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村寨的“雙預”問題指的是旅游預開發民族村寨的文化保護預警問題。分析總結旅游預開發民族村寨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可以建立起文化保護的若干預警原則。在民族村寨旅游開發過程中,這些原則將有助于民族旅游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民族村寨;“雙預”問題;旅游開發;預警原則
中圖分類號:F59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7217(2015)03-0136-04
20世紀90年代初,國內旅游業方興未艾。彼時,理論界和實業界大多樂觀地認為旅游是無煙產業、綠色產業和朝陽產業。學者們針對國內東部地區工業化造成的生態環境污染問題到處奔走疾呼,但是對西部旅游業發展造成的文化環境污染、文化生態的破壞問題卻重視不夠,或者認為無傷大雅,甚至認為可以先把GDP搞上去再來關心這個問題。因此,政府相關部門制定的規劃、政策,少有針對旅游帶來的文化“污染”、文化破壞問題的解決措施。后來,經歷了實踐的慘痛教訓,理論界逐漸意識到旅游業作為一個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輕的產業,也會有人文環境和自然地理環境的污染、破壞問題,于是,開始重視對這一問題的研究。然而,大多的研究只是分析民族村寨進行旅游開發后出現的種種現實問題,屬于事后研究,對于旅游預開發民族村寨文化保護預警的“雙預”問題的研究則鮮有涉及。民族村寨的“雙預”問題研究,依舊是理論界的一個盲區。
一、問題的提出
民族村寨的“雙預”問題指的是旅游預開發民族村寨的文化保護預警問題。旅游預開發民族村寨,指的是那些列入地方政府旅游開發的日程表,但由于經費沒有到位,旅游的“食、住、行、游、購、娛”等缺乏完整配套,尚未被開發的民族村寨。文化保護預警,指的是在民族村寨的傳統文化受到外來旅游者沖擊之前能夠預先發出警報,從而防范和制止文化庸俗化、低俗化和同質化的工作機制。文化保護預警通過對情報信息的把握運用,警示旅游開發主體①加強防范工作,增強主動性和針對性。其根本目的在于超前反饋、及時布置、防患于未然,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而不是等到出現問題時才手忙腳亂地喊著解決問題。
目前,關于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民族村寨旅游開發的現狀、存在的問題、擬采取的對策、旅游開發與文化保護的關系等方面,其中既有宏觀的理論研究,亦有針對某民族村寨微觀的個案研究,但基本上屬于事后的研究。當然,這些研究自有其積極的意義與價值。針對旅游預開發民族村寨的文化保護預警問題的研究僅有兩篇論文:一是肖坤冰(2012年)以四川汶川縣阿爾村的羌族文化旅游開發為案例,對民族旅游預開發地區的文化保護問題進行了探討,推測出可能性前兆,以避免或最大限度地減低民族文化可能遭受的破壞,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1]。二是張中奎(2014年)的研究認為,以往的研究主要停留在旅游開發比較成熟地區的民族文化保護方面,而對于旅游預開發地區的民族文化保護預警研究關注不夠,而這一領域的研究恰恰具有重要的價值[2]。這兩篇論文關注的是旅游預開發地區文化保護預警研究的對策和研究價值問題,本文的視角則是選擇有代表性的旅游預開發民族村寨進行研究,探討文化保護的若干預警原則。希望民族村寨在今后的旅游開發過程中,遵循這些原則,做好事前控制,避免重蹈覆轍,以保證民族旅游可持續發展。
二、“雙預”民族村寨的開發原則
按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②的劃分,本文關注的貴州省雷山縣控拜村、榕江縣大利村和荔波縣水利大寨三個民族村寨屬于旅游探查階段,沒有特別的旅游設施,只有零散的背包客光顧,其自然和社會環境未因旅游而發展變化;貴州六枝特區隴嘎村、四川汶川縣阿爾村則處于旅游探查與參與階段之間,旅游者有所增加,旅游活動開始變得有組織、有規律,當地人為旅游者提供一些簡陋的膳宿設施,地方政府被迫改善設施與交通狀況[1]。通過對五個民族村寨的現狀描述和預警研究,我們認為以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來檢驗,制定必要的文化保護預警原則勢在必行。也就是說,要盡可能地降低旅游開發給旅游地民族文化帶來的負面影響,避免旅游地剛經歷探查和參與階段,在發展階段停留的時間過短,就很快進入到停滯和衰落階段。
(一)貫徹依法保護的原則
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任何文化遺產,都是世界上各個民族在漫長歷史過程中創造和保留下來的。這些文化遺產不但是各個民族的、各個國家的,而且是我們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因此,需要從文化生態的角度來進行文化遺產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規定,把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作為落實民族平等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例如,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的自由、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宗教信仰的自由等。
財經理論與實踐(雙月刊)2015年第3期2015年第3期(總第195期)張中奎:預警原則:民族村寨旅游預開發的實證研究
但是,少數民族文化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理論界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民族文化的保護需要專門的法律作為保障。早在十年前宋才發(2004年)就主張應當盡快制訂并出臺一部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法,用法律的形式保護優秀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遺產[3]。但直至今天,尚未出臺有專門針對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國家層面上的法律法規,只是各省陸續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出臺了一些地方性的法律法規。
以當下民族旅游開發較為火熱的貴州為例,在旅游開發和民族村寨文化保護上基本上還是有法可依的,關鍵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③,且相關法律法規不統一、不健全、不明確,導致執行難。例如,《貴州省旅游業管理條例》第33條規定:“旅游經營者應當依法保護旅游資源和環境,嚴格防治污染。”但該條例并未明確如果旅游經營者破壞民族民間文化資源,應當承擔什么樣的法律責任。相關法律條文的空白與遺漏,導致實際操作中出現旅游開發與民族文化資源破壞同步進行的現象。因此,今后在民族旅游開發與民族文化的保護實踐操作中,可根據實際情況新建一些法律法規,或者根據形勢發展不斷修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二)樹立民族文化保護風險意識優先的原則
中國廣大的西部民族地區,其經濟發展長期落后于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及本省的漢族地區,其現代化模式屬于后發型、外生型和趕超型。這些地區的政府和人民是在認識到自身與外部世界巨大經濟文化差距后才開始積極探尋自己的現代化道路的,是在謀發展、謀趕超的強烈意識驅動下進行的民族旅游開發。但在開發過程中如果盲目地認為“這問題,那問題,不發展才是大問題;發展了出現問題也是小問題”④,忽略乃至以犧牲民族文化為代價來發展旅游則是錯誤的。
旅游產業是一種高依附性和脆弱性的產業。因此,各級政府部門和專家學者不應單方面宣傳旅游開發可能帶來的經濟利益,也應該充分意識到旅游行業的高風險性和不穩定性,并鼓勵旅游開發區保留和發展傳統的生計生存方式,從而在市場波動中儲備風險轉移的能力。
(三)注重旅游開發與文化保護同步互動的原則
旅游對于民族文化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利弊兼備,利則可以產生經濟效益,弊則可能破壞民族文化。因此,妥善處理好旅游開發和文化保護的互動關系是首要問題之一。對于民族地區來說,應當力求做到以開發促保護、以保護促開發,實現二者的良性互動。在實際操作中,就是要把握旅游開發的“度”,即民族旅游開發過程中對民族文化的開發究竟到什么樣的程度合適,或者說什么程度的旅游開發能夠既使當地人獲益又能促進民族文化的保護。為了防止民族文化的開發片面地追求經濟利益,需要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民族文化的開發,但不是把民族文化封存起來,裝進博物館,而是進行動態的、發展式的保護,通過繼承和應用,使民族文化得以發揚光大。
(四)堅持“社區參與、社區優先受益”的原則
通過梳理民族村寨文化變遷的脈絡和規律,并引入“民族文化所有權”、“社區參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探討如何在保證民族文化不被破壞的情況下,保持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以達到讓民族村寨傳統文化保護與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相協調的目的。與國家和地方精英階層主要著眼于精神層面的追求不同,對于處于社會下層的普通老百姓,民族文化保護的驅動力主要是物質利益,特別是“吹糠見米”的經濟收益。民族旅游發展過程中,社區參與式發展的主體是少數民族群眾,他們既擔負著保護、傳承、發展民族文化的重任,又是民族村寨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但如果少數民族群眾連基本的溫飽問題都得不到解決,起碼的物質生活條件都得不到保障,那么,他們就會失去參與民族文化保護行動的積極性。當前,很多人都在外打工,村寨的活力都喪失了,傳統文化活動空間被打壓,農業文明建立起來的制度被迅速地擊潰,傳統的道德模式行為在快速地消失。我們要推進村寨與農業文明協調發展,相應的自我管理能力應得到增強。重要的是維護村寨的傳統文化,要有步驟地進行綜合研究,有步驟地推進鄉土文化重建[4]。
目前的民族旅游開發大都采用政企合作的方式,政府部門掌握資源,旅游企業掌握市場,這種搭配方式極易形成強勢集團,忽略旅游地居民的訴求,從而使當地少數民族群眾被邊緣化,缺乏對旅游開發的話語權、主動權、選擇權和控制權。許多民族地區的旅游開發實踐表明,如果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僅局限在上級主管部門、社會熱心人士和鄉土精英的單邊努力上,而得不到其原生土壤的文化創造者即普通老百姓的大力支持,很難真正實現民族文化保護的目標。在旅游開發的民族地區必須尊重少數民族群眾的意見,保護他們的經濟利益,激發他們的民族文化保護意識,喚醒他們的文化自覺,促使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得到提升。因此,民族旅游開發的原則之一是堅持“社區參與、社區優先受益”,讓當地居民參與旅游開發,并在一定條件下優先保證當地居民的經濟利益。
(五)努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的原則
依托民族文化資源來開發的旅游品牌,應該在一定的時空內獨具特色,具有相當的知名度和較強的市場吸引力。對于某一民族旅游地而言,它應該是能形成明顯的旅游吸引物,并推動旅游地整體向前發展的旅游品牌。因此,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發展定位應當注重文化資源的獨特性、地域的整體性及區域旅游文化資源的互補性,有序地進行整合,實施全盤性開發,借助特色旅游文化品牌推動區域旅游經濟的發展。
如何樹立民族品牌意識,將民族旅游形成產業,反過來促進少數民族的文化遺產保護,打造真正的民族旅游文化品牌村、精品村。首先,需要篩選確定具有區域特色性資源的民族村寨。例如,貴州控拜村是以銀飾打造工藝作為主要的民族旅游特色,被譽為“苗族銀匠村”,與附近西江千戶苗寨展示苗族文化區別開來;水利大寨是以水族的頭“卯”文化作為其文化亮點,與荔波大小七孔自然風光區別開來;大利村是以侗族大歌和古民居建筑文化作為其特色,與周圍單純以侗族文化為特色的民族村寨區別開來;隴嘎村的特色是作為亞洲第一座生態博物館的落腳點,居住著苗族支系中的“長角苗”⑤,苗族生態博物館是其最大的旅游亮點。其次,品牌的開發建設要注意民族村寨點線面結合。每個少數民族在旅游開發的時候應深入挖掘本民族文化的內涵,建設本民族的特色品牌,在省內外乃至世界上樹立本民族的品牌形象。最后,要重視對民族村寨旅游文化商品的品牌建設。以貴州主要旅游紀念品苗銀飾物為例,目前市場上盡管有許多品牌商店已經明確保證絕不售假,但部分小商家的店里假貨充斥,導致“苗銀”成為假貨的代名詞,其結果是游客望而止步,只看不買,大家生意都不好,集體成為“苗銀”假貨的受害者。因此,旅游商品首先要確保誠信,從而贏得游客青睞,并帶動旅游經濟的發展。
三、結語
中國西部地區尤其是貴州民族村寨旅游開發是伴隨著周邊省份民族文化旅游的興起而開始的,這些旅游預開發民族村寨只要總結兄弟民族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以少走彎路,對于像貴州這樣的旅游后發地區是有好處的。隨著中國西部地區民族旅游魅力的增強,加之東部省份旅游開發市場日益飽和,更多的社會閑散資金逐漸投向西部民族旅游開發市場。總結過去旅游開發的經驗教訓,大型旅游開發商清楚地認識到保護好民族文化對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故會更規范、更積極地采取各種措施促進民族文化的保護。面對這種大好形勢,西部地區的地方政府部門在旅游開發中也有了更多的選擇。
因此,旅游預開發民族村寨過程中必須樹立文化保護預警意識,依法保護民族文化,注重旅游開發與文化保護同步互動,堅持“社區參與、社區優先受益”,并努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才能把民族旅游做大做強,促進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
注釋:
①旅游開發主體主要指政府部門、旅游企業和當地村民。
②旅游周期理論最早于1980 年由加拿大旅游學家R.W.Butler 提出,他將旅游地的發展過程概括為探查、參與、發展、鞏固、停滯和衰落或復蘇六個階段。
③貴州先后出臺有《貴州省旅游業管理條例》(2000年1月執行)、《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2003年1月執行)、《貴州省風景名勝區條例》(2007年12月執行)、《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護條例》(2008年9月執行)、《貴州省旅游條例》(2012年1月執行)等法律法規。
④這是貴州榕江縣城汽車站大轉盤中央的宣傳語(2012年2月28日所見)。
⑤這一苗族支系的婦女用一支木制長角以及亡故祖先的頭發伴之以黑麻毛線束成發簪,裝束極為奇特,被稱為“長角苗”。
參考文獻:
[1]肖坤冰.民族旅游預開發區的文化保護預警研究——以四川汶川縣阿爾村的羌族傳統文化保護為例[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74-80.
[2]張中奎.民族旅游預開發地區文化保護預警研究的價值[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84-87.
[3]宋才發.論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立法的意義[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5-10.
[4]王小梅.控拜:訴求與選擇[N].貴州日報,2009-01-06:(10).
[5]王兆峰.人類資本投資與旅游產業發展的區域差異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4,(1):136-139.
[6]丁鳳鳴. 貴州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立法研究[D] 貴陽:貴州大學,2009.
[7]陳興貴.民族旅游開發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J]. 貴州民族研究,2006,(3):2-4.
[8]張海燕.旅游企業與社區居民利益沖突及協調博弈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3,(1):121-124.
[9]中國民族:民族的才是最美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OL]. http://mz.china.com. 2013.
[10]莫延花.生態旅游中的社區利益補償機制研究以大包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0,(12):49-53.
[11]貴州省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觀察_文化篇_今日傳播 [OL]. http://www.gzbs.cn/z. 2010.
(責任編輯:寧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