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琳
(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人民醫院 四川廣元 628003)
早期護理干預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神經根粘連的預防作用
楊琳
(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人民醫院 四川廣元 628003)
目的:探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實施早期護理干預對術后神經根粘連的預防作用。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間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椎間盤突出癥患者90例,隨機分為常規護理組(45例,行常規護理)和早期護理組(45例,給予早期護理干預),隨訪1年,比較兩組術前及術后2周、3個月、6個月、12個月下腰痛功能評定量表評分及康復效果。結果:術后2周、3、6、12個月早期護理組患者下腰痛功能評分、康復效果均優于常規護理組,差異明顯(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手術治療中實施早期護理干預可有效預防術后神經根粘連,促進患者康復。
早期護理干預;腰椎間盤突出癥;神經根粘連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一種常見病,其中有10%~20%的患者是必須要通過手術治療才能康復[1]。而術后由于硬膜周圍纖維化和瘢痕組織形成,易發生神經根粘連,不利于患者的康復。為進一步探討早期護理干預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神經根粘連的預防作用,特選取我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90例,男性54例,女性36例,均為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間收治的患者,經影像學及相關輔助檢查后均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均行手術治療。年齡35~80歲,平均年齡(49.2±5.3)歲,平均病程(2.7 ±1.4)年;腰椎間盤突出部位:14例患者為L3-4突出,41例為L4-5突出,35例為L5~S1突出。隨機分為常規護理組(45例)和早期護理組(45例),統計學處理,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各方面,差異均不明顯(P>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組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給予手術治療,常規護理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干預,干預方法為:術后臥床休息兩周,在此期間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對其進行適度的鍛煉,主要包括有仰臥起坐和直腿抬高等,練習的幅度和次數都根據患者意愿來決定,無具體計劃和規定,術后3周,在仰臥起坐和直腿抬高等鍛煉的基礎上對患者增加腰背部肌肉鍛煉以及腰圍下行走練習。
早期護理組患者采用早期護理干預,干預方法為:在術后待患者麻醉消失,就開始對患者進行肢體訓練,主要訓練方法為被動訓練和踝關節背伸練習,根據患者的情況確定鍛煉次數;術后3d在護理人員的幫助下對患者進行各項練習,主要包括仰臥起坐,直腿抬高鍛煉以及踝關節背伸練習,每天練習3~5次;術后第2周患者在護理人員協助下開始進行主動練習以及腰背部肌肉鍛煉、肌肉的等長練習、雙橋鍛煉抱膝屈髖鍛煉,每次維持時間約3min,每天鍛煉10~20次,;連續鍛煉2個月;手術結束3周后開始對患者進行上肢的俯撐練習以及三點式、五點式等腰背部肌肉練習等,主要是對椎旁肌肉的背伸運動進行鍛煉,使患者能夠在腰圍的協助下進行直腰徒步行走,或進行扶住下行走鍛煉,并隨著鍛煉的進展逐漸加大鍛煉的強度,意患者不疲勞為標準,在鍛煉過程中禁止患者進行彎腰負重;術后6個月囑患者進行腰背肌肉鍛煉。
1.3 觀察指標
采用日本骨科學會制定的下腰痛功能評定量表,評價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術后2周、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以及術后12個月的下腰痛功能改善情況,得分越高則表示神經根粘連越輕;依據中華醫學會脊柱外科組制定的評定標準,分優、良、可、差對患者的康復效果進行評定。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PEMS3.1軟件處理數據,患者下腰痛功能評定量表評分用(ˉx± 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康復效果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檢驗,若P<0.05,則差異明顯,統計學意義。
2.1 下腰痛功能評定量表評分術前兩組患者的下腰痛功能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與常規護理組相比,早期護理組術后2周、3個月、6個月以及12個月的下腰痛功能評分均明顯較高,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下腰痛功能評定量表評分結果比較(±s)

表1 下腰痛功能評定量表評分結果比較(±s)
組別術前術后2周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術后12個月常規護理組(n=45)13.2±2.426.0±2.725.5±2.723.2±4.122.7±2.8早期護理組(n=45)13.3±2.128.4±3.528.3±3.427.9±3.627.0±3.4 t值0.1104.6285.3264.8706.031 P值>0.05<0.05<0.05<0.05<0.05
2.2 康復效果隨訪1年,早期護理組患者康復效果優于常規護理組,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表2 兩組康復效果比較[例(%)]
椎間盤突出根據情況需要進行手術治療,經常采用的兩種手術方式是腰椎間盤摘除術和腰椎板切除減壓術[2],通過手術治療能夠解除突出的椎間盤對周圍神經根的壓迫,接觸患者的疼痛癥狀,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治療措施。但是在手術結束后往往會使患者出現硬膜周圍纖維化以及疤痕組織形成,硬膜和神經根周圍發生粘連,極大的限制了患者神經根活動,進而導致根性坐骨神經痛,大大降低了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效果,對患者的預后也產生了不利影響。張萍等[3]研究指出,在手術后患者的護理干預中,通過實施液循環,改善神經血液功能,利于神經根周圍炎癥盡早緩解和消退,減輕對神經的壓迫,對于預防和減輕手術后神經根粘連具有積極意義。在本組研究中,與常規護理組相比,早期護理組術后2周、3個月、6個月以及12個月的下腰痛功能評分均明顯較高,術后1年患者康復效果更好。由此可見,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術后護理中采用早期護理干預能夠明顯改善術后神經根粘連狀況,減輕神經根粘連對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護理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黃家良.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外科治療進展[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4):76-78.
[2]魏金剛.經皮腰椎間盤摘除術與經皮激光椎間盤減壓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系統評價[D].烏魯木齊:新疆醫科大學,2012.
[3]張萍.早期康復護理預防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神經根粘連[J].華西醫學,2012,24(7):1077-1078.
R323.3
B
1009-6019(2015)11-02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