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理
摘 要:隨著以互聯網為主體的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我們已進入一個廣泛使用新媒體傳播科技文化的時代,各類新媒體正在滲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我們的社會、生活、價值觀念甚至思維方式都產生了強烈的沖擊。
關鍵詞:新媒體;科普發展
新媒體技術大大地擴展了傳播的原有功能和人們傳統的接收模式?;ヂ摼W已經從web1.0發展到web2.0,并將進入3.0時代,移動互聯網也從2G走向3G甚至4G時代,物聯網、三網融合、云計算等亦逐步邁入人們的視野。新媒體技術使得科普傳播內容表現更加充分、科普資源更容易分享和獲得,促進著深層次改革和系統化創新,科普的格局正在發生不可逆轉的信息化改變和升級。新媒體的廣泛應用在科普傳播的思維理念、傳播模式、運行機制、管理體制等方面引發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亟需科普工作者深入思考,并提出應對措施。
1 新媒體的含義及特點
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是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之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有線網絡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既有相同的性質,又有其不同的特點和新功能??傮w來說,新媒體具有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群化等特性。這些特點和功能應用于科學傳播領域,提高了科學普及的便捷性和及時性,提高了科學傳播的趣味性和有效性。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在科學傳播中的優勢包括:迎合人們時間顆粒化的需求、滿足人們隨時隨地互動性的需求、新媒體技術表現手法多樣化、內容選擇個性化、通俗易懂表現力強、傳授互動幾個方面。
2 新媒體科普的形成與發展
在20世紀,科普主要是通過廣播、電視、報紙、講座、書籍、雜志和宣傳欄等渠道,傳播科普文章和影視作品。進入世紀之交,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一系列新興的媒體形式大量涌現,它們以互聯網和衛星等為途徑,以電腦、手機、數字電視等為終端,以網頁、微博、微信等方式,向用戶提供海量的信息。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公眾的閱讀環境和閱讀習慣,越來越多的人借助新媒體開展閱讀活動。根據CNNIC(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32億,手機上網使用率達83.4%。新媒體的發展必然會對依賴于傳統媒體的科學傳播造成極大的沖擊;與此同時,新媒體也在延伸和拓展科普方式,推動科普工作不斷提升信息化水平。
近年來,隨著手機的快速普及和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有關部門開始倡導利用移動媒體開展科普活動。手機具有更強的便攜性、個性化、時間與空間成本低廉等特點,完全具備形成一個巨大科普陣營的潛力。最近幾年,移動媒體科普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
2014年12月,中國科協印發了《中國科協關于加強科普信息化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該《意見》指出科普信息化是對傳統科普的全面創新,強調科普信息化建設必須強化互聯網思維。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2015年4月30日,中國科協與騰訊簽署了“互聯網+科普”合作框架協議,標志著中國的科普開始邁向“互聯網+科普”的新時代。
3 加快推進新媒體科普的發展進程
3.1 改變思想觀念,促進理論升級 傳統科普強調專家在科普方面的責任,專家高高在上,社會公眾雖然可以和專家互動,但處在被動和弱勢的地位。新媒體科普的文化基礎是“服務型文化理念”,是在開放、共享、協作等互聯網思維的指導下,以滿足社會公眾差異化的科技知識、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等方面的需求為導向,積極調動各方科普資源,大力提高科普的時效性和覆蓋面。近年來“用戶”和“消費者”取代“受眾”一詞,成為傳播行為的接受者,意味著“受眾”改變了原來的被動接受方式,而開始有選擇地主動接收并且積極分享他們在傳播過程中的收獲成果,甚至直接參與到傳播內容的制作中來。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為科學傳播的受眾需求研究提供了新機遇。未來,科學傳播內容的開發將基于科學的數據分析與受眾研究。通過分析科普網站、微博、微信等用戶注冊信息、瀏覽歷史和他們上傳的信息文件,通過云計算等科學分析,推送基于用戶習慣的個性化科普信息和服務。如果把一定數量用戶信息收集起來,相互參照,即可建立“用戶數據庫”,日積月累必會成為科普傳播的“寶貴財富”。用戶的參與行為越多,我們對于用戶體驗數據庫的分析則更深入,所提供的科普服務將更加豐富與個性化。從某種意義上說,大數據時代將帶動科學傳播的精準營銷。
3.2 找準職能定位,創新管理模式 傳統科普的資源是一個個孤島,資源的共享性差。新媒體科普注重資源的共享,力求達成矩陣化、網格化的全社會科普資源共享。借助新媒體技術,把地理上分散開來的信息、圖片、游戲、展教品、虛擬實驗室等等數字化科普資源連成一個邏輯整體,為用戶提供一體化服務,充分實現資源共享與應用。這種模式支持科普資源的動態接入,是在不改變現有科普資源的權屬條件下,實現分布異地、異構多樣的便捷接入、快速發現和優化利用。為此,應該充分動員科普組織、科技社團、科研機構、教育機構、企業共享科普信息資源,采取開放空間、公眾參與、用戶生產內容、建立鏈接等多種方式,搭建公眾與公眾、公眾與網站、網站與網站、線上線下等的交流互動和信息互換平臺,創新科普運營模式。在利用新媒體進行科學傳播過程中更精確地找準定位,找到與受眾之間的最佳交叉點,實現媒體價值的良性循環。
3.3 升級技術平臺,優化科普內容
3.3.1 大力發展面向科普需求的“云”、“網”、“端”以及APP,推動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等為特點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科普的深度融合,大力提高科普資源數字化、傳輸網絡化、管理自動化、應用個性化、服務知識化等方面的水平。
3.3.2 要充分利用新技術、新方法、新平臺在科普中的積極作用,根據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求,以及公眾的互動學習和個性化學習的要求,借助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理論方法,細分科普對象,優化科普內容,提供精準的科普服務產品,加大面向新媒體的優質科普影視作品、網絡科普游戲等的開發和傳播。
3.3.3 要建立專家審核和公眾糾錯相結合的科普內容審查機制以及科普輿情實時監測、快速反應、績效評價等機制,加強對上傳和傳播科普內容的審核,加大科普信息產品研發與推薦評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