

[42]Hertwig, R, Barron, G, Weber, U, Erev, IDecisions from Experience and the Effect of Rare Events in Risky Choice[J]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4, 15(8): 534-539

[43]王曉田, 王鵬決策的三參照點理論:從原理到應用[J]心理科學進展, 2013, (8): 1331-1346

[44]Li,SEquate-to-differentiate Theory: A Coherent Bi-Choice Model Across Certainty, Uncertainty and Risk[D]Sydney: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Doctoral dissertation1994

(責任編輯:鄧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香蕉久久|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老司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91高清在线视频|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V|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99在线视频网站|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欧美一区二区人人喊爽| 四虎亚洲精品|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你懂的| 91精品日韩人妻无码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97久久精品少妇| 综合天天色| 亚洲黄色成人| 国产欧美高清|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国产视频a| 国产成人精品18|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尤物视频在线| 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婷婷成人综合|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swag|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清纯| 国产一在线|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 亚洲第一在线播放|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 欧美怡红院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51精品| 国产第一页亚洲| 色135综合网| 亚洲av无码人妻| 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网站| 天堂av综合网| 亚洲专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欧美日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的视频网站| 亚洲91精品视频| 久99久热只有精品国产15| 日韩第九页| 久久男人资源站|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视频播| 国产精品成| 国产自在线播放| 日本精品影院| 精品三级网站| 国产男女免费完整版视频| 天堂成人在线视频| 思思99热精品在线| 免费看a级毛片| 日韩午夜伦| 小说 亚洲 无码 精品| 免费人成又黄又爽的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网址|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日韩视频免费| 欧美中文一区| 成人日韩视频|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成年人久久黄色网站| 亚洲无码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在线欧美a| 福利视频久久| 2020亚洲精品无码|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久久中文无码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