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治亞
從20世紀70年代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學會生存”,到80年代末國際社會提出“學會關心”,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都體現了教育人性化的走向。新世紀以來,歐美更掀起了新一輪提高教育質量的浪潮。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雖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人性化理念缺席所暴露出的弊端和問題,日益顯示出高校改革人性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感。
一是管理制度缺乏人性化。如教學計劃管理、學籍管理以及教育評價等制度不具備明顯的人性關懷,過分強調集中控制,沒有合理地開展針對性較強的柔性管理,沒有關注管理對象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個體意志,過多地關注管理制度的剛性約束力,缺乏必要的激勵和多樣化的引導。
二是運行模式趨于行政化。在現行高校制度體系中,政府行政行為的縱向約束機制結果就是服從,高校變成了行政體系下屬的機構,延伸了政府的行政功能,政府決定是否以及如何改善辦學條件、調配教育資源、確定辦學方向,高等教育缺乏生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千校一面的局面。
三是權利和義務不對等。高校現行的學生管理規定,大部分都詳細規定了學校如何行使管理權以及學生應該履行哪些義務,很少規定學生的權利,或者缺乏申訴救濟渠道。從現實看,部分高校為強化管理、嚴肅校紀,在制定處罰規定的過程中未能切實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
四是培養模式僵化。千篇一律的“大一統”教學模式,使學生不能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專業、選擇課程、選擇參與各種活動,不了解自己能干什么、能達到什么目標等等,常常“迷失”自我。
五是忽視基礎科學研究。將科學研究簡單地等同于科研項目,甚至工程項目。在長期以來形成的以量化為特征的科技評價機制下,部分高校衡量科學研究的標準直接與科研項目、經費畫了等號,重數量輕質量、重形式輕內容、重短期輕長遠,輕視基礎理論和純科學研究,知識創新不足,存在評價方法簡單化、評價結果功利化等傾向,一定程度上引發了學術造假和學術腐?。贿€有部分高校教學和科研發展不平衡,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比較突出,這些嚴重影響高校科教結合服務創新性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妨礙高校知識、思想的創新與基礎理論的研究。美國著名物理學家羅蘭130年前在《為純科學呼吁》中曾說過:“中國人知道火藥的應用已經若干世紀,因為只滿足于火藥能爆炸的事實,而沒有尋根問底,中國人已經遠遠落后于世界的進步,以至于我們現在只將這個所有民族中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民族當成野蠻人?!?/p>
六是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不等于全面改革,更不能“碎片化”。當前改革是一個高頻率的詞語,有一些高校干部認為,不“改革”就不能顯示出自己的政績,不能顯示出自己有開放的觀念。一些改革都是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推出的,東一榔頭西一棒,根本沒有沉下心系統辯證地思考,跟風,跟著感覺走,今天改革,明天再改革,從來不講成本,不講是否造成群眾利益損失,在他們眼里,不斷“改革”就是他們的政績,這種改革是假改革,是對真改革的一種嚴重阻礙。
當前,高校綜合改革人性化思維的缺失還表現在一個認識上的誤區:即改革的急功近利。人們總期待一場改革解決所有的問題,甚至有一種“改革派”,將個人意志裹上改革“外衣”,但實質是因為只有改革才能“激活”他手中的權力,只有改革可以使權力“變現”,成為撈取個人或少部分人名利的工具。還有另外一種“葉公好龍型”,整天喊改革,實際上是畏首畏尾,生怕自己利益受損,在改革面前停滯不前等等,表現的是人性中惡的傾向。我們要克服這些浮躁,“深水區”改革不是都能立竿見影的,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更不能一蹴而就。
澳門大學校長趙偉先生曾對筆者談道:“一所大學的改革見成效一般要20年左右?!备叩冉逃褪且岩粋€人在體力、智力、情緒、道德等各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發展全部潛能,使他成為一個具有良好素質的、身心得到全面發展的人。高等教育的人性化改革,是一種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的生存本質的一種選擇。
(作者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黨委書記)
(摘自《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