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恒和 李綱華 應驥
一、創新背景
江西省廣昌縣地處武夷山西麓,江西第二大河撫河的發源地,是中央蘇區的北大門,是國家扶貧重點縣,也是《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核心重點縣。全縣總人口24.5萬人,轄11個鄉鎮,129個村。農村有59個貧困村,貧困人口達4.7萬人,占農民總數的23.66%。長期以來,扶貧攻堅成為困擾黨委政府的心病。2012年起,全縣響應省委、省政府振興中央蘇區的號召,全省統一戰線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和《中央統戰部關于在統一戰線實施“同心”行動的意見》精神,在廣昌開展“同心·振興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活動,五年計劃實施100個項目,積極引導推動全省統一戰線全面實施“同心·振興廣昌示范區”工程,為廣昌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帶來了歷史性機遇。省委常委、統戰部長蔡曉明等各位部領導,省統一戰線各成員單位主要負責人馬志武、謝茹、李華棟、湯建人、劉曉莊、鄭小燕、孫菊生等多次深入廣昌調研指導扶貧工作,為高位推動廣昌示范區建設起了模范帶頭作用。撫州市主要領導和市委統戰部多次親臨廣昌調研指導“同心·振興”工作,要求廣昌作為全市扶貧工作的樣板,要在全省扶貧工作中走在前列。廣昌縣委統戰部和廣昌人民銀行主動配合、找準定位、開拓創新,通過特色定制、精準扶貧、精心打造“同心·金融”扶持新模式,積極為廣昌經濟社會發展和扶貧攻堅提供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將以往扶貧資金“撒胡椒面”、“蜻蜓點水”式粗放使用改變為精準金融扶貧模式,即通過“特色定制”,較好地解決不同發展階段、不同行業、不同區域、不同經濟條件貧困戶生產經營中所面臨的資金需求和特色金融服務難題,帶動性、針對性、時效性較強,覆蓋面更廣、投入擴大、效果明顯。為建設“美麗蓮鄉、幸福廣昌”凝聚人心、匯聚力量作出貢獻。
二、主要做法
廣昌縣委統戰部和人行緊緊圍繞同心工程扶貧工作抓住機遇、找準方向,在四個定制方面下功夫。
(一)定制產業扶貧方向。廣昌縣委辦、縣政府辦、統戰部與金融機構著手制定了《廣昌縣2014年同心振興與扶貧攻堅“共創·小康”工程實施方案》并以縣委縣政府文件印發。同時協調并積極引導轄內金融機構以商業扶貧的方式加大信貸投入,重點支持蔬菜、白蓮、煙葉、食用菌、牛羊等畜禽養殖及深加工等地方特色種養產業發展,把產業發展之根深扎農村。為此,廣昌縣有關部門出臺了特色種養產業金融貸款管理辦法、貸款貼息獎勵辦法等措施,制定統一規范的貸款、貼息申請和審批流程,并通過電視、報紙、宣傳欄、宣傳手冊等形式在全縣范圍內進行宣傳,特別是通過培植合作社將貧困群眾組織起來,實施“造血”式產業扶貧。截止2014年9月30日,共發放特色種養扶貧貸款6500萬元,其中包括:蔬菜貸款400萬元、白蓮貸款4600萬元、特色養殖1500萬元。廣昌縣委、縣政府重點招商企業安正利康計劃投資2.08億元,企業正常運行后將在農產品包裝、農業技術服務咨詢等方面推動廣昌農業產業化升級、提高農業技術水平,帶動老區農民發家致富發揮重要的作用。全縣各部門大力支持,特別是金融系統的支持,對該企業在開戶、支付結算、貸款辦理等金融服務方面提供綠色通道,有效的解決了企業發展中的困難。目前該企業一期項目投資9000萬元,正在順利建設中。
(二)定制銀行幫扶責任。廣昌縣委統戰部和人行大力推行金融扶貧主辦行制度,強化銀行的扶貧感情意識和責任意識。各銀行積極響應,根據自身業務特點主動對接,農業發展銀行主辦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郵政儲蓄銀行主辦農民合作社,農業銀行主辦家庭農場,農信社主辦專業大戶、特色產業。為全力做好金融扶貧工作,各主辦行均出臺了相應的實施方案和優惠政策。如,廣昌縣農信社制定了《廣昌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支持特色種養產業實施方案》。主辦行按照聯保或信用共同體或“公司+基地+農戶”的信貸產品管理要求發放額度為5萬元至100萬元的貸款。采用一次性用款方式的,貸款期限可達2年至5年;采用循環用款方式的,授信期限可放寬至3年。力爭涉農貸款年新增 5000 萬元。在扶持方式上,探索1個大戶帶3個貧困戶的“以一帶三”結對發展模式、農行實施“千戶示范,萬人脫貧”專項活動等。
在全省統一戰線全面實施“同心·振興廣昌示范區”工作的積極引導推動下,縣農信社、郵儲銀行、南銀村鎮銀行3家銀行與縣政府簽署了《關于蘇區振興和扶貧攻堅發展——特色種養金融服務戰略合作協議》,創全省首例。根據協議,5年內,3家金融機構每年向全縣特色種養產業提供不低于5000萬元的貸款,總額不低于3億元,保障信貸投入。
(三)定制信貸擔保機制。特色種養產業發展面臨諸多風險,貧困農戶往往對此心存畏懼,銀行在發放貸款時也難以把握。為此,縣委統戰部協調人行廣昌縣支行和縣扶貧局,推動建立風險補償機制和續貸周轉金。縣財政從產業扶貧資金中安排特色種養產業信貸風險補償金專用于特色產業貸款擔保及代償,按貸款總額的10%承擔風險。截至目前,風險金共為全縣728戶煙農提供小額擔保,金額2508萬元,為農戶節省貸款利息120萬元。貧困農戶貸款滿足率57.7%增加到70%,保險覆蓋率提高20%。以從事“廣昌白蓮”種植、茶樹菇及銷售的廣昌縣五福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為例,通過“共創·小康”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審核認定和風險金擔保,郵儲銀行按“農村專業合作組織+農戶”模式累計給該合作社126戶規模養殖戶發放貸款454萬元,戶均3.6萬元,遠高于農村小額貸款單戶最高限額1萬元的標準。
(四)定制特色金融服務。金融服務實現三個重要轉變,一是由“等客上門”到“上門問貸”雙聯(聯村、聯戶)掃街式信貸服務,不遺漏一個貧困戶;二是從扶持單一客戶向“批發”和“集群”轉變,通過產業來帶動;三是人性化考核,明確信貸盡職免責規定,提高扶貧貸款營銷積極性,對產業化扶貧的龍頭企業、合作組織、經營大戶,相應提高貸款不良率容忍度1個百分點。銀行根據了解到的貧困村和貧困戶各種信息,結合各種特色種養品種的市場行情、增收前景,針對性、適應性的主動對貧困戶推行一村一品、一戶一策的個性化精準扶貧服務模式,通過“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貧困戶”形式,把資金、政策和具體措施精準到貧困對象上,引導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參與一項特色產業開發,每戶掌握1-2項特色種養技術,持續穩定增加收入。如,廣昌縣恒好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在甘竹鎮樟樹村用每年600元一畝流轉了當地50戶農戶700畝用于蔬菜種植,同時雇傭其務工,男2800元/月,女2500元/月。以前當地農戶年均收入1萬元左右,現已達年均收入2.5萬元,增收達1.5萬元,這樣的例子還很多。今年以來,廣昌縣特色涉農貸款增長勢頭強勁。
三、工作成效
通過大力推進“同心·金融”扶持新模式取得了明顯成效。與過去相比,金融服務“三信”更加通暢,即信息對稱、信用增進、信貸投放有保障;“三力”更具凝聚力,即金融合力、政策合力、政策與金融合力;“三講”更顯張力,即講政策、講感情、講實效。
第一,多元化資金投向與產業扶貧精準結合,資金溢出效應更加明顯,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促進特色優勢產業加速發展,加快了農民致富進程。截至今年9月末,全縣共評定信用鎮3個,信用村20個,信用戶18000戶。近兩年來,全縣各銀行累計發放特色農戶貸款10328萬元,惠及8607戶農戶,戶均貸款1.2萬元。“特色定制”實施以來,全縣白蓮種植面積增加0.65萬畝、烤煙增加0.82萬畝,建成蔬菜基地4個,肉牛規模養殖基地28個,規模養殖大戶30戶。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95個,各類村級農業產業協會65個,家庭農場150余戶,促進了產業扶貧深度發展。目前,全縣參與特色產業扶貧開發的貧困戶占全縣貧困人口的90%以上,貧困戶從特色產業中獲得的人均年純收入達2000元,同比翻番。如,廣昌縣蓮香食品有限公司的產業扶貧項目,參與貧困戶達2000多戶,戶均同比增收達2萬元,同比多增上0.8萬元。貧困村相對集中的驛前、赤水等6個鄉鎮28個村涌現出一批專業村和致富能人。
第二,實現了信貸資金和扶貧資金的有效結合,降低了信貸風險,增強了信貸支持的實力和影響力,推動了扶貧資金綜合運用。廣昌縣建立了“政府領導、人行牽頭、各方聯動”的金融扶貧工作機制,各方合力成為精準扶貧的最大亮點。實施精準扶貧以來,廣昌縣農信社增加了穩定的客戶資源和存款來源,農戶存款日均增長1000余萬元,各類扶貧資金存款日均增加500萬元,銀行卡擴大發行量1萬多張,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擴大了品牌影響力。
第三,金融服務方式的特色化、差異化、多樣化,延伸財政金融扶貧政策,實現了扶貧惠農政策全覆蓋,拓寬了金融機構的履職空間,為宏觀政策和微觀舉措相結合走出了一條更加有效的新路子。如,人行廣昌縣支行創新推動支農再貸款“雙加”模式,即承貸銀行根據支農再貸款額的一定比例配備自有信貸資金,定向發放優惠利率貸款,創新支農再貸款擔保方式,開展支農再貸款授信管理試點,引導和推動扶貧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扶貧貼息機制的改革等引導農村金融機構擴大涉農信貸投放。
目前,廣昌縣委統戰部通過打造“同心·金融”扶持新模式初見成效,得到省委常委、統戰部長蔡曉明高度評價并簽字,此做法在全省統戰系統通報并轉發。隨著全省統一戰線廣昌示范區這一工作的深入開展,廣昌縣委統戰部的精準扶貧和“同心·金融”扶持新模式將上一個新的臺階。
[作者簡介]
李綱華,廣昌縣委統戰部;劉恒和,應驥,廣昌人行。
■責任編輯:李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