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鵬
高中階段學生的學習雖然比較忙也比較累,但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最佳時期,學生在這一階段身心雖然還未完全成熟,但也正是這個階段為創新能力的培養創造了良好的機會,這個時期的孩子接受能力比較強,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任務不僅是交給學生教材上的知識點,與其同等重要的教學任務還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具有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意識和能力,在校園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成為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以便于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一席之地,由此看來,本篇文章對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策略的分析和探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中生物教學現狀分析
當今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對我國的教育事業提出了新的挑戰,社會對人才衡量的標準正趨向于綜合素質的轉變,但是,基于多年的教學經驗以及對高中生物教學的調查分析,已經了解到目前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通常會有一些教師由于我國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會過于注重學生對理論知識要點的掌握,忽略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而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已經不局限于理論水平,而是更加注重人才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高中生物教學的現狀對學生的發展以及將來步入社會有著嚴重阻礙作用,在激烈的競爭中也是難以立足,對于當前如此嚴峻的教學現狀,需要就是在教學事業中堅持“走出去、引進來”的方針策略,即走出去學習更加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技術,將這些經驗和技術引進到自己的教學中來,結合具體的實際情況,不斷改進和完善,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同時有利于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實踐策略
1.有效設置課堂問題,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課堂教學中有問題,才能引發學生的思考,課堂問題不僅是教學中必備的環節,而且在選擇和設置問題時要有針對性,所謂的針對性,一方面是說問題設置的難易程度要適合不同能力和水平,以便于提高優秀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還可以為后進生提供參與課堂學習的平臺;另一方面是針對與相關的知識點要設置與其相適應的問題,這樣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思維,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生物“基因對性狀的控制”時,首先我會提出一個問題:你長得像爸爸還是像媽媽?學生就會回想自己平時是被說成像爸爸還是像媽媽。進一步問:是眼睛像?還是臉型像?學生針對這樣的問題進行思考,那么我們就可以在學生思考的同時趁熱打鐵,如眼睛、臉型、膚色等這些在生物學上被稱為性狀。這時學生就會產生一個疑問:什么是性狀。然后我們便可以將學生引入到本節課的教學中“基因對性狀的控制”,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我還將以問題遞進的模式推進教學過程的進行,(1)同一性狀在不同個體身上會有什么樣的差異?(2)為什么父母的一些性狀會出現在我們的身上?這些問題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我們要傾聽學生總結的答案,因為這是開發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同時要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和客觀的評價,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2.教學中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創新能力
創新的最基本生理活動的方式就是發散性思維。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前提就是要開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思維模式拓展開來,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高中生物就是一門邏輯思維比較強的學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更重要的是,教師積極的引導和啟發,那么這就需要借用于教學過程,即在教學中,采用適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例如,在講析“細胞的生活環境”這節課時,我們可以采用自主探究模式教學,將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首先我會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然后準備以下四個問題:
(1)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是什么?
(2)血液全是液體嗎?
(3)細胞生存的內環境指的是什么?
(4)血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什么?
然后將這幾個問題分別給這四個小組,在學習的過程中,小組進行分析和探究,每個小組都有一個代表,主要是總結結論并發言的人,這樣整個課堂教學就分別圍繞著這四個小組的問題進行,每個小組的問題不同,那么各個研究小組之間要相互溝通和交流,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由學生自主完成,在這個過程中有疑問、分析、討論、探究、總結等,教師也要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從而本節課就不失為有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思維的課堂教學。
3.帶領學生參與實驗,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高中生物是一門理論與實驗教學緊密結合的學科,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科學安排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但是教師往往會在實驗教學中通過自己操作,讓學生觀看操作步驟,然后講析其中的知識要點,這無疑是與理論教學無異,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不僅要合理安排實驗教學,還要讓學生親自操作實驗,體驗在實驗中操作的過程,學生通過親自體會和觀看實驗現象,這樣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還可以使讓學生在操作實驗的過程中引發思考,開拓思維,這不失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例如,帶領學生做這樣一個生物實驗: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首先我會在課前就為學生準備好以下實驗所需用具:蓋玻片、蒸餾水、滴管、鑷子、土豆、刀片、顯微鏡(物鏡5X、10X、40X)、載玻片,那么在本節課的實驗教學中,我將會組織學生親自操作實驗,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盡可能讓學生都能夠親身體會這個實驗學習的過程,在實驗中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會看到如:膽脂素呈淡紅色,脂肪酸是沒有顏色的,而細胞核是呈現藍色等,學生們在看到實驗現象不斷變化時自然會引發思考,這樣便有利于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教學目的。
綜上所述,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教學過程,制定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同時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在教師和學生雙方面積極努力和配合的基礎上,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更加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在將來步入社會,參與社會競爭中將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能夠運籌帷幄,成為一個適應社會發展和需要的先進人才,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不斷努力和探索,最終將更好地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前進。
參考文獻
[1]馬劍敏,靳萍,劉敏.河南省中學生物教育現狀調查分析[J].陜西:中學生物教學,2013(2).
[2]史曉勝.生物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J]上海:生物學教學,2011(l).
[3]周宏治,姚光玲,石建.四川省中學生物教師和生物教學現狀及開展繼續教育的調查研究[J].四川: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0(1).
[4]]高中生物教育課程創新實踐對策[J].中國科技教育,2010(11).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肇源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