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山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江蘇南京,210093)
抗戰必然會產生傷兵。傷兵救護,影響甚大。如果傷兵得不到及時的救護與慰勞,就會出現傷兵聚眾鬧事等嚴重的社會問題,直接關系到社會秩序的安危,同時也會影響到前方將士的抗戰決心與抗戰積極性。本文在利用大量政府報告及報刊雜志的基礎上,探討抗戰初期江蘇省的傷兵救護工作,以此管窺抗戰初期國民政府的傷兵救護問題。
江蘇省各地傷兵救護機關的設立主體要分為三類,分別是縣政府、軍事機關及慈善團體。縣政府的救護機關主要是由縣立醫院改建而成。抗戰全面爆發后,江蘇省政府令各地組織救護委員會負其總責,并依照環境需要,增設臨時醫院,或就原有縣立醫院擴充。如金山、奉賢、昆山等縣均為縣立醫院擴充,松江、青浦、太倉、宿遷等縣則另行增設臨時醫院。各私立醫院與診所的醫師、護士、藥劑師等,均被縣立醫院或臨時醫院征用,以此強化其醫療救治能力。
軍事機關在各地成立后方醫院或傷病兵收容所,慈善機關也設立傷兵救護所。軍事及慈善機關設立的醫院主要有:松江縣的第六后方傷兵醫院、紅卍字會傷兵醫院、稅警團傷兵醫院等,昆山縣的紅十字會分院、第二十九傷兵醫院等,太倉縣的第七傷病兵收容所、滬市第五救護大隊等,常熟縣的第十六后方醫院,武進縣的紅卍字會醫院,丹陽縣的第三十四后方醫院,金壇縣的第二十七后方醫院,泰興縣的第四十九、第六十一后方醫院,江都縣的輕重傷兵醫院等,均先后成立。這些機關均與所在地政府接洽,政府代覓地址房舍,代辦草席用具,代覓擔架人員,必要時還派醫生護士協助。除了以上由政府機關與社會團體設立的傷兵救護醫院外,江蘇省各地的私人診所及由外國人設立的醫院,也都積極加入到傷兵的救護工作中來。
1937年開戰之初,國民政府軍政部后方醫院及慈善團體救護組織尚未成立,各部隊醫務院所范圍較小,傷兵大批抬入地方醫院治療,極為擁塞。此后救護機關逐漸增多,傷兵救護始得稍稍疏通。接近戰區的各縣收容的傷兵都是新負傷的士兵,且傷勢沉重,等醫治一段時間后,再輾轉運至后方療養,傷勢減輕。所以各縣的治療管理方法,依照其實際情形而各有不同。金山縣本來并沒有傷兵到境,因鑒于松江縣醫院的傷兵人數太多,所以撥調120人到金山縣療養,住在東林寺臨時醫院。直到10月初,經過初步治療后,已有一部分傷兵完全痊愈,再次運送到嘉興縣。川沙縣也沒有前線戰場的傷兵,但是當地駐扎的士兵有許多人患病,也被送到川沙縣立醫院診治,每日50人至100人,此外又先后救治被炸傷民19 人。金山衛戰役中的傷兵540 余名,于11月初被送到奉賢縣收容救護,奉賢淪陷前夕這批傷兵被用擔架抬上船,轉運到后方。松江滬戰開始后三日,即有傷兵運到,入院治療。8月底運來的士兵越來越多,每夜都達到100 人以上,完全超出了當地的收容限度,兩處縣醫院都無法接收,只好另覓住處,招醫換藥。為了減輕救治壓力,縣醫院把那些傷勢較輕的士兵,用輪船轉運到嘉興、杭州等地治療。
寶山縣在上海戰事開始后,救護各部隊傷兵82人,分別轉送到上海紅十字會醫治。9月以后戰線延長,各部隊的傷兵均抬送到南翔車站,運送后方。青浦縣臨時醫院先后治療傷兵1300余名,由于救治能力不足,大批的傷兵被轉運到后方,其中由前線抬到青浦縣黃渡鎮,然后經縣政府撥船運到蘇州的傷兵達5700名之多。昆山縣最初由臨時醫院辦理傷兵救護,各傷兵醫院成立后分頭治療,并隨時派輪船將傷兵轉運到蘇州、無錫等地收容,昆山縣內各醫院救治傷病兵先后達2000多人。上海“八一三”開戰次日起,大批傷兵紛紛運到太倉縣,縣內設有臨時醫院及縣立醫院兩所,大多收容重傷官兵。由當地醫生洗滌傷口,敷藥包扎,或者進行簡單手術。后來傷兵逐漸增多,就用船轉運到吳縣等地。至8月下旬,太倉縣共診治1140 余人。此后因醫院被炸毀,為避免傷兵遭受空襲,全部轉送后方。宜興縣成立的傷兵醫院規模較大,能一次性容納5000 多名傷兵,所有床鋪被褥及應用器具均購置齊備,硬件設施比較完善,該院先后收容傷兵13000人。武進由縣立醫院紅卍字會、武進醫院合組看護隊,在火車站服務,遇載送傷兵火車到站,就立即為傷兵換藥包扎,供給茶水。9月18日起,丹陽縣開始陸續收容由前線運來的傷兵,3日之內陸續運來1300 余人。金壇地方醫生協助后方醫院治療傷兵,并雇夫擔架。句容縣凡過境輕傷士兵,都由縣醫院為其換藥遣去,如果是重傷則收留住院,待稍痊后,再轉送到后方,先后救護800余人。
鎮江設輕重傷兵醫院各1 所,可容納7000人,組織擔架隊200人,負責擔運,前后收容傷兵20000 人以上。11月中旬,前線部隊大規模撤退,大量傷兵運到鎮江,正規醫院已無力收納,于是設立臨時傷兵收容所,施以醫藥,共計收容1114名。此后鎮江被炸,居民死340余人、傷156 人,死者掩埋,傷者均送院治療。江寧縣內傷兵不多,各鄉鎮衛生分所均儲有裹傷止血的藥材,一遇傷兵,隨時治療。江都除輕重傷兵醫院外,縣立醫院也收容一部分,又設立臨時傷兵過境救護隊,專為救護給養接濟而設。12月初,各縣傷兵同時西撤。每日經過儀征境內的傷兵達二三百人至七八百人不等。儀征縣對重傷官兵由地方醫師護士為之裹傷換藥。10月中旬,敵機轟炸停泊泰興縣境沿江的我國軍艦,炸沉四五只,死傷官兵不少,經泰興縣擔架救護隊出動,掩埋忠骸30 余具,救護負傷官兵160 余人。在縣醫院治療兩個多月才出院,又代后方醫院擔架傷兵1000余人,并協助醫治。崇明國軍無人入縣境,本縣隊警受傷,由縣立醫院治療,縣城淪陷后,其余送啟東醫治。11月間,前線部隊撤退,傷兵過境宿遷,當由地方醫師護士等在東關口招待,按傷勢輕重分別換藥包扎,共救治3000余人。
有些傷兵因傷勢過重而死亡,或者在戰場捐軀未及善后,為避免大量尸骨拋露荒野,江蘇省各縣紛紛成立掩埋隊,對重傷死亡的士兵及時進行掩埋,處理后事。各縣辦理情形如下表。
除了物質上的醫療救護外,江蘇省各地還對傷兵進行精神上的撫慰,此即傷兵慰勞。“作戰至負傷,最為光榮,亦最堪憫惻。故醫藥而外,尚須予以精神上之安慰。”慰勞方式應根據具體環境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慰勞物品也應該切合傷兵的實際需要。“初負傷之際,痛苦呻吟,飲食不進,縱使饋以美味,亦無裨實用,則宜注意看護,重視清潔,代滌周身血污,贈予衣服更換;果能肅靜清爽,免為蚊蠅吮噬,即收莫大之慰藉。迨傷勢稍痊,飲食調養,即有必要。病榻之中,精神易于苦悶,與彼接談,代彼寫信,或悅以音樂,皆可娛其心而快其情。至傷勢大好,已能行動,則一切享受娛樂之欲望,隨之而來,社會各方面,必須予以優待,使其自知尊重,與民眾親愛”。
各縣對于傷兵的慰勞,均積極進行。金山縣民眾團體、學校、私人,參加慰勞隊,規定時間,輪流為傷兵服務,不令醫院傷兵感覺寂寞或煩絮。各學校的歌詠隊,每隔一兩天即有十多位兒童到院為傷兵唱歌、講故事。同時還有大家閨秀自動到醫院看護傷兵,晝夜工作。太倉由縣政府及各機關長官往醫院慰問,與輕傷者談話,并囑咐看護工人為傷兵洗拭身體,贈送襯衫、短褲、毛巾、洋襪等物件,并親自為其更換。對受傷飛機師,則民眾自動看護,擔架運送。丹陽縣府及各機關捐募內衣,為傷兵更換。婦女工作團及民組會救護組經常代傷兵寫家信,捐贈象棋、書報、無線電機等,以備其消遣游戲,并代為縫制被褥御寒。句容縣對于輕傷過境的士兵,每人每日給伙食4角。儀征縣因商市蕭條,無財力購得大批慰勞品,對各傷兵發慰勞金5角。宿遷縣征集棉衣、棉被等各300件,贈送給運河站傷兵醫院,同時還購買500 元物品,送給淮安傷兵醫院,對于過境的傷兵,每人每日給大餅2 斤、醬菜1包,稀粥茶水盡量供給。

縣別川沙奉賢松江寶山青浦昆山太倉宜興武進丹陽金壇鎮江江寧江都泰興沛縣掩埋隊組織情形— ——救濟會掩埋隊掩埋隊隨軍服務掩埋隊隊員60人至戰地服務掩埋隊4隊32人掩埋隊隊員150人,隨軍服務掩埋隊隊員30余人由警察局區公所組織掩埋隊民組委會設掩埋隊辦理— —掩埋隊10隊令鄉鎮保甲辦理掩埋隊2隊共30人民組委會辦理指導組織成立掩埋死尸數量66 117 300未詳6500 1000 470未詳未詳60未詳300未詳未詳120— —備注由尸親掩埋事先籌備棺木墓地— —我方機師桂運光陣亡,優其棺衾— —募棺木100余口— ———棺木由善堂捐助并劃墓地辟塋地以葬因傷死亡將士— ————境內無戰事該隊無工作可言
相比于抗戰中后期嚴峻的傷兵問題,江蘇省在戰爭初期的傷兵救護工作,可以說取得比較顯著的成效。這與江蘇省獨特的社會經濟環境,及其戰前的醫療備戰密切相關。
江蘇省是南京國民政府統治的核心區域,其醫療事業比其他省份較為先進。據史料記載:“江蘇省衛生行政,戰前數年,大有進步。各縣均有縣立醫院或衛生院,江寧組織設備,悉具規模。其從事自由職業之中西醫師,悉依部頒規定登記管理。護士訓練及簡易看護教育,各地先后舉辦”。較為完善的醫療行政系統,為戰時江蘇省的傷兵救治工作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及人事基礎。
中日開戰前,國民政府做了一定的備戰準備,醫療衛生即為其中一例。戰前,中國的醫療生產事業落后,江蘇省所需的藥品器械幾乎全部從國外進口。戰事一旦爆發,港口封鎖,交通斷絕,藥品器械必定缺乏。江蘇省府有鑒于此,在1937年7月,便命令各縣提用縣款2000元至3000 元,開示清單,限期從速采購備用。八一三事變之前各縣全部辦理完畢,奉賢、川沙、南匯、松江、寶山、青浦、太倉、常熟、金壇、句容、儀征、泰興、沛縣、宿遷、鎮江等縣均儲藏了2000 元的藥品,金山、吳江、江寧、碭山等縣購儲了3000元的藥品,宜興縣則購儲了5000元的藥品。除政府出資采購外,其他地方組織如商會、慈善團體等,也紛紛自籌資金購儲藥品器械,以備戰事需要。例如川沙縣購儲500元的藥品,句容縣商會購儲600 元的藥品。此外,在一些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縣份,大量的私人醫院診所也存有數量可觀的藥品。戰前各縣政府對于這些藥品器械均先后進行了強制管理。例如,泰興縣登記了境內各藥房的藥料儲存數量,并限制其使用量,嚴禁浪費。吳江縣則將境內所有診所的藥品登記加封,禁止使用。
然而,江蘇省的傷兵救護工作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醫護人員的大量缺乏。戰前中國的醫師數量不多,據內政部登記結果只有5000多人,而軍醫尤感缺乏。抗戰開始后,傷兵數量之多大大超出政府的預料。截止到1937年底,抗戰進行5個多月,死亡20多萬,受傷者多達10 余萬。此外,由于醫療設備簡陋,各地醫院對于傷兵的治療大多限于簡單的換藥、包紗布,醫療條件較好的也只能進行一些小手術,對于那些傷勢較重、需要動大手術的士兵,江蘇省各地的傷兵救護醫院均無力治療。據曾經參與傷兵救護工作的湯澤民回憶:“丹陽縣救護藥械有一定的儲備,但人員的組織配備很不足。傷兵醫院僅任命一個院長配備少數骨干,其他人員由該院長招聘,組成班底。例如丹陽縣第二分院,有主任、軍醫、看護長及看護兵等40 人,大都是臨時招來的,收治傷兵前,沒有技術訓練,傷兵來了,全由軍醫們單獨處理。主要的工作是‘換藥’,就是從傷口將臟敷料取下,經過清洗消毒后,隨即換上新的藥料,一般每日一次。我是剛從醫校畢業,從未見過戰傷,初次診治傷兵,不免束手束腳”。傷兵的急遽增多與醫療資源的日漸缺乏形成了尖銳的矛盾,限制了江蘇省傷兵救護成效的最大化。從下面這段描述中,我們可以管窺傷兵生活環境之艱辛:
槍林彈雨之中,戰士糧糗粗惡,未必得飽,鹽質缺乏,且至淡食。矧霪雨連綿,歲聿云暮,猶賦無衣,踏尸肉以前進,冒瘴癘而殺敵,及至負傷落陣,轉運治療,醫藥未必及時,看護難期周到。每見傷兵血衣黏身,蚊蠅咀吮,呻吟床榻之間,神系千里之外,滿腔豪俠,勢將餒墮。
外在傷痛的折磨,使得傷兵精神苦悶,情緒敏感,容易波動。如果再得不到及時的救護與慰勞,傷兵的行為舉止很容易走向極端,輕則引起沖突糾紛,重則影響社會治安。湯澤民回憶丹陽傷兵醫院的一起傷兵沖突事情:“由于醫院中的醫師們對待傷兵的態度惡劣,就發生了一起傷兵打軍醫的事件。二分院先是逐床到床邊換藥,以后有一部分傷兵可以走動了,他們就自動集中到態度熱情的醫師面前來換藥,這樣有部分軍醫就空得無事可做。不料一位資格較老的軍醫,認為傷兵不到自己這里來看病,有損自己的聲譽,大光其火,當即下令傷兵各歸各室,一律不準到別室就醫。這位軍醫平常換藥時動作粗暴,傷兵喊痛,他卻大樂,傷兵早就對他不滿,能走動的時候都不要他換藥,今天他來了個強迫,就動手打了起來。這位老資格的軍醫起初很兇,但傷兵不買他的賬,幾下就打得趴下了。事后,這位軍醫還向別人傳授經驗,如遇挨打,趕快裝死躺下,可以少挨幾下。使人聽了啼笑皆非”。抗戰初期,江蘇省個別縣份也出現了傷兵聚眾鬧事的事件,甚至直接圍攻縣政府。“縣長念其有功,忍耐周旋,得免事端”。然而有些地方則將傷兵聚眾鬧事簡單化地視為暴亂,粗暴處理,造成軍民對立的情形。此類問題在抗戰中后期尤為突出。
[1]張迺藩:《江蘇各縣抗戰初期工作實況輯要》,中央政治學校印刷所1941年5月。
[2]楊再思編:《抗戰中的傷兵問題》,漢口全民出版社1938年。
[3]葉溯中、謝承炳等:《傷兵問題與難民問題》,獨立出版社1938年。
[4]湯澤民:《抗戰初期的丹陽傷兵醫院》,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丹陽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丹陽文史資料》(第3輯),內部發行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