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碧
恐怖分子威脅核安全
近年來,核恐怖主義的陰影一直盤旋在人們的頭頂。核恐怖主義,是指以核工業生產設施為襲擊目標或以核技術與產品為主要工具,為實現一定政治目的而有意制造核恐怖的一種犯罪行為。從其表現形式來看,被認為是一種“新恐怖主義”;從導致的嚴重后果來看,被認為是一種“超級恐怖主義”。
在有核國家失于防范的情況下,恐怖主義分子可能竊取核武器。一旦恐怖分子掌握并利用核武器發動襲擊,其后果不堪設想。2010年10月23日,美國懷俄明州沃倫空軍基地的空氣中彌漫著緊張的味道。當天上午,一個攜帶50枚核彈頭洲際彈道導彈的空軍中隊從沃倫空軍基地出發后不久,和控制中心失去聯系。這意味著,沒有人知道這些能殺死2000萬人的50枚導彈處于什么狀態。45分鐘后,故障解決。美軍方稱,事故可能源于電纜故障。美國對核武器有多種安全保護功能,即使與導彈失去聯系,仍有備份控制方式。
雖然有驚無險,但這件事引發了激烈的辯論:如果美國核導彈保障措施被恐怖分子破解,如果控制中心無法發現任何未經授權的發射攻擊,世界可能會陷入一場核戰爭。在數字戰爭的時代,恐怖分子闖入重兵把守的核武器庫“明搶”不太現實,但他們卻可能利用信息技術漏洞制造故障。例如,讓美國戰略核武器部隊發射導彈命令生效需要有解鎖碼,但是這些密碼在過去曾被破解,不能排除有內部人員被買通向他人提供密碼的可能性。
核恐怖主義分子通常是高智能化的,從理論上講,他們如果掌握一定數量的濃縮鈾或钚,就有可能生產出核武器。由于制造核武器的高放射性原材料極難獲得,恐怖分子獲取工業或醫學用低水平放射性物質的概率相對較大,他們可能利用這些物質來制造臟彈。臟彈,又稱放射性炸彈,不同于核彈,它是一種包含有放射性物質的常規炸彈,用傳統爆炸物將球狀或粉末狀的放射性物質擴散到更大的范圍內,對城市、街區建筑物產生輻射危害。接觸者可能會慢性中毒甚至在短時間內死亡。2005年,“基地”組織曾在網站上公布了一本說明手冊,詳細介紹如何制造臟彈。美國軍方也表示,美國本土遭到臟彈類恐怖襲擊的可能性正在逐漸增大。
除了偷竊和制造核武器外,恐怖分子也可能以反應堆等核設施為襲擊目標,制造爆炸、火災等事件,人為導致大量放射性物質的外泄,導致核設施周圍及下風遠距離的公眾健康受到嚴重的危害,進而擾亂社會秩序,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目前,全球正在運行的核反應堆有400多個。“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后,各國加強了防范恐怖襲擊的安全措施,例如實行嚴格分區,設置周界探測及報警設施等。但專業人士指出,現在的核電站可以經受因飛行事故墜落小型飛機的撞擊,但如果遭遇裝滿燃料的大型客機的攻擊,可能難以抵御。
核法證學的起源
針對近年來已經發生的一些核安全事件和潛在的核恐怖威脅,核法證學應運而生。核法證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又稱為核法醫學、核取證學,內容是對核材料、核部件和其他放射性物質進行技術分析、調查和評估,是遏制非法販運核材料及其他放射性材料的一個重要工具。核法證學的研究主要針對“爆前”與“爆后”兩種場景開展,前者是指恐怖核爆炸之前材料制備、偷竊、運輸等的情景,后者是指恐怖核爆炸之后的現場。核法證學的主要目的是運用各種分析技術識別核與其他放射性材料特征,為核事件溯源提供必要的科學依據。
核法證學起源于20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的冷戰時期,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才逐漸形成為核領域的一門綜合性學科。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首先向世人展示了核武器的可怕威力后,人類就陷入了對核武器濫用的擔憂之中。在冷戰期間的核軍備競賽過程中,美國和蘇聯的原子彈庫一度給人們造成了巨大恐慌。
1991年,蘇聯解體。人們似乎不再擔憂兩個核大國對核武器的濫用所引發的全球性災難了。然而,新的隱憂出現了:蘇聯解體后,由于疏于管理與控制,一些核材料流入黑市,成為全球安全的重大潛在威脅。1994年,德國巴登·符騰堡州警察在搜查了一名犯罪嫌疑人的家后,偶然發現了放射性钚材料(這種材料可以用于制造原子彈)。更加令人擔憂的是,這不是一起孤立的事件。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數據顯示,從1993年至2011年,全球已截獲2000多起核走私事件。
當然,核法證調查的對象不一定是事關國家安全的大事件,它也可能是普通的刑事犯罪事件。比如,美國核法證學專家就曾參與了英國的一起個人意外死亡調查。2006年11月1日,正在英國政治避難的原俄羅斯聯邦安全局中校、43歲的亞歷山大·利特維年科,因身體不適住進醫院。此后他不斷嘔吐,大量脫發,檢查表明,他的中樞神經、心臟、腎和骨髓都遭到不同程度的傷害,于當月23日晚不治身亡。2006年11月24日下午,英國衛生防護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核法證學專家在利特維年科的尿液里發現了放射性核素釙-210,表明他被人下毒。
利特維年科事件是輻射物謀殺的罕見案例。不過,此案也證明了,盡管政府采取了各種防范措施,很多人還是可以獲得放射性物質,并把它們作為一種武器使用。因此,一些人士認為我們應該投入更多資金支持核法證學研究,以便更好地應對潛在的放射性犯罪或恐怖襲擊。
核法證學調查方法
自從核武器發明以來,越來越多的國家擁有核武器,給人們造成的心理恐慌也越來越嚴重。為了避免世界因濫用核武器而走向“共同滅亡”的結局,190個國家于1970年共同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這個條約的目的在于努力說服大家放下武器,并逐漸解除武裝。那么,怎樣才能保證核武器不會擴散呢?聯合國把取證的重任交給國際原子能機構,讓后者長期監測世界各國的核材料和核應用,以促進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同時確保各國不再發展核武器。
那么,如何來進行核法證調查呢?首先,可通過對衛星圖像來對放射性原材料的儲存和運輸進行空中跟蹤,及時了解世界各國的核動態。當然,最好的方法還是現場分析。國際原子能機構會派出工作人員攜帶檢測儀器到各國巡檢。核材料會產生輻射,用相關設備在近距離內很容易就能檢測出來。在某些情況下,情報機構會偷偷地將檢測設備放在某個區域以跟蹤嫌疑者。但有時候,這種方法沒辦法實現。因此,國際原子能機構采取了一種更直接、合法的方法,他們利用國際社會的壓力獲得相關國家的許可,正大光明地在這些國家安裝檢測設備。現在,國際原子能機構取得了聯合國的授權,并得到了聯合國的通力合作。
核法證調查人員致力于攔截核材料,他們使用一切可用的手段,從高科技輻射檢測設備到老式的核偵探檢測。沒收核材料只是第一步,傳統的調查可能還會允許相關部門追蹤指定收件人,甚而查找這些材料的源頭。通過對核材料在核燃料循環不同階段的分析,核法證調查能夠幫助專家了解核材料的初始來源和整個歷程,通過分析可以發現由于不同地質條件與工業過程而遺留在核材料上獨特的、可區分的特點。在所有的技術中,核化學與放射化學技術的使用最為普遍。
在核犯罪或核恐怖發生之后,核法證調查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時的調查類似于傳統的犯罪現場調查,涉及到尋找兇器來源,鎖定罪犯嫌疑人等。調查人員首先要判定爆炸物中是否含有放射性物質。如果有的話,接下來要判斷該物質中是否含有可以制造核武器的鈾和钚,并判斷設備的精密性。通過對爆炸殘余物的分析,專家能夠知道爆炸物中鈾的同位素和雜質的種類,以及钚的濃縮度。如果殘余物中存在高能中子或氚的話,就說明這個炸彈是一個高能核反應裝置。另外通過對于爆炸地點和核武器試驗記錄的比較,研究人員還可以進一步確定爆炸裝置的設計。
為規范核法證調查過程,國際原子能機構與核法證國際技術組(ITWG)制定了核法證調查標準模式。按照模式要求,首先要對事件做出反應,進行現場處理與快速事件性質判別,安排樣品的處理與運輸。在實驗室分析階段,截獲的樣品須平行進行核材料與非核材料的特性分析,在核材料分析中安排放射化學診斷分析,分析項目包括核材料的“年齡”、痕量雜質與穩定同位素組成,以及關于材料特性的各種分析指標;在非核材料分析過程中,安排對包括指紋、毛發、塵埃,以及DNA等的全面司法調查,在此基礎上進行數據解譯與綜合分析,并最終得到歸因結果。
國際核法證學研究進展
雖然核法證學起源于20世紀的冷戰時期,但是真正獲得較大進展則是在最近幾年,尤其是全球核安全峰會對核法證學的研究推動很大。2010年2月,美國參議兩院通過了“核法證學與歸因”的法案,賦予核法證調查與歸因結果的法律效力,認定美國政府可以據此動用包括核力量在內手段,對針對美國的核恐怖事件的幕后支持者進行報復。
2010年4月,在美國華盛頓舉辦了第一屆全球核安全峰會。來自47個國家的領導人或代表及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等組織的負責人出席會議。此次峰會主要討論恐怖主義威脅、各國和國際社會的應對措施以及國際原子能機構在核安全領域的作用等問題。峰會發表公報并通過了《華盛頓核安全峰會工作計劃》,呼吁國際社會在4年內確保所有易流失核材料安全。
2012年3月,第二屆全球核安全峰會在韓國首都首爾召開,來自53個國家和4個國際機構的領導人或代表參加會議。峰會通過的《首爾公報》明確表示,核法證學為各國政府提供了方法,共同提升核材料的安全性、預防核恐怖主義。該公報表明,核法證調查是一個有效的工具,在確定檢測到的核材料和其他放射性物質的來源和提供的非法販運和惡意用途的行為進行起訴的證據。該公報鼓勵各國相互合作,以及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發展和加強核法證調查能力。
2013年1月,美國駐亞美尼亞大使館宣布,亞美尼亞和美國聯合建設的亞美尼亞核取證實驗室正式成立。該實驗室設在亞美尼亞目前仍在運行中的梅察莫爾核電站區域內,屬于美國就防止核走私問題與亞美尼亞進行的一個合作項目。梅察莫爾核電站位于亞美尼亞首都埃里溫以西40公里處的梅察莫爾小城,始建于1976年,1988年亞美尼亞大地震后一度被關閉,1995年重新啟動,目前可滿足全國約45%的電力需求。
2014年3月,第三屆全球核安全峰會在荷蘭海牙舉行。這屆峰會要求提高國際原子能機構核查的徹底性和頻率。未來,核法證調查人員還將為擁有核原料的國家進行登記,保護其高放射性的核設施,如醫療設備。即使是醫療設備的部件,如果落入不法分子手中,都有可能變成臟彈。峰會希望核工業在保護核原料、制定規則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核工業一直處于前沿并面臨主要威脅。因此,核工業本身應該加入打擊核恐怖主義的行列。
欄目主持人:劉雨濛 lymjcfy@163.com
2015年4月29日,核安保工作座談會暨核安保重要系統設備國產化展示活動在北京舉行。會議要求,核工業相關單位要做好核安保工作,加快推動核安保系統設備國產化進程。國防科工局副局長王毅韌在會上指出,核恐怖主義對全球安全構成了威脅,各國都給予高度重視,特別是在當前我國核工業快速發展、國內反恐形勢日趨復雜的新形勢下,做好核安保工作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