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朋
一、設計思路
本實驗教學設計以“學生為本”為指導思想,充分體現生物學“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和“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基本理論,采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幫助學生梳理課堂思路,讓學生更清晰明了地掌握本節課的重難點。
二、實驗教學分析
本節課屬于新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二章的第一節,承接動物的分類之后,在動物行為之前。動物的各種行為都是建立在運動之上的,所以必須要先了解運動產生的過程。人體內部結構內容也在七年級下冊“生物圈的人”中基本已經做了介紹,只有運動系統沒有講到,這部分內容本身也是作為人體運動系統來講解的。
進入八年級之后,學生的理解能力增強,對生物圈的全方位了解需求更加迫切,我們在本節課中安排了人體骨架、雞翅結構的觀察,為學生理解自己的運動系統提供了直觀的感受。
三、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1)運動系統的組成;(2)骨、關節和肌肉的協調配合;
本節課的難點是:骨、關節和肌肉協調配合完成運動的過程。
本節課重難點的突破主要依靠觀察人體骨骼標本圖片、觀察雞翅關節結構和觀察雞翅中骨、關節、肌肉三者配合運動的過程來實現。
四、實驗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演示實驗,讓學生能說出動物關節的主要結構;能描述運動產生的過程;理解關節和肌肉的結構與它的功能相統一。
五、實驗準備
人體骨骼掛圖、解剖盤、解剖剪、解剖刀、鑷子、一次性手套、剝皮雞翅8個、橡皮筋一個。
六、教學流程圖
用幾何圖形和箭頭說明教學的主要環節:
七、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