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新
走進心理咨詢室,就能感受到前臺接待員說話的語氣充滿了關愛和溫暖。環顧四周,墻上掛著咨詢師的照片,看上去每一位都是面容和藹、親切近人。可以說,咨詢室的環境能讓來訪者很快平靜下來,在此傾訴煩惱,釋放壓力。可是,當了解心理咨詢收費標準時,來訪者不免遲疑起來。
心理咨詢不是一項“助人自助”的事業嗎,為什么要收費,而且費用不低?收費標準因咨詢師個人資質和所在地區的消費標準不同而各有差異,目前,一對一心理咨詢的收費均價為300~600元每小節,當然,一些知名的咨詢師的費用更是高出了這個平均值。接下來,我們來談談這個讓人充滿疑惑和不解的收費標準吧。
首先,為來訪者做心理咨詢是心理咨詢師提供的一項專業服務。服務自然要收取服務費,費用按照單位時間計算,每次心理咨詢叫做一個時段(session),每個時段有固定的時長,國際慣例是50分鐘,我國大多是60分鐘,家庭治療一般為90分鐘。咨詢的頻率則根據來訪者心理問題困擾的嚴重程度和治療的階段來確定,也與咨詢師所用的理論取向和療法有關,有的很密集,一周需要進行三四次。大多數情況下心理咨詢進行得比較規律,每周一次。隨著咨詢的進展和來訪者的變化,咨詢的需求往往在初期比較急迫,可能一周需要做幾次;進入到穩定階段后,每周一次;隨著來訪者情緒好轉,也許轉為兩周一次或三周一次,或有需要時提前預約直至最終結束。最后咨詢的頻率取決于咨詢師和來訪者對咨詢的規劃與設定。
心理咨詢沒有療程一說,無法預料要進行多少次咨詢才能解決問題,這個也要根據雙方商定的治療目標確定。每家咨詢機構的收費方式也不盡相同,有的是每次咨詢完成之后就收取當次的費用,有些是簽訂協議提前預付5次或是10次的費用,其余按協議價支付。
很多人不禁要問,咨詢師既沒有使用儀器設備,又沒有下處方或動手術,而是坐在那里聽來訪者說話,且不給出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和建議。制定收費價格的依據是什么?心理咨詢在歐美國家已經有上百年的發展歷史,各方面的服務標準都已成熟,包括心理咨詢的定價。以美國為例,精神分析的費用是每50分鐘150美元左右。我國心理咨詢的一整套體系也是最近20多年逐漸從西方國家引進并完善起來的。因此,我國的心理咨詢從內容到形式(包括定價標準)兼顧了國際慣例和中國特色。根據咨詢師的培訓成本、資歷進行歸類,參照當地城市平均生活水平以及機構的各項成本核算之后,在大多數來訪者認同的情況下沿用至今。
在百度上輸入“心理咨詢為什么收費高?”有一條回答說得比較全面:“一名合格的咨詢師,要有醫學或心理學背景,經過5年以上臨床心理實踐經驗,并且接受最少500小時被其他咨詢師分析的親身經歷,這些被分析的費用同樣要按照小時數支付給分析師。在工作的50分鐘里,咨詢師要承受求助者所有的消極情緒,并找出埋藏在求助者內心深處的問題根源,再給予恰如其分的幫助。一個合格的心理咨詢師,在咨詢結束后需要做的“后臺”工作有整理會談記錄、反思咨詢過程、查閱相關資料、找導師督導、調整自我情緒等等。其中,找導師督導和調節自我情緒都需要付出很多精力和金錢。嚴格的工作程序,要求咨詢師接受比自己高一級的咨詢師的督導,這樣的督導也是要產生費用的,名師一次的督導費達幾千元。周期漫長而嚴格的教育投資,從業后不間斷的繼續學習與案例督導的花費,工作中的潛心研究、艱苦付出等等都是心理咨詢收費高的主要原因。”
記得剛開始學習心理學的時候,一次與心理學家韓巖老師聊天得知,他在澳洲學習心理學花在個人分析和督導上的費用相當于一棟別墅的造價。那時似乎還不太理解,但經過了系統學習之后,才懂得了鋪就一個合格心理咨詢師的執業之路的,除了時間與精力,還有難以想象的費用。實際上如果我們在選擇職業時考量的是時間及金錢的投資回報比,那么心理咨詢師在這方面沒有絲毫的吸引力,而我的同行們從中獲取的更多的是職業本身帶給我們的無限心理能量。
至此我們可以說,來訪者為此付出的時間和金錢就有了更深層次的含義—這是為了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從心理的困境中勇敢地走出來,走上自我探索之旅所需要付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