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峰輝



摘 要 以海南省全域耕地資源為研究對象,綜合考慮耕地資源的經濟產出價值、生態價值和社會服務價值,并利用模型進行量化測算,得出海南省耕地資源總價值為1 082 400.12元/hm2,其中,耕地資源經濟價值為80 794.64元/hm2,占7.46%,耕地資源生態價值為302 477.37元/hm2,占27.95%,耕地資源社會價值為699 128.11元/hm2,占64.59%。建議海南省以耕地資源綜合價值為基礎繼續適當提高征收耕地的補償標準,建立耕地生態價值補償機制,采取政府逐年補貼方式,將耕地的生態價值按照一定比例進行折算,逐年補貼給保護耕地的農民。同時明確接受補貼的耕地就要劃為永久基本農田,不得轉為其他用途使用,切實加強耕地保護。
關鍵詞 海南省 ;耕地保護 ;生態價值 ;社會價值
分類號 F061.6
Abstract This study takes Hainan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of global arable land resources,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the economic output value, ecological value and social value, And the quantitative estimates that the total value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in Hainan province is 1 082 400.12 yuan/ha by model, Among them, the economic value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is 80794.64 yuan / ha, accounting for 7.46% of the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the ecological value is 302 477.37 yuan/ha, accounting for 27.95% of the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the social value is 699 128.11 yuan/ha, accounting for 64.59%. Hainan province to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value appropriately raise the compensation standard for land expropriated for the foundation, build land ecological value compensation mechanism, government subsidy year by year, the ecological value of cultivated land according to a certain proportion of subsidies to protect cultivated land conversion, by farmers. At the same time explicitly subsidized land will be classified as permanent basic farmland, shall not be transferred for other purposes,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Keywords Hainan Province ; protection of arable land ;ecological value ; social value
當前海南省正處于城鎮化加速推進階段,不可避免地占用一定的耕地資源,而現有耕地保護補償標準往往側重考慮耕地經濟產出價值,忽略耕地資源的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致使補償標準偏低,不利于耕地保護。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發[2015]1號)中健全耕地保護補償制度的有關精神,本文以海南省為例,開展耕地資源價值測算研究,為耕地保護補償決策提供理論依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研究區域概況
海南省位于我國最南端,是全國唯一的熱帶海島省份,是全國陸域面積最小的省,下轄19個市縣。全省土地面積3.53萬km2,其中耕地面積83.72萬hm2,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24%,人均耕地僅0.09 hm2,低于全國人均0.10 hm2的平均水平,農村人均耕地面積0.16 hm2。海南省是我國重要的橡膠、熱帶水果、冬季瓜菜和南繁育種的農業基地,也是我國最大的熱帶作物生產基地,耕地資源十分寶貴。在2003~2013年期間,海南省耕地保有量總體呈下降趨勢,平均每年減少940 hm2左右,其中2004、2005、2011年減少的幅度較大,每年減少分別為3 825、4 736和3 313 hm2,耕地保護形勢嚴峻。
2 研究思路和方法
2.1 國內研究現狀
在國內,一些學者也對耕地保護補償做了一些理論探討。蔡運龍等[1]以外部性理論為出發點,提出了區域耕地保護補償標準,即等同于區域耕地保護外部收益,包括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兩方面的總和。王瑞雪等[2]借鑒國外農地價值補償經驗,提出耕地保護經濟補償標準的計算模式——條件價值評估法(CVM)。陳秧分等[3]基于農戶生產決策視角提出了耕地保護經濟補償標準測算方法,該方法認為農戶農業生產決策并不局限于糧食生產系統,需要對限制完整耕地使用權所導致的農戶利益損失進行合理經濟補償。牛海鵬、鄧春燕等[4-5]認為耕地保護具有外部性,將耕地生態社會效益消費者向耕地生態社會效益生產及供給者實施的補償行為,納入到耕地利用和保護主體收益之中,否則根據機會成本理論,農民就沒有保護耕地的動機[6]。金姝蘭等[7]基于耕地的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和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估算了2009年江西省11個市被征耕地的補償標準。李江南[8]認為在耕地保護中農戶與地方政府的博弈屬于合作性博弈,江沖等[9]認為公眾的耕地保護意識不斷增強,但對耕地資源非市場價值的認知仍存在不足和誤區,必須從空間效率均衡[10-11]、生態效率區域差異[12]等角度綜合開展耕地區域保護。從以往學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學者對耕地保護補償價值的測算視角已經開始轉移,已經由單純的耕地生產經濟價值逐漸轉向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兼顧,但綜合量化耕地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研究仍較少,研究區域也有一定的局限,尤其是對海南省獨特的熱帶區域稀缺耕地資源的研究仍然空白。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海南省全域耕地資源為研究對象,綜合考慮耕地資源的經濟產出價值、生態價值和社會服務價值,并利用模型進行量化測算得出海南省耕地資源綜合價值。
2.2.1 耕地資源經濟價值測算
耕地資源的經濟產出價值可以根據收益還原法進行測算,即根據預期收益理論,以一定的還原利率,可以將耕地的未來預期收益折算成當前收益[13]。其測算公式如下:
V1=(1)
式中,V1表示耕地資源經濟價值;i表示農作物類型;ai表示第i類農作物單位面積的純收益,假定收益不變;wi表示第i類農作物播種面積占總播種面積的比例;r代表還原利率;n表示某地區農作物類別總數。
2.2.2 耕地資源生態價值測算
耕地資源的生態價值主要體現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改善小氣候與大氣質量、生物多樣性、土壤凈化等方面。本文首先根據謝高地等[13]制定的“中國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當量因子表”確定耕地資源生態價值體系,然后參考任平、牛海鵬等[14-15]關于耕地資源生態價值測算的公式進行計算。
V2=(2)
式中:V2表示1單位當量因子的價值量(元/hm2);i為糧食作物種類;mi為第i種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pi為第i種糧食作物的全國平均價格(元/50 kg);qi為第i種糧食作物的單產(kg/hm2);M為第n種糧食作物播種總面積(hm2);1/7是指在沒有人力投入的自然生態系統提供的經濟價值是現有單位面積農田提供的食物生產服務經濟價值的1/7。再由各生態價值類型的當量值與V2的乘積之和得到耕地生態價值量。
2.2.3 耕地資源社會價值測算
耕地資源的社會價值體現為生活保障價值、就業保障價值和社會穩定價值[16-17]。
2.2.3.1 耕地資源的生活保障價值
耕地資源的生活保障價值,可以用養老保險金額代替,海南省自2009年開始啟動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并于2010年在全省范圍內鋪開,2011年5月已實現了全省新農保制度覆蓋。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V31=(3)
式中,V31表示耕地資源的生活保障價值,Vv表示農民個人養老保險數額;A表示農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積;r代表還原利率。
2.2.3.2 耕地資源的就業保障價值
耕地資源的就業保障價值測算過程中,可以用單位耕地面積產值代表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獲得的工資性收入,然后根據農民對耕地的依賴程度與社會就業保障價值的關系,修正農民對耕地的依賴程度,具體測算公式如下:
V32=×××Wi(4)
式中,V32表示耕地資源的就業保障價值;r為還原利率;n表示研究區域農作物種類數;k表示農民對耕地的依賴程度修正系數,具體可以通過研究區域農村人口非農收入水平與全國農村人口非農收入平均水平比較得出;Ci表示第i類農作物的總產值;Mi表示第i類農作物的播種面積;Wi表示第i類農作物的權重值。
2.2.3.3 耕地資源社會穩定價值
耕地資源的社會穩定價值,主要通過研究區域糧食供需價值量差額進行測算,首先計算單位面積耕地所承擔的糧食供需價值量差額,然后再根據研究區域對全國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程度進行修正:
V33=×h×(5)
式中,V33表示耕地資源的社會穩定價值;r表示還原率;h表示修正系數,可以通過研究區域糧食單產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得出;D表示研究區域糧食需求價值量;S表示研究區域糧食供給價值量;M表示研究區域耕地總面積。其中糧食需求價值量可以通過城鎮、農村人均糧食消費量乘以城鎮、農村人口數得到;糧食供給量可以用糧食總產量乘以糧食價格得到。
綜上所述,耕地資源的社會價值測算為:
V3=V31+V32+V33
3 結果與分析
3.1 海南省耕地資源經濟價值
結合海南省實際種植情況,本文選取早稻、晚稻、番薯、甘蔗、大豆、花生為主要農作物,依據《海南省統計年鑒2013年》、《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匯編2013年》,可知各類作物的產量、播種面積、銷售價格及生產成本,以各類作物播種面積賦予權重值,并通過各類作物產值與生產成本的差值求得各主要作物的收益。還原利率的取值為2004-2013年中國人民銀行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的平均值,即6.30%。見表1。
由表1計算出2012年海南省主要農作物單位面積純收益為5 090.06元/hm2,還原利率r為6.30%,則經價值還原后耕地資源經濟價值為80 794.64元/hm2。
3.2 海南省耕地資源生態價值
結合《海南省統計年鑒2013年》、《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匯編2013年》、《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13年》的相關數據,由式2可得出,海南省2012年的單位當量因子的價值量。見表2。
根據當量因子法的計算原理,結合謝高地所得耕地生態服務價值的當量因子和2012年海南省耕地資源單位當量因子的價值,可計算出2012年海南省耕地資源的生態價值為19 056.07元/hm2,經價值還原后,其生態價值為302 477.37元/hm2。見表3。
3.3 海南省耕地資源社會價值
3.3.1 耕地資源的生活保障價值
耕地資源的生活保障價值以農村養老保險金金額進行替代計算,并根據農村居民純收入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值進行修正。根據《海南省統計年鑒2013年》相關統計數據分析,海南省2012年新農保的月人均基礎養老金為85元,即年養老金為1 020元,全省農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積0.16 hm2,取還原利率為6.30%,則根據公式3可計算得出,海南省耕地資源基本生活保障價值為101 190.50元/hm2。
3.3.2 耕地資源就業保障價值
測算耕地資源的就業保障價值,首先要測算單位耕地的產值。根據表4中2012年海南省各主要作物產出情況,并結合公式4,可以得出各主要作物單位面積產值,并根據各主要作物的播種面積權重值進行加總,可得海南省單位面積耕地資源產值為21 039.86元/hm2。2012年海南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7 408元,其中農業收入為3 926.24元,非農收入為3 481.76元,而2012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7 916.6元,其中農業收入為2 106.80元,非農業收入為5 809.80元,則k為0.60。然后對上述結果進行修正,經修正后單位面積耕地資源產值為35 107.93元/hm2。最后進行價值還原,可得海南省耕地資源就業保障價值為557 268.68元/hm2。
3.3.3 耕地資源的社會穩定價值
根據《海南省統計年鑒2013年》、《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匯編2013年》、《國家統計年鑒2013年》的相關統計資料可知:2012年海南省糧食單位面積產量與全國糧食單位面積產量分別為4 548.44、5 301.76 kg/hm2,其比值為0.858;2012年海南省城鎮人均糧食消費金額為330.20元,農村人均糧食消費量為116.16 kg,城鎮人口與農村人口分別為457.46萬人、429.09萬人,則2012年海南省糧食消費總需求價值量為27.05億元;2012年海南省糧食總產量為199.5萬t,糧食均價為119.86元/(50 kg),可得2012年海南省糧食總供給價值量為47.82億元。2012年海南省耕地資源為726 680.88 hm2,還原利率為6.30%。根據公式5可得海南省耕地資源的社會穩定價值為40 668.93元/hm2。
根據上述計算結果,可以得到海南省耕地資源社會總價值為699 128.11元/hm2。
4 討論與結論
(1)綜上所述,匯總耕地各項分支價值得出,海南省耕地資源總價值為1 082 400.12元/hm2,其中,耕地資源經濟價值為80 794.64元/hm2,占7.46%,耕地資源生態價值為302 477.37元/hm2,占27.95%,耕地資源社會價值為699 128.11元/hm2,占64.59%。見表5。
由上述結論可以看出,對于整個社會來說,耕地資源的社會價值最高,生態價值次之,經濟產出價值最低;對于農民來說,耕地資源的社會價值中,就業保障價值和基本生活保障價值是最重要的,且遠大于耕地資源的經濟價值。因此,建立科學的耕地保護補償機制,不僅僅是維護糧食安全的需要,更是維護社會穩定、保護生態環境、維持農民長久生計的需要。
(2)通過對耕地資源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綜合測算,測算出2012年海南省耕地資源綜合價值為1 082 400.12元/hm2,遠高于同期2012年海南省平均土地征收補償標準703 285.65元/hm2。因此,建議海南省以耕地資源綜合價值為基礎繼續適當提高征收耕地的補償標準,并在全國率先建立耕地生態價值補償機制,切實加大耕地保護投入。建立耕地生態價值補償機制,可以采取政府逐年補貼方式,即將耕地的生態價值按照一定比例進行折算,逐年補貼給保護耕地的農民,比如以2012年海南省耕地資源生態價值19 056.07元/hm2為基準,按照50%的比例進行折算,則每年需要補償耕地的生態價值為9 525元/hm2。同時明確接受補貼的耕地就要劃為永久基本農田,不得轉為其他用途使用,切實加強耕地保護。
參考文獻
[1] 蔡運龍,霍雅勤. 中國耕地價值重建方法與案例研究[J]. 地理學報,2006(10):1 084-1 092.
[2] 王瑞雪,張安錄,顏廷武. 近年國外土地價值評估辦法研究進展評述[J]. 中國土地科學,2005(3):59-64.
[3] 陳秧分,劉彥隨,李裕瑞,等. 基于農戶生產決策視角的耕地保護經濟補償標準測算[J]. 中國土地科學,2010(4):4-8.
[4] 牛海鵬. 耕地保護經濟補償運行機制及補償效應分析[J]. 地域研究與開發,2011(2):137-139.
[5] 鄧春燕,廖和平,姚 玲,等. 基于外部性理論的耕地保護經濟補償標準測算——以重慶市為例[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12,37(3):85-90.
[6] 姜廣輝,張祥斌,張鳳榮. 耕地保護經濟補償機制分析[J]. 中國土地科學,2009(7):25-27.
[7] 金姝蘭,金 威,徐 磊,等. 基于耕地價值的江西省征地補償標準測算[J]. 湖北農業科學,2011(15):3 054-3 057.
[8] 李江南. 烏昌地區耕地保護中農戶利益補償量的實證研究[J]. 改革與開放,2013(06):69-70.
[9] 江 沖,金建君,李 論. 基于公眾參與的耕地資源非市場價值認知研究——以浙江省溫嶺市為例[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2(06):72-78.
[10] 鄧楊瓊,鄭財貴,覃 琳,等. 建立重慶市耕地保護基金及對策研究[J]. 價值工程,2012(24):102-103.
[11] 柯新利. 我國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及區域補償研究進展[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1): 117-123.
[12] 游和遠,吳次芳,楊培建,等. 耕地數量補償的生態效率有效性分析[J]. 國土資源情報,2012(01):39-45.
[13] 謝高地,肖 玉,甄 霖,等. 我國糧食生產的生態服務價值研究.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5,13(3):10-13.
[14] 任 平,吳 濤,周介銘. 耕地資源非農化價值損失評價模型與補償機制研究[J]. 中國農業科學,2014(04):786-795.
[15] 牛海鵬,張安錄. 耕地保護的外部性及其測算——以河南省焦作市為例[J]. 資源科學,2009(08):1 400-1 408.
[16] 牛海鵬. 耕地保護的外部性及其經濟補償研究[D]. 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0.
[17] 蔣冬梅. 耕地資源綜合價值內涵及其量化研究[D]. 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