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杰
創新是人類所特有的創造性勞動的體現,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核心動力和源泉。陶行知先生曾說:“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課堂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渠道,我們必須寓創新能力的培養于課堂教學之中,把課堂營造成創新人才成長的“沃土”。
一、營造創新氛圍,使學生敢于創新
1.營造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創造需要心靈的自然放松,在壓抑的環境下,學生只會封閉自己的心理,根本談不上創造。課堂上教師不做“嚴父”和“尊長”,而是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和協作伙伴,要為學生提供一個寬松的學習情境,這樣才能為學生的創新提供一個適宜的氣候和土壤。
2.用科學家大膽創新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可給學生講科學家創造發明的故事,并引導、啟發學生閱讀科學家的專輯、故事,學習科學家的創新精神,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熱情。告訴學生,在學習中也要像科學家那樣展開想象、不斷思考、刻苦探索,發現新問題。
3.呵護學生的好奇心,培養質疑習慣。好奇心是兒童的天性,是求知的動力,是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潑的心理成分。小學生的好奇心特別強烈,他們常常因好奇而質疑,提出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如果認為這樣的問題無意義而責怪學生,就會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其實,學生能提出這些疑問,正是他們積極思維、創新求知的表現,教師應正確地引導和鼓勵。
二、培養創新思維,使學生善于創新
1.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教師應創設情境,啟發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思考問題。如采用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方法促進學生發散思維。例如,“修一條360米的水渠,3天修全長的20%,照這樣計算,共需幾天修完這條水渠?”在解題時,教師應啟發學生自己嘗試開辟各種解題角度,隨著視角的每一次轉換逐漸加深對問題的理解。每發現一種新解法,學生都會深刻體驗到創造發現的成功和快樂。通過類似的訓練,學生的思維會越來越活躍、流暢和深刻。
2.培養學生的聯想思維。聯想是由一件事推向到另一件事的思考方式。各種相關聯的事物反映到人們頭腦中,通過大腦聯想,便會形成新的觀點。聯想能力越強,思維越開闊;思路越開闊,創造力才強。數學課本上的知識是按照循序漸進的規律編排的,各個知識點之間又是相互聯系的。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挖掘教材,利用內在規律與特點,恰當地對學生進行聯想思維訓練,啟發學生運用聯想,探究新知,培養其創造性思維。
3.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逆向思維,即從事物的相反方向去思考問題,以求得問題解決。這種思維方式要求人們改變思維習慣,不受思維方向、方位的限制,以形成全新的概念或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選擇恰當的題目對學生進行逆向思維訓練,對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很有價值。
三、構建創新教法,使學生勤于創新
1.先學后教。先學后教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課堂上教師要多留給學生時間,讓學生充分發展自己的思維。例如,教學“乘法分配律”時,我先讓學生自學,找找能發現什么規律;然后讓學生交流推導出乘法分配律,再引導學生思考:乘法分配律中提到的“兩個數”,如果是三個數、四個數也適用嗎?如果是一個數乘兩個數的差也適用嗎?通過學生自己嘗試釋疑,不僅加深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實際運用,而且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2.創設問題情境。創設問題情境就是把學生引入一種與研究的未知問題相關聯的氣氛中,使學生在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中學習數學。我們可以設計諸如故事情境、活動情境、游戲情境、動畫情境、生活情境……把學生的思維帶入新情境中來,使學生意識到問題是客觀事實的存在,同時在心理造成一個“懸念”,處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狀態,從而開動腦筋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3.注重問題解決過程。過程比結論更重要,提出新的問題是創新的起點,而解決新問題的過程是創新的重點。我們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知識的構建過程和問題解決過程的設計,才能引導學生發掘這個過程中創造性的成分,這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例如,教學“小數除法、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教師可先讓學生試算,當學生算對時就問是怎么想的;當學生不會算時可設問:能否把它轉化成已學過的知識來考慮呢?我們要引導學生把靜態的知識結論建立在動態的思考之中,把抽象的數學概念、規則建立在形象的感知之上。只有這樣,學生的創新意識才會有發展。
4.設計非常規的開放性問題讓學生探索創新。如提供一些數據讓學生自己設計各種不同的問題;提供一些已知條件,讓學生選擇合成提出各種問題;聯系生活實際由學生自己編數學題,自己解答;解答一些答案不唯一的習題;推算出答案的大致范圍等的情景題、開放題、技巧題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必須從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等多方面進行更新,相信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培養出富有創造力的高素質的人才。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三陽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