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學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多元對話、心語闡述、智慧鏈接、生命律動的特殊對話場,要想追求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就必須要求教師從語文學科的內在規律出發,努力尋找并掌握一套能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率的策略和技巧,使學生有所得(學會),掌握學法(會學),而且學得快樂(樂學),筆者在多年的實踐中,對如何讓語文教學方法走向實效進行了粗淺的探索。
一、優化形式,引導學生提高閱讀效率
1.瀏覽式閱讀
瀏覽式閱讀是閱讀的第一步,學生閱讀作品時,應像電子掃描那樣,對所學作品質疑問難,掃清障礙。同時,借助工具書,將掃描出來的生字難詞,正音識形,理清其意。瀏覽式閱讀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讓學生學得高效。
2.咀嚼式閱讀
閱讀中的咀嚼是把讀物內容融會貫通的過程。對于這一步來說,教師應循循誘導,通過讓學生默讀或大聲朗讀等方式來調動多種感官去細心咀嚼讀物。有的文章只要“嚼”出文眼,就能把握內容主旨。例如,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蠟燭》一文,其標題就是文眼,只要學生關注“燭光”背后深層的意義,文章的主題就一目了然;有的文章要“嚼”出文脈,例如《故鄉》的結尾。“……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像這樣富有哲理而耐人尋味的雙關語,更需要學生反復吟誦,才能把內涵體會出來,咀嚼式閱讀在整個語文教學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環,解決好這個環節,學生的閱讀效率就會大大提高。
3.回味式閱讀
回味式閱讀既能總覽全文,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又能進行藝術玩味,提高藝術修養。這種閱讀形式更適合有文學意蘊的讀物,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自我陶醉的老先生;《藤野先生》一文中有著學者風度的藤野先生等,教師在指導閱讀時應從語音、語調、語氣等方面引導學生模擬人物情態,進行角色回味再現。像高爾基的《海燕》、泰戈爾的《金色花》,引導學生閱讀時,讓其反復體會意境,反復用多層次的語調進行吟誦,學生就會逐漸進入這些散文閱讀的藝術境界。
二、深鉆文本,抓好文本語言的切入口
1.從修辭角度去理解文本
我們可從比喻的角度來理解文本。例如,柳宗元《小石潭記》中的“斗折蛇行”“其岸勢犬牙差互”。這兩句寫得好,好在前一句用斗折蛇行作比喻,寫出了小溪曲折流動的形狀;后一句用參差不齊的犬牙作比喻,寫出了兩岸高低錯落,凹凸不平的形態。形象生動,美不勝收。
2.從語氣(句式)的角度理解文本
指導學生通過對特定句子的語氣(句式)進行理解,體會語句中語言運用的巧妙。例如文天祥《過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一句,作者運用反問的語氣,表現出一種對死亡泰然處之的鎮定氣度,一種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豪邁氣概。
3.從作者寫作意圖角度理解文本
文本存在多元性主題,切入不好,容易陷入瑣碎的迷魂陣。例如魯迅的《風箏》一文,針對“人物關系”,提出“兄弟情深”的見解;針對“主體事件”,可提煉“游戲正當”的看法;針對“心理感受”可提煉“自身精神”的觀點。為了真正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我精心設計了一個探究的切入口:文章的最后三段刪除,替換成“我沉重著的心終于輕松了,謝謝你,兄弟!”你認為可以嗎?請從文章主題的角度談談你的理解。經過討論探究,學生明白了文章的落腳點就是最后三段,“感嘆無怨”就是本文的主題。
三、巧設問題,把握提出問題的有效性
1.精心設計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主要問題
“主要問題”是經過概括、提煉的,是教師仔細閱讀課文與精心思考后的思想結晶,是一種對課文從整體上進行閱讀后提出的問題;“主要問題”對課文內容和教學過程都有著極強的牽引力,它的每一個問題都將成為閱讀教學活動的一個“板塊”。于是,課堂氣氛將以學生的讀、寫、說、思為主,課堂氣氛隨之將變得生動活潑。例如我在教《故鄉》一文時,學生在了解了課文的背景后,我便提出了一個問題:故鄉產生了哪些變化?在學生邊讀邊準備發言要點的15分鐘內,課堂氣氛開始活躍起來。學生思考的結果是:故鄉的面貌變了,故鄉的人也變了(閏土和楊二嫂)。我以此為基調進行調控,要求學生繼續深入比較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人物前后的變化,并思考產生變化的原因。分析完畢后我繼續追問:作者寫這些變化的用意何在?這樣就引出了全文的主題:作者一方面批判革命的不徹底,一方面對未來滿懷信心。
2.以曲問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我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常常采用曲問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執教《記承天寺夜游》時,文末的“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閑人”一詞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學生正確理解“閑人”是教學的難點。注釋中譯為“清閑的人”。我當時這樣反問:蘇軾是一個大文豪,一個有抱負的人,他甘心做一個真正清閑的人嗎?學生思維的大門被打開了。他們真正領悟到蘇軾身遭貶謫卻還有一份閑情逸致的情懷,要做到如此境界,沒有廣闊的胸懷是做不到的,從而輕松地理解了文意:文章正是體現了作者樂觀曠達胸襟這一深意。
3.在字里行間尋找疑竇
有些文本在字里行間存在著被人忽略的問題。例如,契訶夫的《變色龍》一文中赫留金說的這樣一句話:“不瞞你說,我的兄弟就在當憲兵……”這句話很容易讓學生忽視。結合上下文,我特意設置了一些問題:文本為什么要插上這一句呢?奧楚蔑洛夫為什么一會兒脫大衣,一會兒穿大衣呢?全文沒有一處提到變色龍,為什么要以它為題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學生討論探究中不斷看到學生思維碰撞的火花。
四、凸顯教學之美,提升不同層次的審美能力
1.挖掘形象美
作為語文老師,應善于挖掘課文中的每一個形象美,去激發學生的感情,叩開學生的心扉,使學生有所愛,有所憎。教材中一批批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已走進學生的心理:在海邊月夜下手執鋼叉看瓜刺猹,天真活潑、機智勇敢的少年閏土;視死如歸,浩然正氣的聞一多;還有見風使舵,奴顏婢膝的奧楚蔑洛夫等眾多人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分層引導學生挖掘一個個形象美,使不同層面的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情操得到陶冶,情感得到熏陶,言行得到規范。
2.挖掘語言美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挖掘、剖析作品的語言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如朱自清《綠》一文的語言很有代表性,“鑲在兩條濕濕的里邊兒的——帶白而發亮的水便呈現在眼前了。”以一個“鑲”字描繪了瀑布處在山澗中的狀態,既準確恰當,又形象逼真,使瀑布有立體感。“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巖石上,上下都空空兒的,仿佛一只蒼鷹展著翅膀浮在天空中一般。”這句中的“踞”“浮”化靜為動,把凌空而立、躍然石上的梅花亭形象寫得神采飛揚、惟妙惟肖。
3.挖掘意境美
作者的情感和客觀的物象相感應而用文字描繪出來的圖景即意境,其本質就是情與境的交融。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向我們描述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首先,詩人用三個“輕輕地”表現了對康橋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給人一種寧靜和諧的意境。接著寫康橋的美景,表達對康橋的依戀。將“河畔的金柳”想象成“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濕潤可人的活物。同時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的虹”,揉碎之后,竟變成了“彩虹似的夢”。情中有景,景中有情,使客觀生活圖景和主觀思想感情得到了和諧統一,從而顯示了意境美。
總之,我們研討有效的閱讀教學方案,其目的在于提煉出有效閱讀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倫理道德、人文精神,使他們對歷史和文化有熱情,對鄉土和社區有感情,學會關懷社會,關心他人!
參考文獻:
王維靜.對語文閱讀教學的幾點思考[J].教育研究,2011(8).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