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翠芹
新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課堂上注意情境的創設,形象、生動地呈現知識,喚起學生求知的欲望,使課堂上學生始終抱著積極的態度。數學本身可以帶給人思維之美,所勝無幾。
例如:七年級上冊“整式的加減——同類項”一課的教學:
一、創設情境引入
小明為一個矩形娛樂場所提供了如下的設計方案,其中半圓形休息區和矩形游泳池外的地方都是綠地。
問:(1)游泳區和休息區的面積各是多少?
(2)綠地的面積是多少?
這一環節有課件的配合,確實對激發學生興趣有一定的作用,但創設情境的出發點只是為了有創設情境的環節而創設情境,且沒有想到形式要為內容服務。
二、新課
老師借用問題一:ab-mn-1/8/πr2,ab+bc+ac進行項與系數的講解,順之完成隨堂練習。緊接著就展示問題二:長方形由兩個長方形組成,求這個長方形的面積。
從而有了8n+5n,老師要加入-7a2b+2a2b分析歸納的“同類項”。
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由學生自己深入研究
研究完先跟周圍的同學說一說,再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自己是怎么想的。
四、出示思維圖
追問:字母相同且相同字母的指數相等,板書出這一重點句。
引導學生總結出尋找方法:
1.先看所含字母。
2.再看相同的字母的指數。
強調:滿足這兩個條件的項才是同類項,與項的系數及字母的先后順序是無關的。
過渡:演示課件,將學生帶入另一美的境界。……請同學們比一比,誰寫得好,就把誰的拿給大學來學習。
這節課是在學習了代數式的基礎上學習的。重點是同類項的概念與辨析。如果課上安排得當,本節課的知識難點不是很難突破。
若在實際教學時,對教材本身研究不夠,只求形式,導致本課有些背離學生的認識規律。當讓學生自己研究時,沒有考慮到學生實際需求和學生的年齡特征,課上會出現多種尷尬場面。
形式要為內容服務。每節數學課都要使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數學素質的目的。
五、匯報研究成果與總結
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為下一次的探究做好準備。
看似與以前的課堂結構一樣,但課堂的組織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不是以知識為中心。為了有創設情境的環節而創設情境,且要想到形式要為內容服務。這是我對教學目標與新課程標準認識的一次跨越。
數學課要根據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突出基本概念和規律,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啟蒙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