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按摩師“王老摳”
堅持27年助困
王勉的按摩店位于秦皇島臨河里小區,面積僅10多平方米。店門口貼著一張醒目的告示:“免費為70歲以上老人修腳拔罐。免費為五保戶、殘疾人、特困戶按摩治病。免費為殘疾人、下崗職工及就業困難者進行按摩培訓。”據了解,在王勉27年的按摩生涯里,已累計為5000余人提供免費按摩、足療等服務,義務培訓殘疾人500多人。今年9月,他當選秦皇島市“十大最美志愿者”。不久前,他的事跡榮登“中國好人榜”。
王勉一家三口擠在不到50平方米的租住屋內,家里沒有買冰箱和洗衣機,老兩口也很少看電視……因為生活節儉,王勉被鄰居朋友們戲稱為“王老摳”。但就是這樣一個“摳”人,不僅助老助困,還資助全國33名貧困學生,創立志愿者愛心團隊,長年開展助殘助學活動。筆者了解到,除了助學,王勉還向汶川、玉樹、雅安地震災區捐款。據粗略統計,27年來,他助學助困助殘及向災區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幣約50萬元。
【多維解讀】
1.善舉。善不是一種學問,而是一種行動。總是考慮怎樣去做好事的人,就沒有時間去做好事。王勉沒有巧妙的言辭,只有實際的善舉.27年始終如一,這才是一種真正的“善”。
2.大愛。雖然王勉本人并不富有,但他對需要幫助的人卻很大方。這種舍己為人、心懷大愛的人值得我們欽佩和點贊。
搶救的是“地名文化”
留下的是鄉愁
根據全國第二次地名普查數據顯示,近30年來,全國有6萬個鄉鎮名稱和40多萬個建制村名被棄。現在很多地方為了發展旅游經濟或為了招商引資而興起了一股“改名風”,因為一部熱映的電影、一本暢銷書乃至一種被過度炒作的特產而改名的城市都比比皆是,更別說是鄉鎮和村莊的改名了.這些地方的新名字看上去都很“高大上”,但是隨著舊的名字被丟棄與割裂的,卻是名字背后的歷史、文化與鄉愁。
地名是有生命力的,地名文化的意義在很多時候都超過了我們的想象。比如浙江省有個嘉善縣.“嘉善”二字便與“地嘉人善”的鄉風民俗有關。而當地更是充分利用了地名所傳遞出的鄉風民俗,把這種歷史與文化基因繼承下來,想方設法弘揚地名文化中“嘉”與“善”的元素.這對勸導當地人向美向善.對建設和諧社會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多維解讀】
1.地名與鄉愁。鄉愁從來都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最終都要在具體的事物上得到體現。而這些勾起我們鄉愁記憶,喚起我們鄉愁情感的事物,必定會有一個或者蘊含歷史典故、或者附帶神話傳說、或者紀念當地重大歷史事件的名字。所謂鄉愁,所謂集體認同感,正是由這些地名所寄托與傳承的。
2.傳承文化魅力。要搶救這些充滿文化韻味,包含歷史基因的地名,一方面需要我們扭轉時下的“改名風”,不要動輒為了眼前利益而改名;另一方面,隨著城市的擴建,當需要我們命名新的地名、橋名、路名的時候,不妨多挖掘一下當地的人文歷史、文化典故,然后賦予它們一個值得流傳的名字。這一切,無疑也需要法律與制度的保障。
83歲學霸婆婆
拿了8個大學畢業證
83歲的唐陵,在成都市老年大學已興致盎然地讀了28年,如今還在堅持每周上課:同班同學劉信清,也讀到了第28個年頭,病痛纏身仍堅持從華陽坐車到成都市中心上課;80多歲的王大爺,坐輪椅也要上學,把50多歲的女兒從陪讀變成了同班同學…,.
這里的成都市老年大學是唐陵每周一都不能缺席的地方,她學文學、學養花、學音樂。“剛退休時,謀劃了門生意想發揮余熱,結果辛苦掙的錢全部被騙走了。”一度陷入郁郁寡歡的唐陵經老同事推薦報讀老年大學。這份打發時間和排解悲情的選擇果真奏效了,對付學業和結識同學充實著唐陵的生活,她興致盎然一讀就是28年。“什么都學,文學欣賞、歷史、養鳥種花、音樂……”最初幾年,唐陵一周只休息一天,其他六天排了滿滿的課程,用她自己的話說,已經到了學得太多感覺用不完的地步。
樂此不疲28年,學完一門課程畢業后又重新報名,繼續學習或換門課程再學,唐陵到現在已經拿了8個老年大學的畢業證。
【多維解讀】
1.積極的人生態度。無論何時,我們都要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拓展自己和身外的世界。擁有積極的態度和行為必定會給自己帶來一個充滿陽光的生活和未來。
2.學無止境。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活到老,學到老,學無止境,會收獲更加充實完美的人生。
為地鐵“渣男”被打叫好
不是正義的入口
2015年10月17日早上9點半,在上海地鐵8號線上,一名男子在車廂內因隨地吐痰而遭幾位女士指責后,不但不知悔改,還不斷用污言穢語咒罵其他乘客,并不顧及坐在他身邊的老人和小孩。該男子的言行激起眾怒,最終被一名壯漢出手教訓,多數人拍手叫好。
打人當然不對,更不值得提倡,因為這于法不容。可在諸多圍觀者的眼中,當沒有更好的方式制止這種“公共秩序污染”時,出手教訓該“渣男”,或許就是當時最有效率的辦法。這引出了一個問題,對不文明行為的糾正,當道義指責已經無效時,訴諸輕微的暴力,這能否可以成為將不文明行為導入文明軌道的一個選擇?應看到,出手教訓“渣男”,不同于流氓式的暴力,它的目的,是為了止息紛爭,維持正義。而且,也往往立竿見影。但問題是,靠暴力來促成文明,很可能只起到暫時穩定場面的作用,至于被教訓者到底能不能從中得到教益,進而提升個體素養,似乎也不能過于樂觀。
【多維解讀】
1.文明。教訓“渣男”,雖然是為了伸張正義,維護公共秩序,但本質上,不管是哪種暴力,又都是反文明的。在一個法治社會,維護文明與秩序,應盡量避免暴力,哪怕它看起來是正義的。
2.理性對待。人們需要一個“渣男”被教訓的事實,來滿足心中的正義幻象。所以,人們一邊倒地欣賞那位“勇士”,但實質上這相當片面,也是一種民族情緒的沖動。
“中國飲食和茶文化”圖書展
在美國休斯敦啟幕
由中國圖書進出口總公司、中國國際圖書貿易集團公司和全國地方出版外貿聯合體主辦,休斯敦中國影視和中國城郵局協辦的“中國飲食和茶文化”圖書展,于2015年10月16日在美國第四大城市休斯敦啟幕。
休斯敦中國影視負責人、天津出版集團駐美代表王惠萍指出,此前在這里舉辦過中華養生文化圖書展,受到華人社區的熱捧,滿足了廣大華人華僑讀者的需求,希望此次的“中國飲食與茶文化”圖書展也能夠取得成功。她表示,今后還會繼續通過展覽和宣傳,循序漸進地把中國各類出版形式的出版物和文化產品輸送到海外,逐漸增強中國出版文化的影響力,讓世界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
【多維解讀】
1.文化傳播。這次書展的目的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飲食和茶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將中國的文化瑰寶傳播到世界各地。
2.文化交流。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干紅總是春。文化交流有利于促進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我們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促進本民族文化的發展;有利于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更有利于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瑪拉沁夫:
“草原”就是我的精神故鄉
2015年,是蒙古族老作家瑪拉沁夫步入文學之路的第65個年頭,去年84歲的他,參加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文藝工作者座談會,他告訴記者,那不是簡單的一場座談會,對自己來講是“一項莫大的榮譽”。“我都已經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這么多年了,習總書記還記得我,還讀過我的作品.握著我的手乖我聊了幾句,這真的讓我沒想到。”
從21歲開始,瑪拉沁夫因撰寫《科爾沁草原上的人們》而被大眾熟知,隨后的《草原晨曲》《沙漠里的春天》《祖國啊母親》均以不同形式被搬上了大銀幕,而其跨界創作的歌詞《敖包相會》更是傳唱幾十年,經久不衰。回憶起幾十年前的創作心路,老作家感慨良多,“雖然我現在人在北京,但心永遠在我出生的地方,那邊廣袤的草原是我創作作品靈感的源泉,是我一生情感的寄托,如果人是有靈魂的,那么,我的精神故鄉就是那片草原和生活在上面的人民……”
【多維解讀】
1.文藝之“精”。“文藝精品之‘精要做到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瑪拉沁夫說。文藝作品需要向世人展示出一種真實和美的力量。
2.作家的職責。瑪拉沁夫認為,作為一個作家.他的身份不僅僅是一個作家,也是故事的講述者,事件的參與者,而現在作家更多地成為了旁觀者……我們要寫好中國故事,但我們更要寫出中國精神。我們要靠藝術魅力征服讀者,要靠我們的實力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老人索要“帶孫費”
與“中國式啃老”
廣西陸川縣56歲的楊金美將兒子、前兒媳告上法庭,索要“帶孫費”。老人稱,兒子媳婦一回家就玩手機,帶孩子成了她一個人的事。前兒媳認為,老人帶孫是天經地義的事,不能把親情利益化。法院最終判決,夫妻各支付“帶孫費”12000元給楊金美。
楊金美老人并不是一開始就索要“帶孫費”的,而是在隱忍了十幾年,精力不支,財力不濟,兒子兒媳撒手不管的情況下,忍無可忍將其告上法庭。當前無償帶孫還是大多數家庭比較常見的模式,而這種模式之中往往隱藏著難以言表的愛與痛。
【多維解讀】
1.別讓親情變得冰冷。為人子女者不體恤老人,為人父母者不盡到撫養責任,只顧自己玩樂,是變相啃老。支持老人索要“帶孫費”的法院判決,雖在父母與子女、義務與權利、親情與責任之間厘清了一條法律界線.但讓人心寒。
2.孝敬父母。父母者,人之本也。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不懂得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人是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