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雷 郭 華 高子云 胡尚偉 沈曉黎 祝新根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外科,江西 南昌 330006)
蛛網膜下腔出血大鼠基底動脈及血漿eNOS、ICAM-1、TN-C和PGF2α的表達變化
吳 雷 郭 華 高子云 胡尚偉 沈曉黎 祝新根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外科,江西 南昌 330006)
目的 探討eNOS、ICAM-1、TN-C和PGF2α在蛛網膜下腔出血(SAH)后不同時間點基底動脈、血漿表達情況及其與腦血管痙攣的關系。方法 SD大鼠 42只,隨機分成:對照組(n=6)、假注血組(n=18)、SAH 組(n=18)。假注血組及SAH 組進一步按時間隨機分為術后1、7、11 d 3個亞組,每組 6 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 SAH 模型。二次注血后在各個時間點采集實驗動物血液標本,處死動物,取腦組織及基底動脈,測定基底動脈橫截面積判斷有無腦血管痙攣;應用RT-PCR分別觀察eNOS、ICAM-1、TN-C和PGF2α在基底動脈中的表達情況;應用ELISA檢測eNOS、ICAM-1、TN-C和PGF2α在血漿中的表達情況;原位細胞凋亡檢測法檢測顳葉神經元凋亡情況。結果 枕大池二次注血法成功制作 SAH 模型,基底動脈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血管痙攣。SAH組與對照組和假注血組相比大鼠基底動脈橫截面積明顯減少。RT-PCR及ELISA觀察到ICAM-1、TN-C和PGF2α在SAH組高表達。而eNOS在SAH組中低表達,第7天表達水平最低。eNOS濃度降低,皮質神經元凋亡指數升高,ICAM-1、TN-C和PGF2α濃度升高,皮質神經元凋亡指數升高。結論 SAH 后eNOS,ICAM-1,TN-C,PGF2α表達水平的變化與腦血管痙攣發展的時相性具有一定的一致性,eNOS,ICAM-1,TN-C,PGF2α可能參與SAH后腦血管痙攣的發生。
蛛網膜下腔出血;eNOS;ICAM-1;TN-C;PGF2α;RT-PCR;腦血管痙攣
腦血管痙攣(CVS)是蛛網膜下腔出血(SAH)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是引起高致殘率、致死率的重要原因。SAH后CVS的病因和機制仍不清楚。有研究顯示CVS與血管內及周圍一氧化氮(NO)含量下降有關,外源性NO難以應用于CVS,有效的NO供體成為研究熱點。本研究觀察內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細胞間黏附分子(ICAM)-1、肌糖蛋白 C(TN-C)、前列腺素(PGF)F2α等因子在SAH后CVS發生時的表達變化。
1.1 動物與試劑 雄性SD大鼠42只,體重290~350 g,由南昌大學動物實驗中心提供,自由進食,晝夜節律喂養。主要實驗試劑Trizol-A、cDNA 合成試劑盒、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試劑盒、ELISA試劑盒。對照組6只:不作任何處理;假注血組18只:48 h內兩次枕大池穿刺注入生理鹽水0.3 ml;SAH組18只:48 h內兩次枕大池穿刺注入自體動脈血0.3 ml。假注血組及SAH組分為1 d、7 d、11 d 3個亞組,每組 6只。
1.2 模型制作 取SD大鼠麻醉后,后頸部及右側股動脈區備皮、消毒后;大鼠仰臥位,鈍性分離右側股動脈抽取股動脈血0.3 ml留以備用,改俯臥位后鈍性分離枕部肌肉暴露枕骨,用1 ml針管穿刺入枕大池,在2 min內將0.3 ml動脈血注入枕大池,縫合傷口。48 h后同法取左側股動脈血0.3 ml注入枕大池,制成大鼠SAH動物模型。假注血組2次注入枕大池為生理鹽水。
1.3 標本采集及測定 不同時間點抽取動物血液標本放入含100 g/L依地酸二鈉60 μl試管中混勻,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測定血清eNOS、ICAM-1、TN-C和PGF2α,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書操作。分別于建模后第1、7、11天處死大鼠,剝離其腦組織對顳葉皮質切片進行染色,按試劑盒操作,觀察顳葉皮質切片中神經元凋亡情況:所有受試動物進行顳葉皮質神經元凋亡監測,凋亡指數為顳葉皮質切片1 000個神經元中的TUNEL染色陽性細胞。剝離其基底動脈組織部分行石蠟包埋后行HE染色檢查,光鏡下觀察并測量基底動脈血管內徑,橫截面積(面積采用顯微鏡計算機圖像分析系統測量基底動脈橫截面積),血管舒張度(D/T值:指動脈血管內徑與管壁厚度之間的比值)。另一部分凍存于-80℃冰箱中,統一行eNOS、ICAM-1、TN-C和PGF2α檢測,將eNOS、ICAM-1、TN-C、PGF2α和管家基因(β-actin)進行實時熒光定量 PCR。反應條件:95℃變性2 min,40個循環94℃變性20 s,58℃(eNOS)、61℃(ICAM-1)、56℃(TN-C)、55℃(PGF2α)退火20 s,72℃延伸30 s,74℃讀板。擴增產物經脂糖凝膠電泳后,用內參照β-actin光密度值標化eNOS、ICAM-1、TN-C和PGF2α mRNA的吸光度值,得到eNOS、ICAM-1、TN-C和PGF2α mRNA表達的相對含量。eNOS、ICAM-1、TN-C和PGF-2α及β-actin序列如下:eNOS正義引物:5'-CCGGCTGCCACCTGATCCTA-3',反義引物:5'-AACATGTGTCCTTGCTCGAGG CA-3'。ICAM-1正義引物:5'- AGACACAAGCAAGAGAAGAA-3',反義引物:5'- GAGAAGCCCAAACCCGTATG-3'。TN-C正義引物:5'-TCCTGCTGACTGTCACAATC-3',反義引物:5'-TGCTCACATACACATTTGCC-3'。PGF2α正義引物:5'-ACTGGCATGCTCCCCAGCGGA-3',反義引物:5'-GTGCCGTTAGTCTCTGAGGCG-3'。β-actin正義引物:5'-TACAACCTCCTTGCAGCTCC-3',反義引物:5'-GGATC TTCATGAGGTAGTCATTC-3'。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進行t檢驗、χ2檢驗及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法。
2.1 基底動脈標本觀察 對照組和假注血組腦干腹側基底動脈周圍無血凝塊,基底動脈內皮結構完整血管管腔較大,內膜平滑肌呈扁平狀,無卷曲;SAH組見基底動脈周圍可見明顯的凝血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周圍凝血塊大小和范圍逐漸減少,基底動脈內皮結構排列紊亂,內徑減小,內膜平滑肌細胞排列紊亂,卷曲皺折,厚薄不均,細胞外間質增多,7 d達到最明顯改變,11 d上述改變明顯減輕。見圖1。

圖1 各組大鼠基底動脈組織學形態(HE,×100)
2.2 各組基底動脈橫截面積及管壁比較 基底動脈行 HE 染色后,對照組和假注血組基底動脈無明顯痙攣:SAH組第1、7和11天基底動脈橫截面積、血管內徑和D/T值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和假注血組(P<0.05)。對照組和假注血組基底動脈橫截面積、血管內徑和D/T值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各組大鼠基底動脈橫截面積、血管內徑和D/T值
與對照組比較:1)P<0.05;與同時段假注血組比較:2)P<0.05
2.3 顳葉皮質神經元凋亡指數比較 對照組和假注血組第1、7和11天大鼠顳葉皮質神經元結構緊湊,數目正常,排列整齊;對照組顳葉神經元凋亡指數為(1.7±1.0)%,假注血組1、7、11 d顳葉神經元凋亡指數為(1.8±1.0)%、(2.0±1.1)%、(2.1±0.9)%。SAH組大鼠顳葉皮質神經元結構松散,數目減少,排列紊亂,顳葉神經元凋亡指數SAH組1 d明顯升高〔(17.6±2.4)%〕,7 d顳葉神經元凋亡指數升高最明顯〔(32.0±4.4)%〕,SAH組11 d后指數逐漸降低〔(28.7±4.0)%〕(P<0.05)。
2.4 血清eNOS、ICAM-1、TN-C和PGF2α濃度 SAH組各eNOS表達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及同時間點假注血組,以7 d降低最明顯(P<0.05)。SAH組ICAM-1、TN-C表達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及同時間點假注血組(P<0.05)。SAH組PGF2α表達在1 d及7 d組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及同時間點假注血組(P<0.05),且隨時間逐漸降低,7 d和11 d表達水平明顯低于1 d。見表2。
2.5 各組大鼠基底動脈eNOS、ICAM-1、TN-C和PGF2α mRNA表達情況 SAH組大鼠基底動脈eNOS表達明顯低于對照組和同期假注血組,ICAM-1、TN-C、PGF2α表達明顯高于對照組和同期假注血組(P<0.05)。見表3。
2.6 eNOS、ICAM-1、TN-C和PGF2α在SAH大鼠血清中表達與神經元凋亡指數的相關性分析 大鼠SAH組7 d eNOS、ICAM-1、TN-C和PGF2α各血清值變化最為明顯,通過顳葉神經元凋亡指數與eNOS、ICAM-1、TN-C和PGF2α表達相關分析結果顯示,eNOS表達與顳葉神經元凋亡指數呈負相關(r=-0.586,P=0.01),ICAM-1、TN-C與PGF2α表達與顳葉神經元凋亡指數呈正相關(r=0.652,P=0.02;r=0.696,P=0.03;r=0.784,P=0.02,P<0.05)。

表2 各組大鼠血清eNOS、ICAM-1、TN-C和PGF2α表達水平
與對照組比較:1)P<0.05;與同期假注血組比較:2)P<0.05;與SAH組1 d比較:3)P<0.05,下表同

表3 各組大鼠基底動脈eNOS、ICAM-1、TN-C和PGF2α mRNA表達水平
CVS是SAH的常見并發癥,也是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其發病率為30%~90%,輕者可引起腦供血不足,嚴重可發生遲發性缺血障礙(DID),導致腦梗死甚至死亡,是SAH后致殘和死亡的主要原因〔1,2〕。NO是由L-精氨酸與分子氧在NOS 的催化下生成的,作為一種可以通過生物膜擴散的氣體自由基,其可調節調節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和免疫功能,且能快速彌散進入平滑肌細胞從而引起血管松弛,是維持腦血管張力的重要因子之一。eNOS作為NOS的異構體,主要存在于內皮細胞和神經細胞,可持續低量地合成、釋放NO,使血管處于舒張狀態〔3,4〕,是預測SAH后CVS的有用指標之一〔5〕。張瓏等〔6〕通過血管內基因轉染的方法,來了解eNOS防治SAH后遲發性CVS的療效,結果發現,在對以內皮功能失常和內皮依賴性舒血管作用降低為特點的OVS中,eNOS可作為一種特異性治療,可能對于SAH后遲發性CVS具有一定的療效。ICAM-1高表達可促進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與內皮細胞黏附,使氧自由基、蛋白溶酶、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與內皮細胞反應,直接損傷內皮或導致內皮功能障礙,從而引起炎癥反應〔7~10〕。TN-C是一種大分子量的細胞外基質的糖蛋白,在胚胎發育、炎性反應以及傷口愈合的過程中可一過性的表達,其特征與纖維連接蛋白和層黏連蛋白有許多相似之處〔11〕。PGF2α〔12,13〕是通過參與其他自體活性物質、神經遞質和激素的調解而發揮作用的。在生理狀態下,主要作用于血管和平滑肌,參與血小板凝集、炎癥反應、神經沖動傳導和細胞生長等。PGF2α在細胞水平的具體作用機制因細胞種類不同,發揮的作用也不同。
本研究通過以二次注血法將自體動脈血直接注入蛛網膜下腔造模,造模后可見基底動脈內皮結構排列紊亂,卷曲皺折,厚薄不均,內膜下及外膜可見炎性細胞浸潤,血管管徑變細,周圍可見明顯的凝血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周圍凝血塊大小和范圍逐漸減少,提示SAH后CVS造模成功〔14,15〕。各組基底動脈橫截面積及管壁比較發現,對照組和假注血組基底動脈橫截面積、血管內徑和D/T值差異不明顯,而SAH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和假注血組。SAH組大鼠顳葉皮質神經元結構松散,數目減少,排列紊亂,凋亡數量明顯高于對照組及假注血組,進一步證實了SAH后CVS造模成功。
本實驗表明eNOS表達下調,可能與SAH后血管內皮細胞的功能存在一定的關系,參與了SAH后CVS的發展,SAH后ICAM-1、TN-C、PGF2α影響血管內皮功能的穩定性,由此可引發的一系列病理反應,導致SAH后CVS的形成。eNOS表達與顳葉神經元凋亡指數呈負相關,ICAM-1、TN-C與PGF表達與顳葉神經元凋亡指數呈正相關。本實驗結果提示,eNOS表達可能對SAH后的神經損傷具有保護作用;而ICAM-1、TN-C與PGF2α的高表達可誘發腦細胞的凋亡,人為改變SAH后eNOS、 ICAM-1、TN-C與PGF2α的表達可能阻斷SAH后的病理過程。
1 Guresir E,Raabe A,Jaiimsin A,etal.Histological evidence of delayed ischemic brain tissue damage in the rat double-hemorrhage model〔J〕.J Neurol Sci,2010;293(1-2):18-22.
2 Pyne-Geithman GJ,Caudell DN,Cooper M,etal.Dopamine D2-receptor-mediated increase in vascular and endothelial NOS activity ameliorates cerebral vasospasm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n vitro〔J〕.Neurocrit Care,2009;10(2):225-31.
3 Osuka K,Watanabe Y,Usuda N,etal.Modification of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through AMPK after experiment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J Neurotrauma,2009;26(7):1157-65.
4 Sabri M,Ai J,Knight B,etal.Uncoupling of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after experiment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J Cereb Blood Flow Metab,2011;31(1):190-9.
5 Pyne-Geithman GJ,Caudell DN,Prakash P,etal.Glutathione peroxidase and subarachnoid hemorrhage:implications for the role of oxidative stress in cerebral vasospasm〔J〕.Neurol Res,2009;31:195-9.
6 張 瓏,洪 波,劉建民,等.血管內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轉染預防腦血管痙攣的實驗研究〔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7;23(8):629-32.
7 龔非力.醫學免疫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107-24.
8 楊 舒,王新月,楊 雪,等.黃芪桔梗湯及黃芪黃連湯對克羅恩病大鼠肺與結腸ICAM-1蛋白及mRNA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32(9):1227-32.
9 楊美麗,吳振綱,邱建龍,等.慢性間斷缺氧對大鼠腦皮層NF-κB、ICAM-1和TNF-α表達的影響〔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2011;45(3):177-80.
10 姜玉姬,姜 華.阿托伐他汀對人臍靜脈內皮細胞LoX-1、TNF-α 及ICAM-1表達的影響〔J〕.重慶醫學,2012;41(17):1708-12.
11 張占虎,王勇軍,于 彬,等.大鼠坐骨神經缺損后損傷近端神經TN-C表達變化及功能分析〔J〕.交通醫學,2012;26(5):401-3,406.
12 張建斌,劉文超,何正瑞,等.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平滑肌超微結構研究〔J〕.解剖學雜志,2000;33(3):263-4.
13 孫 博,申愛榮.子宮內膜異位癥并不孕患者血清、腹腔液中8-iso-PGF2A、 GSH-PX的表達〔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27):3936-8.
14 蔡志平,李朝暉,朱勁松,等.實驗性大鼠蛛網膜下隙出血后腦血管痙攣神經功能評分與血漿內皮素、一氧化氮合酶水平的關系〔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0;19(5):394-6.
15 王燈亮,康德智,張元隆,等.eNOS 與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的關系〔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1;28(12):1094-7.
〔2013-12-07修回〕
(編輯 趙慧玲/曹夢園)
江西省科技廳科技支撐項目(20111BBG70022-4)
郭 華(1972-),男,主任醫師,主要從事干細胞及腦血管病的研究。
吳 雷(1980-),男,博士,主治醫師,主要從事干細胞及腦血管病的研究。
R74
A
1005-9202(2015)12-3206-04;
10.3969/j.issn.1005-9202.2015.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