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長輝 劉銳金



摘 要 基于云南西雙版納、海南植膠區的問卷調查數據,分析農戶對自然災害的認知情況和部分救災措施,以及災后的政府救濟。研究發現:影響兩大植膠區的主要自然災害類型差別不大,風害、白粉病和小蠹蟲主要發生在海南植膠區,而云南西雙版納則主要是風害、白粉病和干旱,且后者災害類型分布相對前者更加均勻;農戶應對病蟲害的積極性明顯高于干旱和寒害,海南植膠區農戶更加重視臺風的災后處理而忽視災前防范工作,云南西雙版納植膠區農戶病蟲害應對措施更為積極合理;政府部門對農戶的自然災害救濟力度較弱,還未建立完善的救災應急體系。
關鍵詞 天然橡膠 ;自然災害 ;農戶 ;政府救濟
分類號 F327 ;S794.1
Abstract Based on the rubber smallholders data from the survey conducted in Yunnan and Hainan rubber planting are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gnition of natural disasters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government rescu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ype of natural disaster which impact the two main rubber-producing areas is not very different. Wind damage, powder mildew and bark beetles are the main natural disasters in Hainan rubber planting area, and wind damage, powder mildew, and drought are the main natural disasters in Xishuangbanna of Yunnan province. The disaster type distribution of latter is relatively more homogeneous then the former. Farme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insect pests than drought and cold disasters; householders in Hainan focus on post-treatments but neglect to manage their rubber plantations before typhoons while those in Yunnan are more sensitive and take more actions against pests. The rescues from governments to support farmers after disasters are not enough and the system is still not established to help rubber smallholders cope with natural disasters.
Keywords natural rubber ; natural disasters ; smallholders ; government rescues
農業生產的自然特性使得自然災害成為無法回避的問題。我國屬于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水、旱、蟲、風、震等災害不斷發生,給農業生產帶來巨大損失。2014年由于自然災害我國農作物受災面積達到2489.1萬hm2,其中絕收309.0萬hm2[1]。我國橡膠樹主要種植區域為熱帶北緣,頻繁受到臺風、寒流、干旱和病蟲害等自然災害的影響。2005年“達維”臺風登陸,給海南農墾橡膠種植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統計數據顯示,受風害3級以上開割橡膠樹達3372萬株,受害率為51.0%,風害3級以上未開割橡膠樹為789.9萬株,受害率為33.9%,直接經濟總損失達24億元[2]。2008年1月中旬,海南進入持續40多天的低溫、陰雨天氣,受平流型寒害影響,海南墾區開割橡膠樹死亡超過100萬株,未開割樹死亡達到117萬株;低溫寒害還導致造成海南墾區橡膠樹開割時間普遍推遲1~2個月,造成約2.71萬t的干膠損失,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16億元以上[3]。與此同時,寒害的蔓延還誘發小蠹蟲等次生災害,海南墾區約500萬株開割橡膠樹發生小蠹蟲害,占開割橡膠樹面積的10%[4]。2009至2010年云南出現了罕見的秋冬春連旱,省內各植膠區無一幸免,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旱災,導致云南農墾干膠減產10%以上,約1.2萬t,經濟損失2.5億元[5]。2011 年 1 月 1 日,云南滇東南紅河、文山植膠區出現低溫寒害,12℃低溫持續 48 d,使橡膠樹、香蕉等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遭受嚴重的寒害,企業和農戶遭受了較大經濟損失[6]。
自然災害頻繁發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經濟損失,嚴重影響我國植膠業的發展。針對各類自然災害,學者們給出了不同的研究思路。部分研究人員對自然災害給橡膠產業造成的損失做出評估[3],分析災害發生的原因[7],提出防災、減災和災后自救的辦法[8]。海南植膠區屬于臺風多發區,符方雄等[9]對海膠集團橡膠樹風災保險理賠過程和風害評估提出了更加務實的改進建議,魏宏杰等[10]建立海南農墾橡膠樹風害損失分布函數,為討論橡膠農業保險的各種精算問題奠定基礎,劉曉光等[11]構建天然橡膠種植業災害脆弱性評價指標體系,運用數學模型,對不同時間尺度下海南各市縣天然橡膠種植業的災害脆弱性進行定量評估。劉少軍等[12]基于ArcGIS平臺開發天然橡膠風害評估系統,對風害的防災減災決策起到積極作用。
通過對現有文獻的梳理,發現研究多從宏觀角度思考評估自然災害影響的方法,而少有從微觀角度對膠農減災防災策略方面進行研究。膠農是橡膠樹自然災害最直接的承災主體,他們受到的影響最大。分析膠農應對自然災害的策略對指導橡膠生產及災后自救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筆者通過實地調研了解不同植膠區自然災害發生特征及膠農應對措施,分析他們在災害應對方面存在的問題,結合實際提出應對自然災害措施的建議。
1 調研的基本情況
2013年4~5月,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所聯合科技信息研究所、海南大學科研人員組成調研團隊,赴云南西雙版納州和海南部分市縣展開調研。以調查問卷形式收集農戶橡膠生產相關信息,了解自然災害對橡膠生產的影響及農戶采取的應對措施。調研范圍覆蓋云南西雙版納州的景洪市、勐臘縣,海南儋州、瓊中、白沙、屯昌、瓊海和萬寧,共8個市縣21鄉鎮、農場;共收回502份問卷,有效問卷493份,其中海南288份,云南205份,有效率為98%。
西雙版納州是云南最大的植膠區,2012年統計數據顯示,云南超過60%的橡膠樹都種植在該區,且主要集中在景洪市和勐臘縣。海南調研市縣均為橡膠種植大縣,被調研市縣橡膠面積占全省橡膠總面積的55.7%(數據來源:2013年海南省統計年鑒)。依據區域布局分別從東部、中部和西部精心選擇調研對象,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調研數據的代表性。問卷收集了農戶橡膠生產及自然災害信息,涉及農戶對自然災害的認知、對不同類型自然災害采取的措施以及政府救災舉措3個方面。
2 膠農自然災害認知分析
2.1 膠農對自然災害的認知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表1),有67.75%的膠農認為,近5年的自然災害給他們帶來了嚴重的損失(包括非常嚴重的情況),有22.52%的膠農認為近5年的自然災害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損失,僅有9.74%的膠農認為橡膠種植基本沒有受自然災害影響。海南和云南植膠區農戶對自然災害認知程度差異不大,認為橡膠嚴重受自然災害影響的比例最大,分別為39.58%和43.90%;基本沒有損失的比例均最小,分別為13.19%和4.88%。云南農戶認為受到非常嚴重和嚴重影響的比例要高于海南,但實際上海南橡膠種植條件要比西雙版納州差,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西雙版納州種植戶對災害的容忍程度較低。
2.2 發生自然災害的主要類型
依據自然災害的成因和特點,大致可以分成氣象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和生物災害四種類型。考慮我國橡膠樹的地區分布及其農業生產特性,危害橡膠樹的自然災害可分為氣象災害和生物災害兩大類型,其中氣象災害主要有風害、干旱、寒害和冰雹,生物災害則主要包括白粉病、炭疽病、根病、介殼蟲、小蠹蟲和紅黃蜘蛛等。按自然災害影響橡膠樹的顯著程度,受訪農戶根據其膠園發生的自然災害進行排序,選擇危害較嚴重的3種自然災害。
表2顯示,整體而言,海南和云南西雙版納地區膠農對自然災害發生情況認知較為一致。風害是膠農們公認的對橡膠樹影響最為嚴重的自然災害,尤其是在海南,其次是白粉病。在對災害影響的顯著程度進行評估時,海南有254戶第一選擇為風害,占樣本量的88.19%,只有15戶認為白粉病是對橡膠樹影響最為嚴重的自然災害,占樣本量的5.21%;云南數據顯示,第一選擇中有107戶認為影響最為顯著的是風害,占樣本量的52.20%,還有58戶的第一選擇是白粉病,占樣本量的28.29%。第二選擇中白粉病所占比例最大,海南有32.99%的農戶認為白粉病是僅次于臺風的自然災害,云南這一比例同樣高達32.68%。第三選擇中,海南有71戶做出回應,白粉病和小蠹蟲災害受到膠農更多關注,分別占調查樣本數的5.56%和3.47%;云南有90戶做出回應,盡管仍然認為白粉病、風害和干旱是影響橡膠種植的主要自然災害,但是相對于第一和第二選擇而言比例和順序都發生變化,干旱成為第三選擇的主要自然災害,白粉病次之,風害較弱。其他災害主要指因為雨水過多導致橡膠樹停割帶來的損失或者因為山體滑坡導致部分橡膠樹報廢。
分析表明,影響海南橡膠樹生長的主要自然災害分別為風害,白粉病和小蠹蟲,尤其是臺風,而影響云南西雙版納的主要為風害,白粉病和干旱。農戶對災害類型做出回應的比例可以推斷,海南膠農對災害類型的認知較為集中,對風害做出回應的比例高達95.83%,而對第三嚴重的災害小蠹蟲做出回應的比例僅為14.24%;云南膠農對災害類型的認知較為分散,對風害、白粉病和干旱做出回應的比例分別為80.00%、70.24%和42.93%。寒害、冰雹、根病、介殼蟲、六點始葉螨所占比例均偏低,在膠農看來不是影響橡膠樹生長的主要自然災害。
2.3 兩大植膠區自然災害類型差異分析
盡管風害和白粉病均為兩大植膠區制約橡膠種植最為嚴重的自然災害,但是因為云南和海南地理位置、氣候和橡膠樹品種的差異,兩大植膠區之間自然災害分布情況還是存在較大差異。海南植膠區冰雹災害發生率為0,而云南西雙版納偶爾會發生冰雹災害或者低溫,因而有6.83%的云南膠農對冰雹災害有較深刻印象(表2)。海南植膠區四面環海,屬于熱帶季風氣候,每年都會有強度不等的臺風登陸海南,而且臺風破壞性嚴重,恢復時間較長,因此超過95%的膠農對風害形成深刻記憶;云南西雙版納植膠區屬于熱帶雨林氣候,風害發生主要由陣風引起,持續時間相對臺風短,且影響范圍小,影響相對較弱。但是云南西雙版納地區旱季可長達7個月之久,近年來罕見干旱天氣使得部分膠農受損嚴重,因而該地區選擇干旱的膠農比例遠遠高于海南。
白粉病發生流行與橡膠樹抽葉物候期的長短,越冬菌量大小及冬春氣候條件有密切關系,是一種典型的氣候型病害[13]。白粉病現在已經成為我國植膠區常年暴發的重要病害之一,兩大植膠區膠農對白粉病認知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與地區的氣候條件和病蟲害防治水平相關。另外,受自身認知結構的限制,對小蠹蟲、六點始葉螨、介殼蟲等生物災害可能難以作出確切判斷,但這不會對調查問卷的結果產生顯著影響。
3 應對自然災害的措施
3.1 風害應對措施
現代衛星和遙感技術越來越發達,人們對臺風等氣象災害能夠提前做出預測,從而使得災前風害防范成為可能。據調查,受臺風影響較為嚴重的海南植膠區膠農更加偏向于風害的災后處理而忽視風害災前防范工作。調查結果顯示(表3),在臺風來臨之前有181戶選擇不采取任何防范措施,占調查樣本數的62.85%;有53戶會選擇清理部分枯枝,占調查樣本數的18.40%;少部分膠農為預防風害采取積極措施,比如選擇檢查膠園排水情況、修剪幼樹和砍掉部分枝葉等,分別占調查樣本數的6.25%、6.60%和2.78%;有極少數膠農因為擔心臺風吹倒橡膠樹而提高割膠頻率和割膠強度;少數選擇少施肥等其他應對措施,約占樣本數的3.47%。
風害過后,大部分膠農都會根據風害情況作出適當處理,其中有234戶選擇根據自己的經驗處理風害樹,占調查樣本數的81.25%,主要措施為砍掉斷倒橡膠樹或者枝條,開割時間較短、較小的未開割橡膠樹人工扶起;9戶膠農因為不懂風害處理方法,只能仿效周邊農戶的做法采取風害自救工作,占到調查樣本數的3.13%;僅有5戶膠農選擇請專家指導,依照專家建議進行風害自救工作;仍有40戶膠農采取基本不管的做法,占調查樣本數的13.89%。
3.2 寒害應對措施
據了解,應對低溫寒害主要有冬季除草培土、增施鉀肥、鋸枯枝、用煙熏膠園、提前停割或者降低割膠頻率等5種措施。調查結果顯示(表4),在海南積極響應這些措施的膠農僅有27戶,不到調查樣本數的10.00%;其中有12戶采取提前停割減刀等應對措施,占調查樣本數的4.17%,9戶采用冬季除草培土的方法,占調查樣本數的3.13%,少數膠農采用增施肥料、煙熏膠園和鋸枯枝等辦法。大部分膠農未采取措施,占調查樣本數86.46%,其中115戶明確表示,因為沒有低溫寒害或者寒害不嚴重而沒有采取應對措施。此外,調查發現有12戶膠農采用割面涂保護劑和對幼苗采用覆蓋保溫的方法避免寒害影響。
報道顯示,云南植膠區每隔幾年都會發生低溫寒害,部分地區受損嚴重,如2011年初云南紅河地區曾遭遇低溫寒害。調查發現(表4),西雙版納膠農應對低溫寒害的主要措施是用煙熏膠園,占調查樣本數的22.93%;少數膠農采用冬季除草培土、給樹根涂藥和鋸枯枝等應對辦法,沒有農戶因寒害增施鉀肥;近7成膠農未采取任何措施,其中39戶明確表示因為寒害少而未采取措施。這可能與調研區域選取有關,此次調研未能覆蓋西雙版納以外的云南植膠區。
3.3 干旱應對措施
海南有明顯的旱季和雨季,少部分地區干旱嚴重,對橡膠樹生長及產膠產生不利影響。大多數農戶都認為沒有或少有干旱氣候對橡膠生產帶來不利影響,僅有不到10%的農戶認為自己的膠園受干旱影響嚴重,少部分膠農并未對干旱問題作出回應。云南西雙版納地區有近一半的膠農認為近幾年膠園受干旱影響嚴重,37.56%的膠農認為膠園受干旱影響不太嚴重,只有很少一部分農戶的膠園基本沒有受到干旱的影響,如圖1所示。
由表5可以看出,海南大部分膠農應對干旱沒有采取措施,或者因為干旱發生不嚴重而未作出回應,這可能與海南不是干旱頻發區有關。嚴重干旱會顯著影響橡膠樹的產膠能力,當干旱發生時部分膠農采取降低割膠強度甚至暫停割膠的措施,占樣本的24.31%。海南植膠區大部分為山地或者丘陵,干旱發生時沒有合適的水源來灌溉,僅有11.46%的膠農能利用周邊水資源抽水灌溉橡膠樹。云南植膠區應對干旱的措施幾乎僅有一種,即降低割膠強度或者停割的辦法,這部分膠農占到調查樣本數的7成以上,還有不到3成的膠農可能因為干旱不嚴重而未采取措施(表5)。
3.4 病蟲害應對措施
我國主要植膠區幾乎每年都會發生病蟲害,制約橡膠產業發展,其中比較典型的是白粉病、小蠹蟲。白粉病通過危害嫩葉影響橡膠樹生長,小蠹蟲通過危害樹干影響橡膠樹生長,嚴重時會造成橡膠樹減產或者死亡。海南占到調查樣本數50%以上的膠農都會采取藥物防治措施;少數膠農,占樣本的15.28%,會選擇適當降低割膠強度或者暫停割膠,以維持橡膠樹生長;有36戶同時選擇以上兩種防治措施;也有104戶膠農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占調查樣本數的36.11%,其中有15戶不懂得如何防治,少數農戶因為設備問題而沒有防治(表6)。
云南植膠區膠農應對病蟲害的積極性明顯高于應對干旱、寒害的。數據顯示(表6),在白粉病等病蟲害來臨時,90%以上膠農都會選擇噴灑硫磺粉或者使用其他藥物防治,說明在病蟲害防治方面具備基本常識。部分膠農會選擇降低割膠強度,嚴重時甚至停割,占調查樣本數的28.78%;其中有49戶采取降低割膠強度和藥物防治結合的辦法。
3.5 兩大植膠區災后政府救濟措施
長期生產過程中,膠農積累了一些應對自然災害的經驗,但是作為單一的生產經營主體,其承擔自然風險的能力有限,特別是應對較嚴重自然災害時,顯得十分脆弱。如果政府提供適當的公共服務和物資,可以幫助農戶應對自然災害,進行生產自救。特別對于貧困地區的農戶,政府救濟是他們走出災難最重要的希望。
兩大植膠區調查結果顯示(圖2),政府為農戶提供的災后救濟措施十分有限。云南膠農災后得到救濟的比例略高于海南,約13%的膠農受災之后得到過政府在資金或者救災物資方面的救濟,而海南僅有不到8%。救災方式上,以提供救災所需物資為主,提供救濟資金為輔。從農場長期承包橡膠樹的農戶,每年根據定產標準上繳承包費。受嚴重自然災害影響后農場會適當給承包人降低定產標準,減少承包費,但這部分膠農占調查樣本比例也很低。絕大多數膠農沒有享受到政府部門的災后救濟措施。
4 結論和建議
通過入戶調查數據,分析了海南和云南西雙版納兩大植膠區膠農對自然災害認知情況及其應對各類災害的部分措施,以及災后政府救濟的情況。研究發現:由于地域、氣候、災害類型發生情況的差異,在膠農認知中云南天然橡膠受災情況比海南嚴重,可能是云南膠農對災害認知比海南膠農更為敏感。對海南植膠區影響最為顯著的三種自然災害分別是風害、白粉病、小蠹蟲,而對云南植膠區影響最為顯著的自然災害分別是風害、白粉病、干旱;云南植膠區災害類型分布相對海南更加均勻。
臺風災害在海南植膠區最為突出。面對風害,海南植膠區膠農重視災后處理而忽視災前防范工作,應對措施缺乏科學指導。應對寒害時,兩大植膠區膠農應對措施上有一定差異,但是大部分膠農都認為沒有明顯低溫寒害。云南植膠區干旱發生情況明顯嚴重于海南,但海南少數膠農應對干旱的思路比云南的思路廣,兩大植膠區膠農主要采取減少割膠強度或者不采取任何措施應對干旱。膠農應對病蟲害的積極性明顯高于應對干旱和寒害的,云南植膠區膠農的病蟲害應對措施更為積極、合理。
兩大植膠區自然災害發生情況及農戶的應對措施存在一定的差異,災害監測預警、防災減災體系、災害救濟工作應充分考慮兩地的差異。廣大科研工作者根據各個地域自然災害情況,加強對災害發生機理和預防體系構建的研究,為植膠區農戶做好災前的預防工作和災害處理提供支持。行業主管部門依據地區特點提高科技服務力度,使種植戶掌握更多關于橡膠樹災害的知識,提高應對措施的合理程度。建立完善的救災應急體系,提供合理、公平、及時的救災解決方案以及資金和物資,幫助受災農戶恢復生產。
參考文獻
[1] 民政部國家減災辦.民政部國家減災辦發布2014年全國自然災害基本情況[EB/OL]. 2015-1-5. http://www.mlr.gov.cn/xwdt/bmdt/201501/t20150105_1340
457.htm
[2] 余 偉,張木蘭,麥全法,等. 臺風“達維”對海南農墾橡膠產業的損害及所引發的對今后產業發展的思考[J]. 熱帶農業科學,2006(04):41-43.
[3] 梁運強. 近年來特大風寒災害對海南橡膠產業的影響及反思[J]. 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08(11):21.
[4] 符耀彩,孫樂明. 小蠹蟲害大面積爆發[N]. 海南日報,2008-03-17(007)
[5] 云南省農墾總局.關于做好抗旱救災工作的緊急通知[Z]. 云墾局〔2010〕62號
[6] 阿紅昌,段 波,王樹明. 滇東南橡膠樹寒害后次期性害蟲危害狀況調查[J]. 熱帶農業科技,2011(04):4-7.
[7] 陳 瑤. 西雙版納2009/2010年秋冬春連旱對橡膠生產的影響[J]. 熱帶農業科技,2010(02):43-46.
[8] 劉紹凱,許能銳. 寒害對海南西慶農場橡膠林的影響與防害措施[J]. 林業科學,2008(11):161-163.
[9] 符方雄,張德生. 橡膠樹風災保險處理實踐與改進[J]. 熱帶農業科技,2010(02):38-42.
[10] 魏宏杰,楊 琳,莫業勇. 海南農墾橡膠樹風害損失分布函數的建模研究[J]. 現代經濟(現代物業下半月刊),2009(02): 9-11,29.
[11] 劉曉光,張慧堅,李光輝,等. 海南省主要熱帶作物災害脆弱性分析及對策研究——以天然橡膠種植業為例[J]. 自然災害學報,2012(06):104-110.
[12] 劉少軍,張京紅,蔡大鑫,等. 海南島天然橡膠風害評估系統研究[J]. 熱帶農業科學,2013(03):63-66+71.
[13] 黃貴修,許燦光. 中國天然橡膠病蟲草害識別與防治[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