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長青
課外閱讀對小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但是,在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中我們發現,時間久了,一部分學生樂在其中,收獲在其中,而對另一部分學生來說,他們讀了多少、讀得怎么樣、有無興趣,我們則很少能夠去了解。針對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導,教學實踐中可通過“閱讀問卷”作業進行有效引導。
一、“閱讀問卷”作業的應用與特點
以前,我們很多教師為了檢查督促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就布置學生做“讀書摘錄”或“寫讀書體會”等,這樣的作業久而久之,因為評價要求基本一致,學生會覺得枯燥,而且容易讓學生產生應付完成、一抄了之的學習態度。特別是寫讀書體會的作業,更讓學生感到負擔過重,并且出現為難情緒的較多。這樣也就失去了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學生積極閱讀的目的。因此,在教學實踐中,為了有效地調動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督促學生認真閱讀,我在學生閱讀中安排了兩項閱讀活動:一是書面完成一份“閱讀問卷”作業,二是開展閱讀匯報課活動。其中,“閱讀問卷”作業的完成,既是對學生閱讀的引導,又是學生上好閱讀匯報課的準備。以下是我設計并曾經使用過的“閱讀問卷”作業。
“閱讀問卷”是一個師生閱讀對話的平臺,也可以是學生閱讀的指南針,從兒童的角度出發,讓兒童的閱讀更有實效。經過一段時間“閱讀問卷”作業的應用,我感覺到“閱讀問卷”的特點與成功之處主要表現在:
1. 恰當運用“閱讀問卷”讓課外閱讀有了更強的方向性
對于學生課外閱讀讀什么書、應該怎樣讀,教師應考慮學生的興趣與需要,看看學生需要什么樣的書。在“閱讀問卷”中,我們可以把適合于學生讀的書推介給學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草房子>閱讀問卷》的前言就帶有一定的推介的特點,當然我們的推介還可以更有趣味性和誘導性。此外,更重要的是“閱讀問卷”對于怎么讀,也有了不同的引導。如這些“閱讀問卷”中的問題,有的是要求學生對書籍內容的把握的,有的則是提示學生從讀書方法上去要求的,如“從書中找出你認為最美的環境描寫兩段,說說這樣的描寫帶給你什么感受”;還有的則是從引導學生人生態度、價值觀上去設計的,如“在重病中,年幼的桑桑是怎樣看待生活及世界的,可以用自己的話說,也可以從書中找出相關語段加以分析”。我想,這樣的閱讀作業設計,既對學生讀什么書進行了引導,又對學生怎樣讀書進行了指導,很有實效。
2.“閱讀問卷”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閱讀感悟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新課程改革中作業的設計應是開放的,應努力實現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讓作業成為培養和發展學生能力的一座橋梁,從而優化語文學習環境。
課外閱讀本身對學生的語文能力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能恰當運用“閱讀問卷”加以引導,課外閱讀將對學生的概括、理解、感悟等語文綜合能力有更大的直接影響。如《<我要做好孩子>閱讀問卷》作業中出現的“你喜歡金鈴嗎?請列舉理由和事例。”“金鈴是個怎樣的孩子?簡單羅列幾點。”“你喜歡父母怎樣的教育方式?”像這樣的一些問題,將理解、積累與應用、思維與表達緊密聯系,將學與玩、學與實踐相結合,加強學科間的整合,課內外、校內外的融合,益于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形成與發展。
3.“閱讀問卷”有效地調節了不同水平與能力的差異性
以往檢查學生課外閱讀情況的主要作業要么是摘抄,要么就是讀書體會。讀書摘抄容易形成機械性的重復,顯得枯燥,而讀書體會則會讓大多數學生望而卻步,心生厭煩。因此,在設計“閱讀問卷”時,考慮到學生的興趣特點,讓答題的角度與方式更靈活,可簡潔可詳細,可是自主提煉,也可從原著中選語句進行答題,可以是自己作答,也可以和家長交流后作答。這樣就有效地避免了學生學習水平與能力的差異性,讓學生面對問卷既有興趣又易動筆,既有讀書又有思維與實踐的結合。時間長了,自然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有很好的提升作用。
4.“閱讀問卷”讓讀書匯報課更加充實豐富
有人說:陳述一部作品的意義就是交待自己的閱讀感觸。因此要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有更高的興趣,有更好、更多的收獲,我們就應該讓交流、討論成為讀書課的主要方式。當前很多教師開展了不同形式的讀書匯報課,但是我們發現,一些匯報課堂往往成為少數愛發言或閱讀能力較強的學生的陣地,而其他同學則在這樣的課中失語或者旁觀,可謂倍受冷遇。其原因主要是,一則準備不充分,二則對閱讀的作品本身沒過多思考,也不知道要怎么思考,因此心中無底,所以他們在這樣的課堂上就只能隔岸觀火了。而當學生完成“閱讀問卷”作業時,就等于對自己的閱讀與思考進行了一個梳理,如果教師在閱讀匯報課上再加以整合,這樣,“閱讀問卷”就會很好地幫助學生怎么去討論、怎么去交流,為上好讀書匯報課作好充分的準備,讀書匯報課才能成為每個學生的課堂。
二、“閱讀問卷”作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閱讀問卷”作業設計要有兒童的視角
教師對于“閱讀問卷的設計”也許會不自覺地停留在它的內容或寫法,甚至是固有的價值標準上,讓問卷的問題過于成人化,并帶有局限性。因為成人對孩子的期待總是充滿現實的色彩,而忽略了孩子內心中那些純潔、幻想的部分。例如卡通作品,很多成人盲目反對,唯恐自己的孩子“迷”上它。但有調查表明,卡通在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上功不可沒。
因此,對于學生課外閱讀什么書、應該怎樣讀,教師應考慮學生的興趣與需要。兒童文學作家梅子涵寫過《我們都是點燈人》一書,書中說到童年是要閱讀、要故事、要文學的,童年要讀童書,要讀兒童文學!我們把一本本生動有趣又耐人尋思的書帶到孩子的面前,讓他們興致勃勃地閱讀,朦朦朧朧間,就能使他們一生的日子都有了方向。所以當我們明白學生需要什么樣的書,在兒童作品中學生關注的是什么時,我們設計的問卷就會從內容到思想,從讀到寫,從書中到生活多角度設計,充滿兒童主體性與兒童視角。
2.“閱讀問卷”作業設計要開放而有趣
當然,如果“閱讀問卷”作業設計總是關于主要內容、人物品質的歸納或寫法的探究,時間長了也會變得千篇一律,枯燥呆板,寡然無味。因此,問卷作業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愛表現、愛想象、愛提問等,在設計中體現一定的開放性和趣味性。如有的可以設計為:精彩誦讀、片斷表演、片斷想象續寫、交作品與生活對比、畫一畫、與家長對話……而且量不要太大,要有目的,有計劃,循序漸進,這樣將理解、積累與應用、思維與表達緊密聯系,將學與玩結合,加強課內外、校內外的結合,就益于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形成與發展。
3.“閱讀問卷”作業評價要多樣而有激勵性
新課改以來,作業的評價已脫離甄別與選拔的陰影,但在“閱讀問卷”中除了教師的評價外,更應突出學生、家長參與評價,而且應以正面激勵引導為主。教師的評價也可以由簡單的分數、優良等級高低評價,變得更豐富,更富激勵性。如:促進師生了解與溝通的言語評價,富于鼓勵性的紅蘋果、笑臉、大拇指、智多星等形象評價,也可以多種并用。如前面示例中的教師評價還是較為單一,并且鼓勵不夠。另外,有條件的可以讓學生、家長參與評價,如在“閱讀問卷”中設計一題讓學生與家長討論交流,讓家長更了解學生,讓評價真正能鼓勵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更加愛閱讀,更加會閱讀。
(作者單位:廣東中山市火炬開發區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