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報》:你如何看待自己目前在內地和香港電影市場的號召力?
杜琪峰:我對內地市場還不太了解,因為我覺得投資方投拍一部7500萬元的電影應該會很有壓力,但投資人說沒有壓力。他為什么要投資一個在內地票房不高的導演呢?我想一定是信任和欣賞的原因,所以,既然給我機會,我就會加倍努力地為他做接下來的電影。
《綜藝報》:《華麗上班族》入圍第40屆多倫多電影節,你怎么評價電影節對導演的影響力?
杜琪峰:參加電影節的電影多少是比較藝術的,不見得非常好,但必然有一定水準。現在內地電影人在海外電影節獲獎的不少,但我知道在內地拍攝藝術電影真的很困難,畢竟已經不再是張藝謀、陳凱歌過去那種純藝術片的時代。而臺灣電影雖然沒有太大的發展,卻也有一些獲獎。不過很少聽說香港電影在海外獲獎,因為香港電影不用“獎”,它是商業電影世界,拍藝術電影其實很奇怪,也幾乎是不被允許的。所以大部分來內地拍電影的香港導演都有票房思維,根本目的還是商業,無論是動作題材還是搞笑題材等,適應得都很快。
《綜藝報》:眾多香港導演“北上”,是不是因為香港本土電影在走下坡路?
杜琪峰:“北上”的人多,完全是因為內地現在拍電影的氣氛熱烈,投資人多,規模大。即便香港能繼續發展下去,也很少有人投資這么龐大的電影。當你想到要更多的預算,更多的關注,你能不來內地嗎?我的好朋友徐克也來到內地,因為香港找不到那么多投資,這種機遇下,發揮得好不好是個人的問題,
《綜藝報》:你為什么遲遲沒有“北上”?
杜琪峰:我不常常來內地的原因是:第一,我的普通話講得很不好;第二,兩地文化有差異:第三,我自己已經設計了很多在香港拍攝的題材。至于《華麗上班族》是以前想好的東西,要先完成它。其實還有一點,我很多時候拍攝的電影是沒有劇本的,我不想要劇本的約束,習慣一邊想一邊拍。這樣就沒辦法配合內地的送審流程,也形成了一個蠻大的矛盾。
《綜藝報》:你是否關注過內地的警匪片市場?
杜琪峰:看過一些,但內地警匪片并不多。其實這個類型應該有所發展,希望對這領域的創作政策再放開一些,能讓觀眾有更多選擇。
《綜藝報》:是否想過在香港或者內地培養一些青年導演?
杜琪峰:過去在香港有很多導演都是我的徒弟,比如陳木勝等等,10年前,我作為香港藝術發展局的主席,還發起過“新浪潮”電影節,每年舉辦一次比賽,針對全世界大學里18-35歲的年輕人舉行短片比賽,獲獎者每人可以得到7萬元贊助,并從中選出20多部作為觀摩影片。我每次還會組織一些年輕導演和新人聊創作,也會找一位大師做主講嘉賓,現在,據我了解,銀河映像在培養新編劇,將來他們都會變成導演,只是時間沒有那么快,至少需要10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