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相法
我寫田園詩,完全是一種鄉土情結。我十幾歲離開故鄉到“山的外面”去尋找一片天地,但故鄉那山那水那里的人,就如月亮般伴隨我行千里萬里的路,他就是從我心底長出來的詩行。鄉村自然的美,農民勞動的艱辛以及質樸堅韌的品格,啟發了我對他們生活意義的認識,而且體悟到一種美感,那就是自然的運動,人與自然的平靜、充實、完美的和諧統一。
人們都說故鄉美,這不只是一個客觀的評價,更多則是一個情感的投射。養育了自己的故鄉,那里的田野街道,那里的青山白云,那朝陽落日,那彎月圓月,在無憂無慮少年的心中,是那樣的純凈優美。像陳年老酒,越沉淀越醇厚。我有種要用詩來贊美她的沖動,有種要寫的欲望。誰不說俺家鄉美?“四面青峰圍座村,清流一道出山門。小路緣溪通曠野,綠田紅瓦走雞豚。”(《山鄉》這就是我的故鄉,他是我眼前抹不去的一道風景。從地理上看,是一個”四面青山“圍著的南北長中間寬的院山盆地,我的村在中間最寬的地方,也是東西山最高的地方,所以少年時期,就常常爬上山看山根錯落的村莊和纏繞山根的清河,以及整齊成畦的平地和層層梯田。人們在這盆地和山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代如此,古樸而簡約。自然的美,只是客觀的,這種美只有進入人們的生活才有意義。我的詩主要是想反映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本質,著重把農村的自然風光和人們的勞動場面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凸顯畫面感和動感。其代表性的有《收谷》:“山嶺風吹谷浪黃,女收男運搶晴陽。老翁湯飯提籃送,燕子翻飛相比忙。”田野一片豐收景象,農人們趁天晴搶收;老翁送飯,表現農忙時節無閑人;最后以“燕子翻飛”進一步渲染“忙”。該詩表現了一種勞動的美,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田頭小息》,用“日暖”“柳絲”“燕子忙”,勾勒了一幅盎然的農村春意圖。幾個農人在“岸蔭”里飲茶,感受著暖煦春風的吹拂,品味著陣陣野花飄香。勞動盡管很累,但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他們依然快樂,怡然自得,與陶淵明的“悠然”不是同一機趣嗎?《農閑》:“跑城趕集購歡欣,玩酷‘輕騎兜氣氛。楚漢相爭才罷手,湯壺老酒品新聞。”收獲了,腰包鼓了,就去買自己喜歡的物品。山區的原因,人們對輕騎摩托很鐘愛,下到十幾歲的孩子,上到七十多歲的老漢,都喜歡騎著跑。下棋怡樂,看新聞關心國家乃至世界大事。這是農村人勞作、休閑的基本風貌。在農村還有一種純粹的實在的美,這種美會被忽略,因為她就在他們的生活里。住處緊鄰田野,蜂蝶在院子里的花間飛舞,烏和雞爭食嬉鬧,桃杏斗俏,春風和煦。我的《農家》就是描寫這樣的環境生活,遠離喧囂,恬靜唯美,這不是人們向往的所在嗎?農家人的好客,淳樸,熱情,很有情味。“欲烹錦鯉釣池塘”“鮮蔬河蟹溫佳釀”“勸客嘗,杯添漾,果瓜又上,拼個醉何妨(《【正宮】小梁州·山村農家》)。”表現人與自然運動的美,主要在春秋農忙季節。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到山鄉》:“農人備稼忙。春間多少事,件件要思長。”到了《鄉村之秋》,則是“地角村頭忙老幼,東鄰西舍互扶幫。”展現了個體經濟下的農民相互幫助,和睦相處的良好精神風貌。
如同候鳥般回故鄉的我,最大感觸的是農村的變化。和其他農村一樣,黨的富農政策的實行,帶來的變化是空前的。有年我去日照,當地一位副市長聽說我是大石頭鄉人,就說,現在有個順口溜:大石頭,窮變富,村村都通柏油路,家家都是萬元戶。農民富了,首先反映在住房的變化。成排的紅瓦房立在綠油油的田野、青翠的山間,本身就是畫,是詩。草房換瓦房的歷史變遷,要寫很長的一篇文字,但我只是選擇了一個側面來反映這個主題。《過故人莊》:“當日桃林已變遷,故人依舊住河邊。草房早被紅樓替,偏在相逢說少年。”桃林沒有了,過去的草房現在是紅樓,這是“變”;依舊“說少年”是說和過去的聯系,這樣寫,反差大,藝術效果好。同樣反映在農民勞作方面的變化,我也采用對比的手法,從側面入手寫。《五絕二首》,過去是:“山雞頭上過,云里走耕牛。圓缺青天月,從春挑到秋。”山雞從這邊山上飛到對面山上,耕耬耙耩全靠牛,用肥,施水,收獲,又全靠肩挑,這里的農民非常辛苦。但現在就不同了,“云共綿羊白,田間無馬牛。‘手扶山頂上,春播并收秋。”世代用的耕牛現在已經淘汰了,被小型機械農具手扶拖拉機替代,這個既能耕地又可做運輸的工具,很適合山區使用。農用機械的普及,把農民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也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牛沒有了,一些花生棵、地瓜秧、玉米秸等農作物的廢品,就成了羊的飼料,所以家家養羊,山坡上就成了一道風景:“山坡但見羊群白”(《過蒙陰》),羊群像一片片白云飄在山間。耕作方式的變化,也帶來了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變化。你看那老農:“柳下西霞慢慢斟,京腔呂劇味開心。”晚年生活有滋有味。為什么這么開心呢?黨的三農政策好啊!“如今不用愁身老,月月收支養老金。”(《老農樂》)養老有了保障,能不樂呵嗎?前些年《村姑擇偶》就立了這樣的標準:“張燈不用油,住要小紅樓。做飯無煙火,床頭看五洲。”姑娘擇偶是很現實的,照明是要電燈;住的不光有房子,而且要好房子;做飯不能燒柴草煙熏火燎的;家里還要有電視。這在現在是很平常了,但在十幾年前,卻是奢望和夢想。這是生活的變化。大量青壯年涌入城市,反過來,城市的一些做法注入農村,改變著農村的風俗習慣,最典型的是婚俗。如《莊戶婚禮》:“彩臺嗚炮錄光盤,鑼鼓鏗鏘嗩吶歡。潔白婚紗紅地毯,如同城里鳳諧鸞。”農村尚紅,結婚穿白婚紗,這是一大突破。錄制光盤的時興,也是一大亮點。吳喬在《圍爐詩話》中說:“詩意大抵出側面。”要反映農村變化的大主題,我注意從側面入手,注重選材的典型性,這是我的一點體會。
雖說地理偏僻,景致清幽,但這里農村也決不是世外桃源。人們富了,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變化,但隨之帶來的一些現實問題,也讓人擔憂。首先,青壯年都向往城市,農村土地出現了只有留守的老幼耕作的局面。農業投入大,收獲少,而且期限長,不像在外打工,錢來的快,來得多。這是一個非常現實而又讓人擔憂的問題。《留守老漢》,辛辛苦苦耕耘那片屬于自己的土地。兒孫們去了城市,并且在外面買樓房,靠農田的收入補充一些,肩上就又壓了一份擔子。“春種兒孫入城夢,秋收黍稷購樓銀。”接下來就帶來另外一個問題,村莊如何發展。跟我同齡的小時玩伴嘆道:“現在將近三分之一還多的新房沒有人住了。以后別說種地了。”兒孫們去了城市或者到城市周圍發展好的鄉鎮駐地買了房子,這一代留守老人去世后,村里還有誰住呢?“水明山好剩清風,都市繁華一夢中。故土難親踏塵去,田園寥落半村空。”(《憂明日山村》)。二是“都向錢奔誰種糧?”(《種姜》)現在的鮮姜收購價格很高,村民們都把“肥田”種了姜,收入很可觀。剩下的山嶺薄地,用來種花生等油料作物,種五谷雜糧等作物,這個很有限,除了自己吃個新鮮,就是用來喂牲畜。吃的糧食主要去購買。這種現象很讓人擔憂:農民主要精力不是種糧食了,那么日后,糧食從哪里來呢?三是山區的自然條件差,水利建設置后,只能靠天吃飯。在旱季,村民們爭水、搶水的現象一直存在,這也是農村留不住人的一個原因。“人間要緊農桑事,愿乞瑤池水一瓶。”(《憂冬旱》)“自然主宰終非計,要思量、筑壩修塘”。(《高陽臺·芒種》)但要真正改變這種現狀,“筑壩修塘”,則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財力,由于種種原因,這個問題在我的家鄉至今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山村的生活用水和農田用水就成了一道跨不過去的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