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亮保
近日,中共中央組織部、國務院扶貧辦印發《關于改進貧困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經濟社會發展實績考核工作的意見》,安排部署改進貧困縣考核機制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工作,引導貧困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促進貧困縣轉變發展方式,加快減貧脫貧步伐,提高科學發展水平。
長期以來,地方考核包括貧困地區都是以GDP為重。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晴雨表”,GDP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盲目追求GDP,進而形成“GDP崇拜”癥,熱衷于經濟項目的大投入、大建設,甚至不惜犧牲環境保護、民生福祉為GDP讓路,已嚴重影響社會正常發展。這次國家著力改進貧困縣考核工作,無疑畫出了一道改革的“指揮棒”,導向更加注重實際、實績、實效和務實的作風。
貧困縣考核改革將更加注重貧困地區的實際縣情。各地客觀條件不同,如果考核歸于“大一統”,顯然并不科學。而從貧困縣實際出發考核發展實績,合理設置經濟發展的考核指標,弱化貧困縣地區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等指標,同時增加特色優勢產業指標和權重,引導貧困縣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錯位發展。特別是對處于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的貧困縣,取消地區生產總值的考核,體現貧困地區發展的特殊性和主題功能定位。這種根據不同地區設置不同的考核目標,因地制宜的考核,更有利于GDP朝著綠色、可持續的方向發展,也更能保障國家扶貧資源投向最需要的地方。
貧困縣考核將更加注重扶貧開發的工作實績。這次改革最重要的內容是弱化GDP權重的同時,把扶貧開發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實績考核的主要內容。這將改變以往貧困縣為抓經濟,把財政轉移支付和扶貧專項資金大量用在扶龍頭、扶基地而未落實到貧困家庭的狀況,引導貧困縣將工作重心轉向幫助貧困家庭脫貧。通過考核精準扶貧、扶貧資金的使用、扶貧項目實施、扶貧產業發展,增強貧困地區發展內生動力和活力,帶動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的情況,注重對減貧脫貧緊密關聯的民生改善、社會事業發展情況的考核,引導貧困縣著力消除群眾因缺少教育和社會保障而致貧返貧的根源。這一考核機制的改革也體現了扶貧政策的調整:從以往扶貧到縣進一步精準到貧困戶。
貧困縣考核將更加注重黨政干部的務實作風。可以想見,今后貧困地區黨政干部將不再被GDP考核所束縛,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扶貧開發上,真正把群眾生活冷暖放在心上,全力扶真貧、真扶貧,從而調動貧困縣做好脫貧工作的積極性。此次考核指標的改變,可以指引工作思路的轉變和干部政績觀的轉變,由此推動扶貧開發工作。
貧困縣考核將更加注重貧困群眾的切實感受。小康不小康,關鍵在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考核將更側重于民生感受,即把提高貧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和減少貧困人口的數量作為主要標準,進而引導貧困縣把工作重點放在扶貧開發上,而不迷失在貧困帽帶來的“含金量”中。其實,發展經濟的重要目的就是為提高民生。如果民眾不能享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經濟發展的意義就打了折扣。所以貧困縣考核的改革將提高貧困人口生活水平、減少貧困人口數量、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這幾項成為重要考核指標,同時還將注重民生改善、社會事業發展等方面情況的考核。
貧困縣卸下了GDP考核的包袱,表明GDP至上的思維正在改變。當貧困縣卸下了GDP考核包袱,“扶縣”和“扶民”才有望真正統一。注重實際、實績、實效的考核,也必將引導廣大貧困縣黨政干部重視扶貧開發工作,使扶貧開發進入新的發展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