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鈐
《雨打芭蕉》記的是弟弟1958年至1980年和父母一起居住在恩施芭蕉那段極不平凡的經歷。這段時間里,我因在外地讀書和工作,與弟弟及父母長期分離。在那社會折騰接二連三、讀書和教書幾成罪惡、多數人食不果腹的年代,我常常思念父母,憂慮家人的境遇,擔心他們是否能帶著沉重之軀,蹣跚地跨過那一個又一個崎嶇的陡坎。當時,不僅交通不便、信息不靈,更因為政治的原因,人們不敢相互頻頻來往和傾訴,否則,彼此都會給對方帶來更大的麻煩。親人之間,間或稀疏地寫一短信,也多是報喜不報憂,皆說“我們一切都好,勿念”云云。現在,父母早已離去,當年的情況究竟怎樣?直到今天,《雨打芭蕉》才算是讓我解開了許多謎團。
那段時間,是我們國家多災多難的時期,我們好幾代人、從好多方面都會感到那是教訓深刻的時期。弟弟從這個時代走出來,我們這個家庭的每一個人從這個時代走出來,我們這一代人都在不同的地點、不同的崗位和境遇中從這個時代走出來。這本來是一段充滿變革與希冀的歲月,但同時也成了一個充滿荒誕、艱辛甚至淚水的時代。這段歷史值得深刻反思的東西太多太多!恩格斯說:“要明確地懂得理論,最好的道路就是從本身的錯誤中、從痛苦的經驗中學習。”回顧和總結這段親身經歷的歷史,可以使我們從曲折發展的軌跡中去加深對整個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這對我們每個人都將是一筆珍貴的精神財富。
由于特殊的環境,那段發生在我們身邊的許多細節,不少已經被淹沒在歷史的煙云里。好多當事者、知情人已經作古,有些刻骨銘心的情景,更被人為地丟棄、回避和隱藏。令人驚喜的是,弟弟國韜過去長期有認真寫日記的習慣,那些今天看來既令人沉痛又很有黑色幽默的情節,不但在弟弟當年的日記中被詳細如實地記錄了,并且在歷史的風云激蕩中,這些日記竟然劫后余生,被奇跡般地保留了下來。《雨打芭蕉》正是那一長段歷史的生動再現。現在,他將這些東西重新整理出來,讓它在親歷者中交流,可以使老人們溫故而知新;對年輕人,對世世代代的后來者來說,有利于歷史的研討、警醒與批判地繼承。
閱讀這部書,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那些年代,基層干部、農民、教師和學生具體的政治生態;看到億萬人怎樣在豪邁的口號鼓舞下,在對未來虛妄的憧憬下,殘酷內斗著,荒唐蠻干著,緊繃神經,勒緊肚皮,忍饑挨餓,卻還裝著興高采烈的樣子去吹牛,去干許多蠢事,到頭來還言不由衷地夸海口,鼓吹什么“形勢大好、不是小好”等等。看了回憶錄,我們可以看到我國的現代史怎樣地轉了許多大彎,怎樣地流失了寶貴的歷史時光,浪費了珍貴的自然和人力資源,怎樣錯過了我國許多歷史發展的大好機遇,怎樣耽誤了幾代人寶貴的青春年華。
值得慶幸的是,不管政治風云怎樣險惡,父親仍然憑借他對舊社會本質的深刻認識、對共產黨主流的堅信,影響了子女和許多親朋。弟弟飽受政治歧視,雖然以其優秀的學習成績、良好的群眾威信,博得同學老師的好評,但就因為那條以階級斗爭為綱的路線,就認定一個人的本質如何,即便是青少年的前程,都主要是看他祖輩的出身、成分而定。因此,他升學屢屢受挫。由于長年饑餓營養缺乏,學校的體力勞動卻又十分繁重,盡管只是年輕的中學生,但他已是長期疾病纏身。命運使他幾乎陷入絕望的境地,他卻從不自暴自棄,秉承家學淵源和學校的正面教育,而是更加嚴格要求和鍛煉自己,一直保持品學兼優,而后又征服了疾病。他三次高考,三次榜上無名,連他的老師都為他感到不平,但他從不氣餒,愉快地在貧困的農村老老實實為平民百姓服務,并受到基層組織和群眾的關愛、信任與照顧。大隊聘任他為民辦教師,在教民辦、教耕讀的過程中,他不辜負民眾的信任和重托,把學校辦得學生、家長和基層組織都很滿意。那時節,弟弟的名字,在他居住的戽口這個狹長的山溝里幾乎家喻戶曉。
父母年邁體衰,先是被趕出學校到芭蕉街上租房居住,后又被趕到鄉下。弟弟過早地挑起了這個家庭的重擔。在農村,他學會了種地、收割,喂豬、養羊,撿瓦、鏨磨,炒菜、做飯,他甚至還學會了烹醪糟、打豆腐等農村生活的本領,但不管事情怎樣多,怎樣雜,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學習,他堅持復習高中的各門功課,包括外語。他總是那么興致勃勃笑呵呵地去面對一切。不管世道怎么動亂,許多事實眾說紛紜,他都堅信兩條:一是老老實實做事,規規矩矩做人;二是始終堅持對知識的學習進取,因為任何時候都離不開科學的指引。
機遇總是眷顧有準備的人。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給億萬人民帶來了春天。弟弟和多少善良的人們一樣,從此收獲了全新的生活!弟弟和弟媳在20世紀80年代初通過自修考試,從大學本科畢業。在他倆的帶動下,家庭充滿學習的氛圍,他們的三個子女大學本科以后又都碩士研究生畢業,大兒子還得以留學加拿大,獲得人類學博士學位。
《雨打芭蕉》充滿了苦難和艱辛,也更充滿了作者和他那整個家庭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和勢頭。功夫不負有心人,《雨打芭蕉》的結局是令人振奮的。因此我們可以說,無論是做事還是做人,《雨打芭蕉》都給了我們積極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