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瑾+陳茜+聶樺睿+胡金輝
摘要:填海造地是指把原有的海域、湖區或河岸轉變為陸地。對于山多而平地少的沿海城市而言,填海造地是一個為市區發展創造平地的有效方法。填海造地行為在民法物權法上屬于物權行為,法律性質屬于民法物權法上的添附。填海造地權屬于物權;其所生之地是國家所有,填海人只有使用權。
關鍵詞:填海造地;海域使用權;物權;沿海
中圖分類號:D92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5)05-0102-02
作者簡介:張安瑾(1993-),女,廣東深圳人,東北財經大學法學院本科在讀;陳茜(1992-),女,安徽淮北人,東北財經大學本科在讀;胡金輝(1993-),男,湖北黃岡人,東北財經大學本科在讀;聶樺睿(1993-),男,四川瀘州人,東北財經大學本科在讀。
填海造地是指把沿海地區的海域變成陸地的一種方法。由于中國大陸地形復雜,東部沿海城市地形多不平整,于是填海造地就成為發達地區拓寬城市陸地面積的一個有效方法。如我國的香港、澳門、深圳均以此法制造土地。到九十年代后期,我國沿海地區填海造地面積已達1.2萬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圍填面積也達到230至240平方公里。填海造地在緩解人地矛盾、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雖然過度的填海造地增加了土地資源,短期解決了土地緊張問題,但是對附近海區生物種類多樣性造成嚴重的破壞。同時,灘涂和海灣大面積削減,嚴重影響納潮量和海水自凈能力,造成海洋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下降。
以大連為例,在缺乏規范的填海運動席卷過后,不僅擾亂了沿海居民的日常生活,損害了漁民們的經濟來源,破壞了大連的海洋資源。大連海洋局曾根據調研結果估算出,大連到2020年填海造陸的需求將達到3萬多公頃,但一年以后,再次發出同樣的調研請求,結果顯示至少會超過四五萬公頃。究竟五年后的大連實際需要多少土地,至今我們仍無法準確預測。
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實施后,國家每年對填海造陸的規模都控制在一百多平方公里左右。我們發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第32條關于海域使用權證換取土地使用權證的規定存在缺陷,成為填海造地行為的不良導向。因為在土地價格畸高的當下,開放商只需要以低廉的價格取得海域使用權,進而以填海造地的方式就可獲得大量的土地。
大連市關于填海造地諸多不合規范的審批,操作涉及《物權法》《海域管理法》《環境保護法》等多個方面。針對上述狀況,大連市尚無可行條例予以規范。
填海造地是沿海地區,尤其是東部發達地帶為了實現自身的經濟飛速發展,而人為的破壞自然的結果。這種行為將對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造成巨大改變,一旦失去制度的約束,盲目或者不合理的行為甚至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如此任由其肆意發展,原有的海域不可再生,子孫后代便無法再享受曾經的美景。由于填海造地也是一項需要謹慎操作的工程,而大連市政府也在當前工作中存在諸多不規范行為,不僅造成了沿海周邊居民權利的受損,海洋資源的破壞,還使海域使用權人不當取得珍惜的國有土地資源,造成國有資產的損失。此時,就需要用法律規范來規制填海造地活動。
研究填海造地的法律制度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學術層面上極大豐富了我國關于填海造地的理論研究。首先需要收集大量關于填海造地的原始資料;要深入沿海地區的實踐項目進行調查,作為一名法學院的學生,從學生的視角提出我們自己對于未來填海造地研究的方式、方法、方向以及相關的事后工作處理的假說。
第二,指導沿海地區的關于填海造地的實踐活動,更加合理的利用豐富的海域資源,進而保護海洋環境。加強填海造陸理論的研究,有利于正確的指導正在進行或者即將進行的實踐。由于大連地區對填海造地的制度的理論建設才剛剛開始,現實生活中存在諸多的社會問題。但是同期開始的活動勢頭迅猛,無人指導私自拓寬海域等情況存在不少。如:填海造地缺少總體規劃,政府部門彼此推脫,工程布局方案不詳細等等。因此,必須通過實踐了解大連市填海造地法律規范的不合理之處,特別是“海域使用權轉化為土地使用權”的相關規則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集中針對現行法律法規中關于填海造地的方面提出完善建議;從而保護國有資產,保護沿海城市的海洋生態環境以及沿海地區居民的合法權益。
第三,從法律層面上為填海造地執法機關提供相應的制度保障,進而也有利于相關法律規范的落實,從而最終保證了填海造陸實踐活動的規范施行。由于現存法律法規的不完善,無法保證相配套技術措施的有利實施,這些法律規定的條文難以得到落實導。因此便需要從技術層面中確保實施的有關條件具有可操作性。我國一直以來便存在“執法難”的情況,但是卻在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后,仍然無法阻止填海造地的各種違規行為。需要承認的是一部分執法人員的素質過于底下,執法水平亟待提高,其持有的執法裝備也亟待改良。
“填海造地”行為屬于跨學科的綜合活動,涉及到較多的自然科學的知識,很難從科學技術的角度進行徹底的探討,現主要從法學角度對填海造地進行分析。研究思路如下:第一,對大連地區填海造地的實踐、危害及其原因的分析。大連坐擁渤海和黃海,地處遼東半島頂端的大連,全長1900多公里長的海岸線。近年來從大連灣、金州灣、大窯灣、長興島至東港等地,大規模的填海造地改變了大連海岸線的長度和形狀。海岸線長度占遼寧省海岸線總長70%以上的城市,岸線資源人工化程度均已達到85%以上。由于大連市屬于丘陵地形,多山,可利用的平整土地面積不多,而岸線資源卻非常豐富,尤其是有很多灘涂、濕地和鹽田,于是大連市將填海作為港口和工業發展的首選。在低成本的推動下,填海運動愈演愈烈,港口建設遍地開花。主要目的就是用于港口建設發展臨港產業,另一目的則是賣地。2010年大連土地出讓金增速達到320%,自2009年的275.29億元猛增到1157.75億元。這些建設工程擾亂了沿海居民的日常生活,損害了漁民們的經濟來源,破壞了大連的海洋資源。第二,對填海造地的法律屬性分析。首先,從民法物權的角度來看,填海造地屬于不動產物權上的“添附”。其次,合法的填海行為在屬于民事法律行為,也就是說,是民法上的“添附”制度的體現。通過填海這一行為,可以獲得新增土地的使用權,則填海行為是一種物權行為,可以產生出物權法上的有效法律后果。當然,獲得填海權并不是無償的,需要交納海域使用金。填海權,是有關單位在交納海域使用金后,經過國家海洋管理部門批準所獲得的一種物權,從民法物權的角度來看,其本身具有財產價值。
盡管填海造地的相關規定目前在《海域使用管理法》中,但是,在我們看來,填海權不是海域使用權。因為,填海并不是“使用”海,而是“使用”的“變海為地”之后的“地”。關于填海所造之地,無論是從法理還是從我國的現行立法來看,均應屬于國有。我國《海域使用管理法》第三十二條明確規定,填海項目竣工后形成的土地,屬于國家所有。有填海權的單位對于填海所造之地擁有的是土地使用權,應當認為可以轉讓,可以抵押。所以,填海造地并非使用了海,而是使用了海變成的地。變海為地,即將海域變成了國家土地資源的一部分,應當依照《土地管理法》,由國家土地管理部門負責,而不是按照《海域管理法》,由海洋管理部門負責。
[參考文獻]
[1]婁成武,常愛連.我國圍填海管制政策的反思及其改進措施[J].廣州環境科學,2010(04).
[2]楊華.海域使用權變更為土地使用權:實踐及規制[J].法商研究,2011(03).
[3]鄭瀛.我國首例填海造地行政訴訟案的法律問題[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05(04).
[4]李伯牙.大連:失控的海岸線[N].21世紀經濟報道,2012-1-7.
[5]劉明輝.我國填海造地的法律制度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
[6]鄭瀛.填海造地法律性質研究從我國首例不服非法用海行政處罰案談起[A].中國海洋學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5.
[7]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Z].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