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統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作為一個軍事歷史的研究者,翻閱那些浩如煙海的歷史檔案時,心中常常涌起一份激動。那些戰爭的領導者、經歷者寫下的文電、報告、總結,都是一個個鮮活的故事,都是可以載入史冊的篇章。我就循著當年的歷史足跡,去感悟前輩們是如何在八年艱苦卓絕的斗爭中,戰勝日本侵略者的。
近年來的抗戰研究中,大家越來越贊揚國民黨軍隊的正面戰場。國軍進行的一系列大規模會戰,才叫氣壯山河。而共產黨八路軍的戰斗,規模很小,次數不多,實在沒什么可以拔高的。所以似乎形成的共識是:國軍在抗日正面戰場上起主導作用,八路軍只是在敵后游擊,起個牽制作用。這就產生一個問題:國軍英勇奮戰,為何屢戰屢?。抗伯a黨在敵后游擊,為何把日本人搞得無可奈何?
中日開戰,打的就是不對稱戰爭。侵略中國是日本的基本國策,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后進入近代社會,工業發展需要資源。而日本最缺的就是資源,于是盯上了中國。戰爭是最快的發財手段,于是日本以舉國之力來了兩次豪賭。第一次打清朝,在軍隊人數和武器裝備都處于劣勢的條件下打贏了甲午戰爭,巨額賠款讓日本賺得缽滿盆滿。第二次打俄國,從俄人手里把中國的遼東半島搶到手,大連成了日本侵略中國的第一塊跳板。日本人在大連搞經濟開發,第一個大公司就是南滿鐵路株式會社,簡稱“滿鐵”。這不就是個修鐵路管運輸的公司嗎?其實“滿鐵”最大的部門叫調查部,養了幾千調查員。你去看看現存的“滿鐵”檔案,日本人走遍了東北華北的山山水水,對中國的國土資源、政治經濟文化情況,搞得極為詳細具體。這就說明日本的野心根本不在掙點小錢,而是謀長遠,謀劃全面占領中國。在開戰之前,日本的情報工作是無孔不入,精細到了令人吃驚的程度。舉個例子:一九二八年五月,中共領導人分批秘密前往莫斯科出席“六大”。周恩來扮作古董商人,乘一艘日本客輪,由上海去大連。到大連碼頭上岸時,日本水上警察廳對周進行盤問。周編了一套簡歷和社會關系,警察說:我看你不是姓王,而是姓周。你不是做古董生意的,你是當兵的。還打開抽屜找出檔案卡片說:你就是周恩來。周恩來大吃一驚,但是警察并未逮捕而放他走了。周恩來趕緊毀掉證據,改道去哈爾濱。
周恩來的經歷并非意外,日本的情報機構早就掌握了大量情報。中共在上海的秘密活動,也在日本警方的掌控之中。由此可見,日本在侵略中國的準備過程中,做了多少細致的工作,這樣發動的戰爭,絕非盲目。
而國民黨在做什么呢?蔣介石讓內戰搞得焦頭爛額,江西蘇區的紅軍要圍剿,閻錫山、馮玉祥在中原和他叫板,各地的土軍閥還沒收編。所以“九一八”日本關東軍以兩萬人的兵力進攻二十萬人的東北軍,蔣介石實在是力不從心,只得依靠國聯調停。東北就這樣丟了。當蔣介石剛剛簽了國共合作協議,收編了西南軍閥,日本就急不可耐地發起了全面侵華戰爭。因為他們知道:如果讓蔣介石建設五年,中國有了實力,日本就打不贏了。
國民黨軍隊被迫抗戰時,將領們起初還是有信心的。淞滬會戰、徐州會戰、南京保衛戰,國民黨軍隊人數是日軍的幾倍甚至十倍。無論國人如何吶喊聲援,等來的卻是一個接一個的失敗。是國軍將士不勇敢嗎?不是。戰爭從來不是單純憑勇氣取勝的,關鍵在于統帥部的決心和部署。說實話,國軍將領還不具備指揮現代化戰爭的能力,參戰部隊中有戰斗力的中央軍是少數,多數是雜牌部隊,裝備和訓練水平都很差。每次會戰,國軍都是把戰線拉開幾十里,做寬正面防御。日軍雖然人少,但憑著優越的武器和訓練有素的戰術水平,抓住國軍的薄弱環節,一舉突破,導致國軍的全線崩潰。幾戰下來,不僅損失了有生力量,而且在后撤過程中,大量的難民跟著逃,造成了更大的災難和被動。
當八路軍開赴山西抗日前線時,毛澤東表現出一種謹慎和示弱的態度。八路軍代表彭雪楓去太原見閻錫山時,毛澤東在電報中囑咐他:“同各方接洽,在積極推動抗戰的總方針下,要有謙遜的態度。不可自夸紅軍長處,不可說紅軍抗日一定打勝仗,相反要請教他們各種情況,如日軍戰斗力、山地戰、平原戰等等紅軍素所不習的情形,以便紅軍有所根據,逐漸克服困難。不可隱瞞紅軍若干不應該隱瞞的缺點,例如:只會打游擊戰,不會打陣地戰;只會打山地戰 , 不會打平原戰;只宜于在總的戰略下進行獨立自主的指揮,不宜于以戰役戰術上的集中指揮去束縛他,以致失去其長處,這些都應著重說明?!?/p>
閻錫山當時組織了二十萬軍隊,據守忻口、娘子關,準備和日軍板垣師團打一場太原保衛戰。既然共產黨說八路軍戰斗力不行,那就到敵后去策應配合作戰吧。林彪帶著一一五師來到平型關,準備打日軍的后勤運輸線。今天的平型關還保留著歷史原貌,關口在山頂上,把著一條上山的羊腸小道。兩邊的山脊上是古代長城,關后的洼地是屯兵的關城。如果按國軍將領的想法,一定是居高臨下,據險而守。但是林彪把戰場設在山下幾十里的關溝。這是十里長的峽谷,最窄處僅能通過一輛大車。從山坡上往下扔石頭,也能把溝底的人砸個半死。林彪要在這里打伏擊,來個漂亮的殲滅戰。果然日軍運糧隊拉著一字長蛇陣進了溝。八路軍一聲令下,機槍、手榴彈打得日軍措手不及。大家喊著“繳槍不殺”向山溝里沖,想著很快解決戰斗。沒想到日軍往山坡上爬,搶制高點,與八路軍戰士拼起刺刀。一場肉搏戰打到黃昏,以日軍全部陣亡結束。戰報說殲滅日軍一千余人,這個數字是有問題的。板垣師團才多少人,怎么運糧食的會有千人呢?按日本史料,說運糧隊只有兩百多士兵,其余是朝鮮和中國拉車的苦力。如果屬實,那戰斗中八路軍和日軍的傷亡就不是一比一,而是我們用兩三個人才能消滅日軍一個。所以,平型關之戰雖然勝利了,代價是巨大的。
林彪事后的報告說:“敵人確實是有戰斗力的。也可以說,我們過去從北伐到蘇維埃戰爭中還不曾碰到過這樣強的敵人。我所說的‘強’,是說他們的步兵也有戰斗力,能各自為戰,雖打敗負傷了亦有不肯繳槍的。戰后只見戰場上尸體遍野,卻捉不著活的。敵人射擊的準確、運動的隱蔽、部隊的掌握,都頗見長。對此種敵人作戰,如稍存輕敵觀念,做浮躁行動,必易受損失。我們的部隊仍不善做疏散隊形之作戰,特別是把敵人打坍后,大家攏在一起,喧嚷:‘老鄉,繳槍呀 !’—其實對日本人喊‘老鄉繳槍’,不但他們不懂,而且他們也不是老鄉—這種時候,傷亡往往很多。”
平型關之戰,毛澤東是亦喜亦憂。八路軍打了個勝仗,對全國人民的士氣是個鼓舞。所以后來對外宣傳戰果時,聲稱殲滅三千日軍。這個說法一直延續到上世紀八十年代 。在抗戰期間, 中共發表戰果時是內外有別,對外發表的數字要夸大一些。后來毛澤東有個解釋:“我們現在發了一個通令,要各地打仗繳槍,繳一枝講一枝 ,不報虛數。我們曾經有個時期分對內對外,內報一枝是一枝,外報一枝是兩枝。我們專門發了這個通令,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一枝為一枝,兩枝為兩枝 ,是知也。”(胡哲峰:《毛澤東與林彪》,第246—248頁)
憂的是:奔赴抗日前線的八路軍就四萬多人,都是長征留下來的寶貝。照平型關這樣打,打不了幾次就損失完了,還抗什么日?戰爭的法則是消滅敵人,保存自己。不是頭腦一熱去犧牲當烈士。從井岡山起家,毛澤東和紅軍一直是處于弱勢,和強大的敵人做斗爭,不能采取常規作戰的方式,一定要探索出一條新路。毛澤東經過深思熟慮,于一九三八年五月發表了《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和《論持久戰》。
謀劃戰略,首先要認清敵我力量的對比,把自己擺在一個正確的定位上,才能清醒地分析形勢,制訂策略。毛澤東指出:企圖和敵人硬拼的“速勝論”和害怕敵人的“亡國論”都是錯誤的,現在日本侵略雖然處于優勢,但我們也不是一點辦法沒有。他分析:中國“是一個大而弱的國家。這一個大而弱的國家被另一個小而強的國家所攻擊。在這樣的情況下,敵人占地甚廣的現象發生了,戰爭的長期性發生了。敵人在我們這個大國中占地甚廣,但他們的國家是小國,兵力不足,在占領區留了很多空虛的地方”。這就給我們開展游擊戰提供了條件?!耙虼丝谷沼螕魬馉幘椭饕夭皇窃趦染€配合正規軍的戰役作戰,而是在外線單獨作戰。因此抗日游擊戰爭就不是小規模的,而是大規模的;于是戰略防御和戰略進攻等等一全套的東西都發生了。戰爭的長期性,隨之也是殘酷性,規定了游擊戰爭不能不做許多異乎尋常的事情,于是根據地的問題、向運動戰發展的問題等等也發生了。于是中國抗日的游擊戰爭,就從戰術范圍跑了出來向戰略敲門,要求把游擊戰爭的問題放在戰略的觀點上加以考察?!保ā犊谷沼螕魬馉幍膽鹇詥栴}》)
基于這個估計,毛澤東設想了持久抗戰的過程:“這種持久戰,將具體地表現于三個階段之中。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御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保ā墩摮志脩稹罚┻@實際是說:戰爭初期,我們打敗仗、丟失土地是不可避免的,敵人要占就讓他去占。等日軍進攻到一定程度,他的軍隊散開,就沒那么強大了,地也占不住了。這時我們就和他相持,用游擊戰打擊他、消耗他。等到國際形勢變化,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形成,我們再配合盟軍反攻。形勢總是互相轉換的。毛澤東說:“我們說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是從全部敵我因素的相互關系產生的結論。敵強我弱,我有滅亡的危險。但敵尚有其他缺點,我尚有其他優點。敵之優點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點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擴大。我方反是,我之優點可因我之努力而加強,缺點則因我之努力而克服。所以我能最后勝利,避免滅亡,敵則將最后失敗?!?/p>
共產黨和八路軍持久抗戰的方式,就是敵后游擊戰。毛澤東指出:“從三個階段來看,中國抗日戰爭中的游擊戰,決不是可有可無的。它將在人類戰爭史上演出空前偉大的一幕。不要以為少打大仗,一時顯得不像民族英雄,降低了資格,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游擊戰爭沒有正規戰爭那樣迅速的成效和顯赫的名聲,但是‘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在長期和殘酷的戰爭中,游擊戰爭將表現其很大的威力,實在是非同小可的事業?!保ā墩摮志脩稹罚┮虼耍寺奋姷姆结樖恰盎镜氖怯螕魬?,但不放松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
如何進行游擊戰?關鍵是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和軍隊一起進行抗日戰爭。毛澤東說:“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 , 存在于民眾之中。日本敢于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 克服了這一缺點,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們數萬萬站起來了的人民之前 ,使它像一匹野牛沖入火陣,我們一聲喚也要把它嚇一大跳,這匹野牛就非燒死不可?!薄败婈犿毢兔癖姶虺梢黄?,使軍隊在民眾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軍隊,這個軍隊便無敵于天下。”
引用這么多毛澤東的話,是想說明一點:在戰爭初期,作為領導人,能不能給全國軍民指出一條正確的抗戰之路,至關重要。蔣介石作為一國之領袖,面對土地淪陷、軍隊潰敗、人民被屠殺,他心如刀絞,在日記里每天都傾訴自己內心的痛苦,有時甚至想自殺。但是他的思想是被動的,想不出什么對付日本人的好辦法,只能苦撐危局。毛澤東則很低調,開始就把自己擺在弱者的定位上,想辦法怎么持久抗戰,怎么與日本人打游擊,改變雙方的強弱態勢。這就是差別。毛澤東說:“我們反對主觀地看問題,說的是一個人的思想,不根據和不符合于客觀事實,是空想,是假道理,如果照了做去,就要失敗,故須反對它。但是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持久戰和最后勝利沒有人做就不會出現。做就必須先有人根據客觀事實,引出思想、道理、意見,提出計劃、方針、政策、戰略、戰術,方能做得好?!保ā墩摮志脩稹罚┧悦珴蓶|經常說:無論做什么事,方向和路線都是最重要的。方向路線對了頭,沒人可以有人,沒槍可以有槍。方向路線不對,人再多也會失敗。以后的抗戰過程,再次印證了這個道理。
閻錫山組織的太原保衛戰,將士們打得很頑強,使板垣師團正面無法突破。于是河北的日軍回過頭來,在娘子關突破了孫連仲的防線,導致閻錫山腹背受敵,被迫放棄太原。太原保衛戰、徐州會戰國民黨軍的相繼失敗,使華北淪陷。國民黨的軍隊和政府都撤退了,日偽政權尚未鞏固,華北平原和太行山區都處于空白狀態。
毛澤東看到了機會。國民黨走了,共產黨正好去填補空白。于是中共中央命令八路軍做戰略轉變,占據太行山區、五臺山區,然后出山向華北平原和山東進軍。他在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一日給彭德懷的電報說:“今日紅軍在決戰問題上,不起任何決定作用,而有一種自己的拿手好戲,在這種拿手戲中,一定能起決定作用。這就是真正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 ( 不是運動戰) 。要實行這樣的方針,就要戰略上有有力部隊處于敵之翼側,就要以創造根據地、發動群眾為主,就要分散兵力,而不是以集中打仗為主?!笔辉率沼置罡鞑筷牐骸凹t軍任務在于發揮進一步的獨立自主原則,堅持華北游擊戰爭,同日寇力爭山西全省的大多數鄉村,使之化為游擊根據地。發動民眾,收編潰軍,擴大自己,自給自足,不靠別人。多打小勝仗,興奮士氣,用以影響全國,促成改造國民黨,改造政府,改造軍隊,克服危機,實現全面抗戰之新局面?!?/p>
根據中共中央的命令,八路軍三個師分頭行動。一一五師聶榮臻部在五臺山建立了晉察冀根據地,一二九師劉伯承部在太行山南建立晉冀豫根據地,一二○師賀龍部到河北建立了冀中根據地,一一五師陳光部到山東建立了根據地,八路軍的其他部隊挺進冀東、冀南、平北、平西,陸續開辟了大大小小的根據地。華北戰場出現了一個奇特的局面—犬牙交錯。
什么叫犬牙交錯?就是敵占城市,我占農村,敵占平原,我占山區。共產黨紅軍時期建立根據地的經驗,這時又用到了對日抗戰上。八路軍的根據地都是邊區,避開交通便利的鐵路、公路,在各省交界的深山里,在平原交通線的中間地區,占領那些偏僻、落后的農村。從地圖上看,這些根據地都是零碎的、與敵占區交錯的。毛澤東把這種布局叫“做眼”。他說:“從敵后游擊戰爭的根據地看來,每一孤立的根據地都處于敵之四面或三面包圍中。前者例如五臺山地區,后者例如晉西北地區。但若將各個根據地聯系起來看,并將各個游擊戰爭根據地和正規軍的戰線聯系起來看,我又把許多敵人都包圍起來?!墒菙澄腋饔屑佑趯Ψ降膬煞N包圍,大體上好似下圍棋一樣,敵對于我、我對于敵之戰役和戰斗的作戰好似吃子,敵之據點和我之游擊根據地則好似做眼。在這個‘做眼’的問題上,表示了敵后游擊戰爭根據地之戰略作用的重大性?!保ā犊谷沼螕魬馉幍膽鹇詥栴}》)
眼做得多了,這盤棋就走活了。北平是當時日本侵略華北的中心,從城里出來到西山,就沒有公路了。肖克的部隊一九三八年底從太行山出來,越過紫荊關,途經趙各莊、野三坡等地進入宛平縣,于一月中旬到達齋堂川的上、下清水村,創建了平西根據地。肖克賦詩一首:“北渡拒馬河,百花山在望,建立挺進軍,深入敵心臟?!逼鋵崳逼綌硞蔚目刂茀^到香山為止,西邊的山區就是八路軍的天下了。
建立根據地,不急于打仗,而是發動群眾,擴大隊伍。蔣介石給八路軍的編制僅僅三個師,發餉按四萬人算。毛澤東既然要搞獨立自主的游擊戰,就要沖破蔣介石的限制,放手擴編。一個連擴為一個團,一個團擴到一個師,對蔣是“先斬后奏”、“只斬不奏”。擴充部隊,有人還要有槍。人好辦,槍從哪來?跟日本人打仗傷亡太大,共產黨懂得國情。當年兵荒馬亂的光景,村里有點錢的人,誰不買桿槍看家護院啊。八路軍到村里,就宣傳抗日。打鬼子干不干?干就扛槍跟我走。地主武裝、幫會武裝,有氣節的不想當漢奸,勢單力薄又怕打不過鬼子。八路軍就去收編,跟著共產黨抗日吧。思想工作一做,這些地方武裝的人和槍都過來了。頑固不從的,就是漢奸,八路軍很容易就把他收拾了,槍也繳到手了。吃飯的問題怎么解決呢?抗日統一戰線了,不能再像過去那樣打土豪。閻錫山在山西抗戰曾提出過口號:“減租減息,合理負擔?!惫伯a黨覺得很好,就學過來。號召農民減租減息,號召地主出錢抗日。這樣,不用蔣介石發軍餉,八路軍把生存問題也解決了。
進軍敵后過程中,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反奸防特。日軍是擅長情報工作的。他們收買漢奸,提供信息,對我方造成很大威脅。一九三八年八月,中央命令軍隊中成立鋤奸局。電報說:“日寇有龐大的特務機關,長久的偵探工作的經驗,對于抗日軍隊是不斷的千方百計的進行其破壞陰謀。派遣偵探,收買人員,挑撥離間,以求從內部來瓦解抗日軍隊?!币虼?,中央決定在總部、各師、各旅及軍區成立鋤奸局,團設特派員。組織上鋤奸局保有獨立的系統,各級軍政首長應調遣最好的干部來做這種工作,物色絕對忠實及有信仰的適當干部作鋤奸局長。中共把紅軍時期政治保衛局的體制和經驗運用于同日軍情報機關的斗爭,有效切斷了日本的情報來源,使他們摸不清八路軍的動向。
共產黨、八路軍深入敵后,開辟根據地,形成了“犬牙交錯”的局面,打到了日軍的軟肋上。日本人從沒遇見過這樣的對手。國民黨軍隊打仗,從來都是堂堂之陣,陣線分明。這樣的仗好打,日本人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組織戰役,實施突破,取得勝利。共產黨的游擊戰,使日本人的優勢沒有了,唯一的劣勢完全暴露了。這就是:日本兵太少了。
一九三九年時,日軍“中國派遣軍”二十四個師、二十四個混成旅,主力在武漢和華南正面戰場作戰。華北沒有重大戰事,日軍華北方面軍只有九個師、十二個混成旅。這些部隊擺在華北,只能占領大城市和鐵路沿線。一個縣城也就是一個大隊或中隊駐守。百來個日本兵要看守方圓上百里的地盤,不是杯水車薪嗎?所以日軍只能在重要的鎮子和交通要道上修個炮樓,再遠點的村子就管不住了。八路軍則有廣闊的天地可以活動,在鐵路、公路之間的地區建立抗日根據地。除了正規部隊,八路軍還到處建立游擊隊。這些游擊隊熟悉當地情況,來去飄忽,更使日本人頭疼。
怎樣消滅八路軍和游擊隊呢?日本人的長處也用不上了。八路軍都是小股活動,日軍很難集中優勢兵力。掃蕩吧,集合幾千人去找幾十個八路軍,代價太高,事倍功半。不打呢,眼看著八路軍到處活動,又氣又急。進山掃蕩抗日根據地,日軍的機械化優勢完全用不上。卡車進不了山,只有羊腸小道,有的地方連路也沒有。日軍從將軍到士兵都得步行,口糧還得自己背,真是痛苦萬分。在山里全靠兩條腿,看著八路軍在對面山上,差一天的路程也趕不上。何況八路軍還有自己的報警系統。在山頂上放棵“消息樹”,看見日軍進山,一個山頭接一個山頭放倒“消息樹”,幾十里外很快就得到警報,開始轉移鉆山溝,跟日軍捉迷藏。或者找個合適的地形,打鬼子一個伏擊。所以日軍進山掃蕩,人少了怕挨打,人多了后勤跟不上,也不能持久。山地游擊戰使武器簡陋的八路軍發揮了長處,而優勢裝備的日軍遇到了困難??箲鹁瓦@樣相持下去。
在創建敵后根據地的過程中,共產黨充分發揮了群眾路線和組織能力。八路軍走到一個地方,不是單純占地劃界,而是宣傳群眾,讓群眾擁護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建立基層黨組織。有了群眾的支持,就能在日軍的眼皮底下建立公開的和秘密的根據地,為長期抗戰打下穩固的基礎。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八路軍·文獻》,解放軍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版;《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