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沒有生活的教育是死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思想品德》教材是圍繞初中學生的生活來組織編寫的,教材內容體現了生活化的課程理念,思想品德課教學如果脫離生活,那將是枯燥的、呆板的、空洞的。因為思想品德課的目標,不僅僅是讓學生知道理論知識,更是要將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融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在自身生活的背景、事件、經歷和問題中自主探究、自主建構,使學生在觀察生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的探究活動過程中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這就要求我們把思想品德教學融入生活,緊密與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體驗,在生活中自我教育,內化自己的道德情感,以達到理想的教學目的。
一、挖掘鮮活的生活內容是教師在備課環節中的立足點
思想品德課堂面對的學生不是一張白紙,他們在以往的學習、生活中已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而且有些生活經驗對他們的影響是深刻的,并且教材在內容上也關注到了學生的現實生活,為教學提供了線索和空間。作為教師就要從教材描述的生活片段中選取鏈接生活的點,注意學生已有生活經驗與教學內容的聯系,充分發揮已有生活經驗在教學中的作用,將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課堂常態化。
例如,筆者在講授蘇教版八年級上冊《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一內容時,做了如下探索。
導入:播報《羊中好聲音》。
展示圖片:學校初二(2)班宿舍里學生生活物品擺放整齊的照片,在羊中10月份的文明宿舍評比中,初二(2)班9個宿舍在衛生、紀律方面均是滿分,全部被評為文明宿舍,在班級常規管理評比中獲得第一名。
分析:常規管理評比中初二(2)班學生為什么會做得這么優秀?結論:每個同學對每一個細節認真負責,才會脫穎而出。
教師引導:這個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相信同學們一定已經發現了很多“責任之美”,讓我們一起來夸一夸身邊負責的人(同學、教師、家長、陌生人)并分享他們的真實故事。
學生列舉事例,教師展示校園里的“責任之美”的圖片:認真執勤的值班人員、埋頭批改作業的教師、管理晨讀的班干部、細心揀菜的食堂后勤、恪守職責的門衛保安、獻愛心踴捐款的每一個公民……
播放采訪錄像:學校2011屆初三畢業生吳呈杰(2014年江蘇省理科高考狀元)談責任。
情境材料來源于學生自己的生活,通過自己學校的各類榜樣材料和吳呈杰的視頻的播放,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起到“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的作用。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問題的提出也具有針對性,學生也有話可說,很自然地導入新課。
二、設計貼近生活的情境是教師教學過程中的立足點
教育家盧梭認為:教師的職責不在于教給學生各種知識和灌輸各種觀念,而是在于引導學生在外界事物和周圍環境中學習,并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從而使他們獲得有用的知識。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情境,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創設教學情境就是模擬生活情境,把生活中發生的關于教學內容的現象重現在課堂上,使課堂教學更加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身臨其境,以期加強學生的感知。
例如,在講《磨礪堅強的意志》時,筆者請來了原來的學生陸華同學,請她談談她是如何承受挫折,磨礪意志,做一個堅強的人的。她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高三那年,她母親去學校看望她,在回家的路上不幸發生了車禍,車毀人非,母親在醫院里整整躺了20多天沒有蘇醒……面對飛來橫禍,面對即將來臨的高考,面對自己因為悲傷的情緒而導致不斷地下滑的成績,她也曾彷徨過、放棄過,甚至是絕望過,但是自己唯有堅強起來,考上重點大學,才是對媽媽的最好回報,她痛定思痛,擦干眼淚,從容走進了考場,并以優異的成績被江西財經大學錄取……教室里靜悄悄的,敘述者的情緒感染了每一個在坐的學生,鄭智化的《水手》緩緩響起:“他說風雨中這點痛算什么,擦干淚,不要怕,至少我們還有夢……”是啊,陽光總在風雨后,貝多芬兩耳失聰卻奏響了享譽世界的《生命交響曲》,學校學生孫強在患嚴重腦震蕩的情況下憑著自己堅強的意志,走進了北京大學,“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只要你堅定你的信念,再大的挫折都會挺過去,而智慧和自信就是戰勝挫折的最大饋贈。同時筆者發動學生去搜集有關他人戰勝挫折的資料,建立起信息資料庫,一旦誰遭遇到了失敗和挫折,我們就啟動這個資料庫向他發出各種“選擇堅強,加入自信一族”的援助信息,幫助他正確面對成長的考驗。這樣,巧用教材內容設置情境,設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學生,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三、運用生活化的活動是教師教學過程的載體
著名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即經驗連續不斷的改造”。而經驗都是由“做”、由“活動”中得來的,這里特別強調了學生主動活動。教材中處處有活動,時時有活動,這些活動不是遠離學生生活的“空中樓閣”,而是學生能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因此我們可以以生活為基礎,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適當補充生活中的“活”材料和學生身邊的真事,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捕捉到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使活動內容貼近學生生活,讓生活走進課堂,從課堂走向生活,改變過去那種品德教育與現實生活相脫離的德育灌輸方式。
在講述蘇教版八年級《人不能選擇父母》這一內容時,筆者開展“護蛋”活動,讓每個學生帶一個雞蛋來校,雞蛋一刻不能離身,到放學檢查還有多少同學的雞蛋完好無損,意在讓學生明白父母把我們每個“寶貝蛋”護了十多年,卻毫發未損,這里面凝聚了他們多少心血;舉辦“我這一家子”相冊展覽,家是我們成長的起點,家是我們童年的樂園,家給我們留下了多少美好的回憶,一張“全家福”留下了永恒的瞬間,在搜集、整理、制作家庭相冊的過程中,重溫親情,增進對家庭的了解。通過體驗親情這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明白,一家人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需要彼此的關愛。愛和被愛是相互的,它們寓于平常的一言一行、點點滴滴中,關鍵是我們要帶著一顆感恩的心去感受愛,去表達愛。只有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教學,才能將教材中的有意義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才是有效的學習。
四、體驗現實生活的實踐是課堂教學外延的拓展點
思想品德課的實踐環節教學歷來是教師關注的教學環節,特別是新課程改革以來,其重要地位更是日益顯現。對于學生來說,只有引導學生關注和實踐他“當下的、即刻的、正在進行的生活”,才會成為有效的教學。在教學中,要在教材內容與學生當前正在進行的生活之間建立一種“意義牽涉”、“利益關聯”,就必須關注學生當前的生活需要,確定有意義、有價值的溝通點,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倡導思想品德教育的實踐性,應該引導學生積極投身于社會生活之中,通過社會公益活動等形式參與公共生活,體驗社會生活的豐富多彩,達到思想的升華和品德的內化。
例如,在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的《我是中學生了》教學中,為了幫助新生全面了解學校,筆者組織了參觀校園活動,課前準備好學校簡介和參觀路線,課上讓課代表做導游,教師當顧問,帶領全班同學興致勃勃地參觀了學校。通過參觀活動使思想品德課堂變得寬松、愉快,不僅讓學生學到了知識,而且激發了熱愛學校之情。同時,為了讓大家更快地認識新同學,筆者還發起了學生自制名片的活動,讓每位同學準備一張漂亮的硬紙,在規定時間內設計好自己的名片,在課上讓同學們當面把自己的名片送給自己最想相識的同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認知有展現、情感有渲染、行為實踐有親自體驗,學生通過自己親自動手獲得的感受是真實可觸摸的,都是自己總結出來的認識,也就使得原本枯燥無味的知識點變得有血有肉了。又如,結合“環境保護”、“合理消費”、“公民的政治參與”、“實現人生的價值”、“民族文化”等教學內容,引導學生走出校門,到社區去,到群眾中去,組織學生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勤工助學等實踐活動,使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將課堂上所學的理論與生動的社會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去檢驗所學的基本理論,讓學生利用假期進行調研,了解社會,關心社會,把握社會的熱點問題,并用所學的理論去分析社會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踐證明,生活是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源,通過生活引路,把生活帶入知識的海洋,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生活,用自己的情感體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這不僅有利于增強思想品德課堂的活力,更有利于增強思想品德教育的時代性、針對性和實效性,還可以滿足學生追求真、善、美的需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