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森
語文教學的目的何在?本質何在?精神何在?語文人都在不斷思考與叩問。作為福建省名師培養對象的林珊老師,以其較為豐富的教育教學實踐體悟為基石,立足實踐又努力超越實踐,苦苦思索語文教學的本真,在大量的閱讀及思考中,爬羅剔抉,含英咀華,最后醞釀、提煉出屬于自己的語文教學意蘊。本書基于語文教學的本源,對語文教學真善美的意韻從理念到實踐做了比較通達的梳理,是對語文本質、精神的深刻而富有實踐意義的探尋。
一、指向教育本源
教育被功利的塵埃漸漸淹沒,原本的智慧與清醒意識慢慢泯滅。教育似乎深陷“應試與分數”急功近利的危機之中無法自拔。有些教育甚至走向“反教育”,于此,周國平先生提出:“我們衡量教育,不應該用狹隘的功利尺度,而應該用廣闊的人性尺度和人生尺度。”確實,我們的教育要秉持人性尺度和人生尺度,要躬身反省,不能淪為工具主義與功利主義。人的終極生命祈向就是不斷走向進化、凈化、美化。教育則是喚醒人性中最為珍貴、崇高、光明的心靈品質,它蘊含著善良、同情、美好、智慧與快樂。教育的過程就是導引人通過內心的曲折旅程,尋求那個心智覺醒的時刻。在心智覺醒的時刻,我們將感悟到的人生真諦用以指導自己的整個人生,這就類似于“靈魂的聚集”。教育,其持久而深遠的意義即在于此。正是基于此,林珊老師引用現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話來說明:“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愛人。他們所要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君子務本,本立則道生。”在梳理關于人生、教育、語文等核心理念之后,林珊老師緊扣關鍵詞“真”“善”“美”,提煉教學主張的要點,對教學主張進行個性化、學科化的深度詮釋:“語文教學應當面向人本身——人的感性、人的生命與生活。以語文課程本真為基點,以向善的人文情懷為方向,‘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學生的語文素養與真善美的人格素養,為兒童獲得幸福人生奠定基礎。真、善、美,既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也是課堂教學的審美標準。”并且,林珊老師書中也有“安頓生命:我讀《生命生命》”“平淡里的詩性光輝:我讀《愛如茉莉》”等蘊含真善美的解讀。她旗幟鮮明地提出“立人、立心、立言”三位一體、相互交融的目標,這無疑是深根固柢之道。
二、立足兒童本質
林珊老師站在兒童立場思考教育及語文教學,分析當下語文教學中“兒童精神的隱匿”,提出要從“兒童的精神哲學”出發考量與創構語文課程。她指出,小學語文應當是兒童語文。“兒童”是生命歷程的一個特定階段,是人生之旅十分重要而珍貴的驛站。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要考慮到小學學段的學業水平,更要考慮到兒童的心靈感受和精神家園。
兒童的本質就是自由、創造、美好、探索及充滿無限的可能。童心永遠散發著真善美的光芒。語文教學所做的就是葆育童心,為孩子造夢。林珊老師以童心童眼來審視一些文本的“假大空”,頗引人深思,而她的課堂實踐也是讓人心眼一亮。
例如《雪地里的小畫家》,這是一篇充滿童趣的童話故事,林珊老師曾指導青年教師這樣開展教學:
師:咦,青蛙為什么沒參加?
生:它躲在洞里睡著啦!
師:現在,你就是那只青蛙,誰愿意跟小畫家們說說你在這個冬天里的快樂?(給學生戴上青蛙頭飾)
生:我做了個夢,夢見春姐姐長長的頭發,好漂亮啊!
生:我的家又暖和又舒適,我一不留神,就睡了一整個冬天。(伸了個懶腰)
生:前幾天,外面泉水叮咚叮咚,把我叫醒啦。我鉆到洞口一看,哇,小草也從地里鉆出來了,我還跟她打招呼呢。
……
師:呀,小青蛙,你的這個冬天過得真快樂!
正如她所反思的:“語文需要烏托邦思維……張揚童話的文學屬性,將童話所具有的語言教育價值和人文精神,轉化為學生的言語、思維能力。”
語文教學意涵中重要的特性就是要持守童心的純真、美好與快樂。童心的覺醒就是教育的覺醒,也是文化的覺醒、創造的覺醒。讓我們謹記杜威說的話:教育必須依據本能來展開,否則,教育就沒什么可教!
三、根植語文本位
對于語文教育,理論上眾說紛紜,實踐上大家各行其“是”,甚而習“非”為“是”,許多教師陷于“混亂的糾纏”。語文教育要想從雜亂無章、混亂無序的局面中超越而出,必須從語文教育的本真意蘊考慮,做剔弊理紛與正本清源的思索。
林珊老師理性分析了當今語文教學的四個突出問題:語文教學言語性的迷失、言語主體精神建構的缺失、兒童精神的隱匿以及美學精神的淡薄。這四大問題歸結起來,就是語文教學的目標、過程、策略的不真、不善、不美。尤其重要的是,她對當前比較熱門的“語用”教學做了深刻的觀察與剖析。她在書中寫道:單純的、枯燥的言語知識灌輸和技術操練大量在課堂中上演,“課文是怎么寫的”成為時尚的教學目標,語文教學滋生技術化傾向。
不少教師在教學中“為語用而語用”,陷入純粹訓練主義的泥潭,將語文的想象、審美、創造、情趣等韻味消磨得一干二凈。這是對“唯內容與思想的教學”傾向的矯枉過正的做法。正如林珊老師所說的:“我們非常遺憾地發現,不少教師在實踐語用中,唯語用是從,使語文喪失了自身的內在目的,忘卻了對于人生命意義、生命價值的觀照以及審美生命所應具有的關懷。”
那么怎樣彰顯語文本色呢?王富仁先生認為,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簡而言之是“人的情感素質的培養和直觀的、直感的、情感的、審美的語言的掌握和運用”,即語文的真善美。林珊老師分析得出:真善美是語文教學的目標指向,真善美是語文教學過程的審美追求,真善美是語文教學結果的考量標準。她提出,解決這些語文教學異化問題的唯一途徑就是語文教學要求真、崇尚、唯美。離開了真善美的涵育與培植,語文教學在藤蔓枝葉間,其本真旨味就會蕩然無存;沒有了真善美的統攝與潤澤,語文教學在山重水復中,其本源意涵就顯得失魂落魄。
“一切詩都是思,一切思都是詩。”林珊老師的教學主張富有詩意的美,溫暖的善,更有不斷探求的真,這一切都源自她對真實語文課堂深深的愛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