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刑罰輕緩化已經成為世界刑事法治發展的必然趨勢。而緩刑的廣泛適用,恰恰是刑罰輕緩化的主要表現。本文通過對緩刑在青海省中級人民法院的具體實踐的研究,發現在推行緩刑時存諸多問題。本文試從規范緩刑適用提出合理化對策,以期達到促進緩刑更好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緩刑;問題;完善
中圖分類號:D92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5)05-0109-02
作者簡介:王海林(1988-),男,漢族,青海民族大學法學院12級法律碩士(法學)研究生,研究方向:法理學。
緩刑的興起是20世紀的非刑罰化運動的結果。非刑罰化源于刑事實證學派的目的刑論刑罰思想對報應刑論刑罰思想的批判和否定。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基于監禁刑的弊端,各國紛紛規定了犯罪的各種非刑罰化措施:罰金刑、緩刑、轉向制度、社會服務命令、社區保護、刑事和解等制度。以致非刑罰化與非犯罪化共同成為世界性刑法改革的重要內容。
一、西寧市中院非監禁刑適用現狀
西寧市中院2014年審結刑事案件總數為221件、347人。判處3年以下(含本數)有期徒刑、拘役的案件有146件、205人,分別約占全年刑事案件總數的66%、59%,其中,盜竊有48件、67人,故意傷害有23件、28人,毒品案有19件、19人,交通肇事案有11件、11人。
在刑事案件總數中,適用緩刑案件數為39件、46人,分別約占全年刑事案件總數和人數的18%、13%,占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的案件數和人數的27%、22%。
其中,判處3年有期徒刑并適用緩刑的有9件、12人,分別約占適用緩刑案件總數、人數的23%、26%,均約占全年刑事案件總數、人數的4%、3%。這些案件均為法定刑幅度3年以上,為適用緩刑而拉低到3年,容易出現前文所述“以錢買刑”的罪責刑失衡的惡果。
在該院2014年所有判處緩刑的案件中,故意傷害罪有17件、22人,分別約占適用緩刑案件總數、人數的44%和48%,約占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的故意傷害案件數和人數的74%、79%。侵犯人身權利的犯罪危害性相對更大,對其適用緩刑比例過大是不甚合理的。
判處緩刑的案件中,交通肇事罪有7件、7人,分別約占適用緩刑案件總數、人數的18%和15%,約占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的交通肇事案件數、人數的64%、64%。
二、緩刑制度現存的問題
(一)立法缺陷導致量刑失衡
根據統計,法定刑應為3年以上有期徒刑,但最終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并適用緩刑的有8件、10人,分別約占適用緩刑案件總數、人數的21%和22%,約占全年刑事案件總數、人數的4%和3%。
其中涉及的罪名主要是故意傷害和交通肇事,例如,根據刑法和量刑規范化規定,造成被害人重傷(未造成殘疾或10-7級傷殘)的,處刑幅度為3-10年,如要判處緩刑,則只能判處3年有期徒刑再適用緩刑3-5年。實踐中,由于《刑法修正案(八)》前適用緩刑的條件“犯罪情節、悔罪表現和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過于抽象,缺乏具體細化的衡量標準,所以只要不是累犯,根據法官調解考核的要求以及“案結事了”的指導方針,往往容易根據被告人對被害人的賠償情況、被害人的諒解以及是否明確請求法院從輕、減輕或判處緩刑,來決定是否適用緩刑,客觀上造成“以錢買刑”的惡果,其對整個社會的司法理念將產生顛覆性的影響。
(二)緩刑條件缺乏可操作性
《刑法修正案(八)》對緩刑的條件“犯罪情節、悔罪表現和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作了修改,規定為同時符合以下條件的可以宣告緩刑:(1)犯罪情節較輕;(2)有悔罪表現;(3)沒有再犯罪的危險;(4)宣告緩刑對所居住社區沒有重大不良影響。其實,這只是對舊條文表述方式的較小改動和充實,并不能解決前述實際操作性欠缺的問題。
(三)罪名間緩刑適用比例不均衡及其完善
在前述西寧中院所有判處緩刑的案件中,故意傷害有17件,交通肇事有7件,分別約占適用緩刑總案件數的44%、18%。
在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的總案件數中,盜竊有48件,占33%,占30%的大比例,卻沒有一個盜竊案適用緩刑。
雖然盜竊等侵犯公民財產權利的犯罪或許存在再犯可能性較大的社會危害性,但是,無論是從對公民權利的侵害,還是對社會的危害來看,故意傷害、交通肇事這些侵犯公民人身、健康甚至生命的犯罪都比盜竊等侵財犯罪嚴重得多。某省盜竊數額較大、巨大的起點分別是l000元和1萬元,對一般的被害人來說,財產的數次被侵犯都比不上人身傷害所遭受的痛苦和損失,從社會防衛來說亦然。司法實踐中的這種現象是本末倒置,與刑罰輕緩化及人權保障理念相悖的。
三、緩刑制度的完善
(一)緩刑量刑新思路避免量刑失衡
應制定緩刑實體刑的量刑規范化規定。根據刑罰輕緩化趨勢,將緩刑放寬至判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同時符合其他緩刑條件的,可以適用緩刑,但實際羈押期限必須滿所判刑期一定比例后再執行緩刑。
如果法定刑為3年以上且判處3年以內并適用緩刑的,必須羈押滿所判刑期的l/2再執行緩刑,如有法定減輕處罰情節,則不受此限制。
如判處3-5年并適用緩刑的,必須羈押滿所判刑期的2/3后再執行緩刑。
法定刑應為3-10年量刑幅度而判處3年并適用緩刑的,必須最終羈押滿2年以上再執行緩刑。
法定最低刑應為10年以上幅度的犯罪,一般不適用緩刑,除非有兩個以上法定減輕處罰情節(即將緩刑作為實體刑以下的另一個量刑幅度)。如確有兩個以上法定減輕處罰情節而適用緩刑的,必須最低判處5年有期徒刑,然后緩刑5-10年,且實際羈押滿3年才能執行緩刑。
(二)緩刑條件缺乏可操作性及其完善
宜采用概括與列舉相結合、肯定與否定相結合的立法模式,使緩刑的適用條件真正具有明確的可操作性,統一緩刑的適用標準,也避免緩刑自由裁量權的濫用。
例如,制定肯定性列舉式的規定,明確可適用緩刑的情形:國家工作人員貪污、受賄數額在2000元以上不滿1萬元,犯罪情節較輕,能主動坦白,積極退贓,確有悔罪表現的,可以適用緩刑;盜竊數額低于“巨大”標準的1/2,且系初犯的,可以適用緩刑等。
制定明確的否定性列舉式規定,有下列所列情形之一的不適用緩刑:(1)有前科,且前后罪均為故意犯罪;(2)犯數罪(含二罪);(3)多次、多筆犯罪;(4)曾3次以上治安處罰;(5)曾勞教二次;(6)造成被害人嚴重殘疾(6級以上殘疾);(7)未完全退賠;(8)犯8種重罪,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9)3人以上共同傷害致重傷;(10)貪污1萬元以上,除有自首、立功等法定減輕情節外,一般不判處緩刑。
(三)罪名間緩刑適用比例均衡的完善
宜按照刑法性質不同的罪名類型對適用緩刑先后順序的優先性加以排序規定,在適用緩刑所占比例中,應逐漸體現優先適用的地位。如侵犯財產權利罪、經濟犯罪、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侵犯民主權利罪、侵犯人身權利罪、侵犯人身和財產權利罪等。還可以按照下列順序優先適用緩刑:輕微罪(1年以下)、輕罪(1-3年)、較重罪(3-5年)、重罪(超過5年);未成年犯罪、75歲以上的老年人犯罪、青壯年犯罪;女性犯罪、男性犯罪;過失犯罪、故意犯罪;法定犯罪、自然犯罪。
四、結論
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相比,我國目前的刑罰總體上明顯偏重,這與現代法治社會的發展要求不相符合,背離了基本的刑罰價值理念。因此,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刑罰輕緩化已成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并對傳統的刑罰觀念進行理性的反思,倡導刑罰的人道性、節制性,逐步使我國刑罰設定與適用朝著輕緩化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宗憲.非監禁刑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
[2]陳興良.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研究[J].法學雜志,2006(2).
[3]甘雨沛,何鵬.外國刑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4]張明楷.刑法格言的展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