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經明
跟骨粉碎性骨折是指其后關節面受到破壞,從而跟骨出現塌陷碎裂,骨折斷端移位[1]。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多層螺旋CT因其三維、多平面重建更全面顯示病變的特征,在跟骨粉碎性骨折中的優勢逐漸顯現出來[2]。因此,本科室對行植入手術的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的術前影像學檢查進行對比分析,旨在為提高跟骨粉碎性骨折的診治水平提供臨床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8月-2013年12月在本院就診的行人造骨植入手術的154例(180足)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77例(90足)。觀察組77例患者中,男52例,女25例;年齡20~59歲,平均(36.23±5.50)歲;單側粉碎性骨折70例,雙側7例;致傷原因:墜落傷49例,車禍傷16例,其他傷12例。對照組77例患者中,男50例,女27例;年齡18~59歲,平均(36.31±5.47)歲;單側粉碎性骨折72例,雙側5例;致傷原因:墜落傷50例,車禍傷16例,其他傷11例。所有患者均同意參加本次試驗,并同時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致傷原因及分型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術前檢查
1.2.1.1 觀察組 采用Light speed 16層螺旋CT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掃描,掃描參數:120 kV,150~180 mA,重建間隔2 mm,厚層1.6~2.0 mm,螺距1.2。患者采取仰臥位于檢查床上,橫斷面薄層連續掃描的信息傳入處理工作站,將所得數據進行容積重建及多平面重建[3-4]。由三名以上的放射科醫生采用雙盲法原則對患者檢查后的重建圖像進行閱片分析,觀察患者跟骨的骨折情況[5]。
1.2.1.2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常規跟骨側位,行軸位X線片檢查。
1.2.2 植入手術 麻醉師對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行硬膜外的麻醉,單足致傷患者采取健側臥位,雙足致傷患者采取俯臥位,術者在足跟的外側行L形切口,延伸到足背處,從皮膚開始逐漸切到骨面,期間注意保護患者足跟部的神經及跟腱,顯露出坍塌的跟骨關節面及骨折部位,撬起患者跟骨坍塌的關節面,進行復位的操作,打入克氏針進行固定處理,同時在關節面下的腔隙將人工骨植入,充實腔隙,再使用骨鋼板進行固定,采用螺釘固定于股骨、跟骨后結節及載距突。取出克氏針,醫務人員使用生理鹽水對患者足部創口沖洗,放置引流管,再縫合和包扎傷口[6-7]。
1.2.3 術后處理 囑咐患者臥床時患側的足部抬高,抗生素藥物使用7~10 d,勤換藥,2 d后拔出足部的引流管,平時指導患者多活動足部,慢慢增加運動量,加快跟骨的恢復,前3個月不可負重走動,隨訪復查[8]。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診斷準確率、手術情況及術后足部功能。手術情況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術后并發癥四個指標。
1.4 評價標準 采用Maryland足部評分系統對患者術后足部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價:(1)分值90~100為優;(2)分值75~89為良;(3)分值50~74為可[9]。優良率=(優例數+良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影像學診斷準確率比較 觀察組的診斷準確率1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91.11%,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5.792,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影像學診斷準確率比較
2.2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術后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術后并發癥比較
2.3 兩組患者術后足部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的術后足部功能優良率90.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7.78%,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7.594,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足部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足(%)
跟骨骨折是日常常見的致殘性損傷,主要由于墜落傷、車禍傷及滑跌傷等引起[10]。跟骨粉碎性骨折由高能量暴力導致,由于跟骨的后關節面嚴重損壞,出現塌陷碎裂及明顯移位,傳統的保守治療難以取得較好的效果,臨床上多采用人工骨植入的手術方法進行治療,促進骨折的愈合,防止塌陷[11]。術前的影像學檢查對于手術方案的選擇及預后有重要的價值,因此,本研究分析術前X線及多層螺旋CT檢查對手術及預后的影響。
臨床上X線平片通常作為檢查骨、關節損傷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可檢測跟骨骨折后塌陷的程度及骨折部位的大體形態,并且X線檢查方便快捷。X線與軸位CT一樣,是一種二維圖像,由于跟骨粉碎性骨折比較復雜,普通的X線平片無法為臨床診治提供詳細的信息,主要是由于X線的側位片因為組織的重疊及密度的分辨率較低,無法立體、直觀地顯示關節面骨折的情況及其斷端的改變,尤其是一些移位不太明顯的骨折常造成漏診[12]。多層螺旋CT三維成像在骨損傷中逐漸受到重視,其克服了X線檢查的組織重疊及分辨率低的不足,從而避免漏診,為臨床植入手術的治療方案及預后提供依據。其優勢有:(1)掃描速度快,患者只需采取平臥位掃描,無痛苦。(2)多方位、多平面地顯示骨折的具體情況,對于復雜的骨折更具優勢。(3)具有獨立的后處理工作站,配備三維重建和多平面重建等多種重建方式,多平面重建是在薄層的重建圖像上生成的,是常用的后處理技術,有冠狀、斜面及曲面等平面的重建圖像[13]。容積重建是三維重建中的常用方法,具有較強的圖像立體感,全面、清楚地從整體上觀察骨折的情況,包括骨折線的走向及骨折塊的移位。多層螺旋CT通過對組織的重建,顯示出骨折的具體部位、類型及程度,避免周圍其他骨的重疊干擾,并且圖像清晰,能夠準確評估骨折塌陷處的程度,有助于臨床醫生對患者治療方案的選擇,包括植入骨的多少、如何植入等問題,減少了患者術中的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14]。(4)手術的復位及固定效果,通常X線難以判斷,多層螺旋CT則可以通過三維成像來評估手術的效果,效果顯著[1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診斷準確率為1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91.11%,且觀察組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術后足部功能優良率為90.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7.78%,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多層螺旋CT重建技術在跟骨粉碎性骨折中的診斷準確性高,對植入手術治療方案及預后有重要價值,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俞俊杰,李俊華.多層螺旋CT三維成像在肋骨骨折診斷中的價值[J].淮海醫藥,2010,28(4):318.
[2]姜志全.多層螺旋CT在診斷踝關節骨折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1,6(29):92-93.
[3]吳勇,朱寶林,陳德權,等.跟骨骨折術后切口皮膚壞死的圍手術期預防策略[J].中國實用醫藥,2010,5(22):68-69.
[4]張軍,劉麗艷,胡延春.螺旋CT三維重建在跟骨粉碎性骨折手術中應用價值[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2009,24(5):474-476.
[5] Brunner A,Horisberger M,Ulmar B,et al.Classification systems fo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does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ning improve their reliability[J].Injury,20l0,41(2):173-178.
[6]蔣沫軒,官瑾.64排螺旋CT對胸廓骨折的診斷價值[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3,17(2):281-283.
[7]盧華定,李全喜,趙慧清,等.三維CT重建影像在跟骨骨折診療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3,9(8):25-26.
[8]于吉文,劉建,何維棟,等.根據CT掃描及三維重建改良脛骨平臺骨折的Schatzker分型[J].實用骨科雜志,2011,17(1):28-32.
[9]翟小軍,賈孟軒,王曉峰,等.跟骨骨折的手術治療策略[J].實用骨科雜志,2012,18(2):175-177.
[10]張文作,陳東,高朝友,等.螺旋CT三維重建技術在脛骨平臺骨折的診療應用分析[J].蛇志,2009,21(2):107-108.
[11] Daftary A,Haims A H,Baumgaertner M R.Fractures of the calcaneus:a review with emphasis on CT[J].Radiographics,2005,25(5):1215-1226.
[12]余武康,張國良.多層螺旋CT三維重建在踝關節骨折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16):93-94.
[13] Maripuri S N,Rao P,Manoj-Thomas A,et al.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s fo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how reliable are they[J].Injury,2008,39(10):1216-1221.
[14]李永軍,段英捷.多層螺旋CT三維成像技術在復雜頜面部骨折治療中的應用價值[J].山西醫藥雜志,2010,39(6):521.
[15]孔飚.多排螺旋CT及其后處理技術在足踝部損傷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8):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