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木蘭
(清遠市人民醫院 廣東清遠 511500)
子宮背帶式縫合術在剖宮產術中出血的應用
曾木蘭
(清遠市人民醫院 廣東清遠 511500)
目的:探討子宮背帶式縫合術在剖宮產術中出血的應用。方法:我們收治了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間來我院進行剖宮產的150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利用計算機軟件把150例患者隨機分成三組,每組分別50例患者。三組分別給予背帶式縫合術、方塊式縫合術、宮腔填塞止血術,比較觀察三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出血量、宮腔粘連、產褥感染、子宮缺血壞死等并發癥出現概率。結果:背帶式縫合術的手術時間短于另外兩組,術中與術后出血量少于另外兩組,而方塊式縫合術的手術時間短于宮腔填塞止血術,術中、術后出血量少于宮腔填塞術;術后,宮腔填塞止血組產婦再次出血8例、產褥感染1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38%;方塊式縫合組產婦再次出血者8例、產褥感染4例及子宮缺血壞死6例,并發癥發生率為36%;背帶式縫合組產婦再次出血2例及產褥感染3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0%,組間對比差異明顯(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子宮背帶式縫合術的止血效果良好,且不會引發大量并發癥,因此,可被廣泛應用于剖宮產術中出血治療。
子宮背帶式縫合術;剖宮產術中宮縮乏力;產后出血
剖宮產術中出血是致使產婦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同時也是導致切除子宮現象的主要原因,但是,隨著醫療技術的提高,各種不同的縫合技術被廣泛應用于產后止血,從而為產婦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止血保障[1]。因此,為了探討子宮背帶式縫合術在剖宮產術中出血的應用,本文選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間來我院進行剖宮產的150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我們選取了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間來我院進行剖宮產的150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年齡在19-39歲之間,平均年齡(29.13±6.74)歲,孕周為38-40周,平均孕周為(39.23±0.46)周。把所有患者隨機分成三組,分別為背帶式縫合組、方塊式縫合組、宮腔填塞止血組,每組分別50例產婦。其中背帶式縫合組年齡在20-3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8.65±7.22)歲,孕周為38-40周,平均孕周為(39.41± 0.52)周。方塊式縫合組年齡在19-3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8.81± 6.17)歲,孕周為38-40周,平均孕周為(38.89±0.38)周。宮腔填塞止血組年齡在20-3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9.81±7.02)歲,孕周為38-40周,平均孕周為(39.02±0.44)周。三組產婦在年齡、孕周等方面均沒有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1.2 縫合方法
1.2.1 背帶式縫合組
1.2.1.1 托出子宮,使其與腹腔分離,暴露其下端。
1.2.1.2 子宮切口右下方0.03m處下針,穿越宮腔,于切口上方0.03m處出針,將縫線繞向子宮后壁,前壁進入,于后壁右側出針。
1.2.1.3 穿越宮底,縫線垂直進入子宮前壁,收緊縫線,因其類似背帶得名。
1.2.1.4 擠壓宮底,若無出血現象,則可打結并縫合切口。
1.2.2 方塊式縫合組
1.2.2.1 托出子宮,使其與腹腔分離,暴露其下端。于出血多處進針,縫合子宮壁[2]。
1.2.2.2 三次進針縫合子宮前壁和后壁,形成方塊形。
1.2.2.3 共縫合約5個方塊,若無出血現象,則縫合切口。
1.2.3 宮腔填塞止血組
1.2.3.1 將無菌紗布條填塞入宮腔,固定宮底,由內而外填塞。
1.2.3.2 處理1-2d后,抽出紗布并使用宮縮劑。
1.3 觀察指標本研究觀察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出血量,以及術后再次出血情況、產褥感染及子宮缺血壞死。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5.0軟件對收集的所有產婦資料和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三組患者資料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1 背帶式縫合術的手術時間短于另外兩組,術中與術后出血量少于另外兩組,而方塊式縫合術的手術時間短于宮腔填塞止血術,術中、術后出血量少于宮腔填塞術。三組產婦手術時間以及術中、術后出血量詳見下表1。

表1 三組產婦手術時間以及術中、術后出血量比較
2.2 三組并發癥情況比較宮腔填塞止血組產婦,術后,再次出血8例、產褥感染1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38%;方塊式縫合組產婦,術后再次出血者8例、產褥感染4例及子宮缺血壞死6例,并發癥發生率為36%;背帶式縫合組產婦,術后再次出血2例及產褥感染3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0%,組間對比差異明顯(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表2 三組產婦并發癥情況對比表
產婦出血是威脅產婦生命的最主要因素,醫生只有有效控制產婦出血量,才能挽救產婦生命。由于產后出血處理不當所引發的醫療事故愈加引起醫療部門的重視,因此,醫療部門不斷研發出新型有效地止血方式應用于產婦產后止血中,并對其進行一定的外科干預,以提高止血效果[2]。
在處理剖宮產產后出血癥狀時,主要的應用手段為背帶式縫合術、方塊式縫合術、宮腔填塞止血術等方式,對于某些出血量過大且無生育需求者,可給予子宮切割手術。對于普通的剖宮產后出血癥狀,使用傳統的宮腔填塞止血術或使用宮縮藥物即可有效緩解出血。但是,一旦傳統手段不足以止血時,需要采用背帶式縫合術、方塊式縫合術或者子宮動脈結扎術等方式[3]。
背帶式縫合術起到止血效果的原理在于利用縫線壓迫子宮,利用物理方法使子宮持續處于收縮狀態,從而壓迫子宮動脈與靜脈,降低血液流速,進而使子宮更加收縮,從而關閉血竇。方塊式縫合術常用于預防出血,該方式將子宮前壁與子宮后壁縫合在一起,閉合宮腔,壓迫子宮,從而減少子宮出血量。兩種縫合術均能起到較好的止血效果,但是方塊式縫合術引發術后并發癥的可能性要明顯高于背帶式縫合術,因此,在手術中應選擇合適的止血方式進行止血。
在本次研究中,將背帶式縫合術、方塊式縫合術以及宮腔填塞止血術三種止血方式進行對比,發現在手術時間以及術中、術后出血量方面,背帶式縫合術略好于方塊式縫合術,二者都明顯優于宮腔填塞止血術。但是,在并發癥發生率方面,背帶式縫合術明顯優于方塊式縫合術以及宮腔填塞止血術。由此可見,子宮背帶式縫合術的止血效果良好,且不會引發大量并發癥,因此,可廣泛應用于剖宮產術中出血治療。
[1]陳麗瑩.子宮背帶式縫合術在剖宮產術中出血的應用[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3,29(10):794-795.
[2]丁華.子宮背帶式縫合在剖宮產大出血的應用體會[J].安徽醫藥,2011,15(4):477-478.
[3]陳建華,徐相婷,郭文玲等.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32例[J].山東醫藥,2011,51(14):15.
R364.1+3
B
1009-6019(2015)11-01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