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 黃 偉 黃 湛
(韶關學院醫學院附屬醫院普通外科,廣東 韶關 512026)
ABCG2表達與浸潤性乳腺癌患者術后復發轉移的關系
何建明 黃 偉1黃 湛2
(韶關學院醫學院附屬醫院普通外科,廣東 韶關 512026)
目的 探討ATP結合轉運體基因2(ABCG2)組織表達程度與浸潤性乳腺癌患者術后復發轉移的關系,并分析其與其他臨床參數的關系。方法 采用免疫組化二步法檢測187例浸潤性乳腺癌組織中ABCG2蛋白表達,分析乳腺癌中ABCG2組織表達程度與浸潤性乳腺癌患者術后復發轉移的關系,并分析其與患者年齡、月經、組織學分級、臨床分期、病灶大小、術前淋巴結轉移、ER、PR、Her-2表達程度及三陰性乳腺癌(TNBC)等的關系。結果 乳腺癌組織中ABCG2蛋白表達陽性率為58.8%(110/187),隨著分化程度的增加,ABCG2陽性率降低;術后復發轉移組患者中ABCG2陽性率為73.1%(38/52),明顯高于未復發轉移組的53.3%(72/135),TNBC組患者中ABCG2陽性率為73.7%(28/38),高于non-TNBC組的55%(82/149)(χ2=6.254,P=0.012;χ2=4.536,P=0.033);ABCG2表達程度與患者的臨床分期(TNM)、病理分級相關(χ2=5.425,P=0.020;χ2=4.077,P=0.043),但與乳腺癌患者年齡、月經狀況、病灶大小、ER、PR及Her-2表達程度等無明顯相關性(均P>0.05)。結論 浸潤性乳腺癌組織中存在ABCG2蛋白高表達,其陽性程度與患者的術后復發轉移關系密切。
浸潤性乳腺癌;ATP結合轉運體基因2;三陰性乳腺癌
乳腺癌患者通常由于對化療藥物耐藥而預后不佳〔1〕。ATP結合轉運體基因2(ABCG2)是ABC轉運蛋白家族成員之一,對保護干細胞避免細胞毒性殺傷具有重要意義〔2〕。最新研究還發現,伴ABCG2蛋白表達的患者具有特殊的臨床特點和生物學行為〔3〕,但ABCG2是否可以作為判斷乳腺癌患者術后復發轉移及預后的重要因子目前尚無統一報道。本文將進一步探討ABCG2組織表達程度與乳腺癌患者術后復發轉移的關系。
1.1 臨床資料 選取韶關學院醫學院附屬醫院普通外科、汕頭大學醫學院附屬粵北人民醫院頭頸乳腺外科2010年4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浸潤性乳腺癌患者187例,所有標本均經病理證實。腫瘤直徑1~7 cm,平均(3.87±0.67)cm,病理類型:浸潤性導管癌138例,浸潤性小葉癌31例,黏液癌9例,硬癌5例,髓樣癌4例;組織學分級:Ⅰ級40例,Ⅱ~Ⅲ級147例,TNM分期:Ⅰ期38例,Ⅱ~Ⅲ期149例;患者年齡30~80歲,平均(53.18±10.96)歲,所有患者術前均未接受新輔助放療、化療或分子靶向治療。所有病例均為女性,手術方式:單純性乳房切除術19例,改良根治術168 例。患者術后均接受輔助治療。
1.2 ABCG2免疫組化 常規切片,切片常規65℃烤片脫蠟后,再行二甲苯3次5 min脫蠟,梯度酒精水化,PBS沖洗5 min×3,微波中低火條件下行EDTA抗原修復,PBS沖洗5 min×3,滴加ABCG2兔抗人多克隆抗體,37℃孵育1 h PBS沖洗5 min×3,滴加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的廣譜二抗,37℃孵育30 min,PBS沖洗5 min×3,DAB顯色,鏡下觀察控制顯色效果,放入自來水終止顯色,蘇木素復染、中性樹膠封片。判斷標準:ABCG2陰性:腫瘤細胞質未著色或陽性細胞數<25%,陽性:腫瘤細胞質呈棕褐色且陽性細胞數>25%。
1.3 隨訪 通過臨床隨診和電話隨訪獲得隨訪資料。記錄復發轉移并隨訪至患者死亡或至隨訪截止日期。將局部復發及遠處轉移皆稱為乳腺癌復發。無病生存時間(DFS)是由確診至第一次發現(臨床或影像學證明)復發的時間。隨訪截止日期為2014年月11月。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軟件行χ2檢驗。
2.1 浸潤性乳腺癌組織中ABCG2蛋白的表達及與腫瘤復發、組織分化程度及三陰性乳腺癌(TNBC)的關系 187例浸潤性乳腺癌組織中ABCG2蛋白表達陽性率為58.8%,隨著分化程度的增加,ABCG2陽性率降低;術后復發轉移組患者中ABCG2陽性率明顯高于未復發轉移組患者53.3%;TNBC組患者中ABCG2陽性率亦高于non-TNBC組(均P<0.05),見表1,圖1。
2.2 ABCG2蛋白的表達與患者臨床病理參數的關系 ABCG2與患者的臨床分期(TNM)相關(P<0.05),與乳腺癌患者年齡、病灶大小、ER、PR及 Her-2陽性狀態等無明顯相關性(P>0.05),見表2。

A:浸潤性導管癌的形態學變化(HE,×100);B:ABCG2蛋白在乳腺癌組織中的陽性表達(IHC,×100);C:ABCG2蛋白在乳腺癌組織中的陰性表達(IHC,×100)
表1 乳腺癌組織中ABCG2蛋白表達與腫瘤復發、組織分化程度與TNBC的關系〔n(%)〕

病理參數n187ABCG2組陰性(n=77)ABCG2組陽性(n=110)χ2/P值分化程度 Ⅰ級4011(27 5)29(72 5)4 077/0 043 Ⅱ~Ⅲ級14766(44 9)81(55 1)復發 是5214(26 9)38(73 1)6 254/0 012 否13563(46 7)72(53 3)TNBC 是3810(26 3)28(73 7)4 536/0 033 否14967(45 0)82(55 0)

表2 ABCG2蛋白的表達與患者臨床病理參數的關系〔n(%)〕
ABCG2是腫瘤細胞株中分離的ABC轉運蛋白家族之一,并被認為與腫瘤耐藥有關,特別是在乳腺癌多藥耐藥中發揮重要作用〔4〕。大量基礎研究證實,轉染ABCG2基因后細胞編碼的蛋白具有促進細胞增生、修復、抗凋亡及誘導多藥耐藥的特點〔5〕,對多種化療藥物如柔紅霉素、順鉑等均耐藥。在多種腫瘤如乳腺癌、骨肉瘤、食道鱗狀細胞癌、宮頸癌、膠質瘤及肝癌等多種腫瘤細胞中均可分離出ABCG2基因陽性表達的腫瘤干細胞〔5〕。研究認為,ABCG2是參與腫瘤生長、分化和侵襲轉移等生物學行為的重要因子,大量研究證實了乳腺癌中存在ABCG2的高表達,并參與腫瘤的增殖與凋亡及多藥耐藥〔6〕。國外有學者認為,腫瘤組織中ABCG2基因的陽性率可以作為判斷腫瘤患者轉移和預后的獨立指標〔7〕。在食管癌中,有研究認為ABCG2的表達是腫瘤干細胞產生耐藥性的重要原因,并且認為組織中ABCG2高表達可以作為食管鱗狀細胞癌腫瘤耐藥和侵襲轉移的不良指標〔8,9〕,進一步基礎實驗證實,在對耐藥的鱗狀細胞癌細胞株阻斷ABC蛋白表達后,腫瘤細胞恢復了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10〕。但ABCG2蛋白的陽性表達與乳腺癌腫瘤復發、淋巴結轉移等臨床病理參數的相關性目前尚不明確。
本研究結果基本證實了ABCG2參與腫瘤的惡性進展,增強了腫瘤細胞的侵襲性。研究認為,ABCG2過表達的患者,其生物學行為具有特殊性,表現為化療效果差、患者預后不佳等〔11〕。TNBC是一種特殊類型的乳腺癌,分化低、組織學分級高,侵襲性強,惡性程度高,極易復發,總生存期短〔12,13〕,易耐藥,臨床預后差,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療方法。乳腺癌侵襲轉移是患者預后不良的重要因素,其侵襲性主要與腫瘤干細胞的耐藥性、浸潤能力等有關〔14〕。因此,通過研究ABCG2在乳腺癌發生發展中的作用,對判斷腫瘤的生物學特性和預后均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乳腺癌組織中存在ABCG2蛋白高表達,其陽性程度與患者的術后復發轉移關系密切,可作為判斷乳腺癌患者預后的重要指標。
1 Wu C,Alman BA.Side population cells in human cancers〔J〕.Cancer Lett,2008;268(1):1-9.
2 Yajima T,Ochiai H,Uchiyama T,etal.Resistance to cytotoxic chemotherapy-induced apoptosis in side population cells of human oral squanous cell carcinoma cell line Ho-1-N-1〔J〕.Int J Oncol,2009;35(2):273-80.
3 王 鵬,徐衛明,饒 競,等.磷酸腺苷結合盒轉運體成員在人腦膠質瘤中的表達及其與神經巢蛋白表達的關系〔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10;27(6):777-9.
4 奚 忠,丁忠陽,郭榆江.ABCG2在肝細胞癌組織中的表達及臨床病理意義〔J〕.肝膽胰外科雜志,2013;25(5):385-7.
5 陳 瀅,程艷香.宮頸癌組織中ABCG2和CD133的表達對預后的影響分析〔J〕.實用癌癥雜志,2014;29(6):614-6.
6 劉會玲,楊 燕.ABCG2在宮頸癌的表達及意義〔J〕.現代婦產科進展,2010;19(2):115-6.
7 Ma S.Biology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CD133(+)liver cancer stem cells〔J〕.Exp Cell Res,2013;319(2):126-32.
8 Mo W,Zhang JT.Human ABCG2:structure,function,and its role in multidrug resistance〔J〕.Biochem Mol Biol,2012;3(1):1-27.
9 劉博雅,張志培,李小飛,等.ABCG2與空泡型ATP酶在非小細胞肺癌中的表達及其相關性〔J〕.腫瘤研究與臨床,2009;21(12):806-9.
10 Hu Z,Hao X,Yan M,etal.Cancer stem/progenitor cells are highly enriched in CD133+CD44+population in hepatocellular cancinoma〔J〕.Int J Cancer,2010;126(9):2067-78.
11 儲 亮,黃 強,董 軍,等.腫瘤干細胞的耐藥性及其治療策略〔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06;25(11):868-72.
12 Dawood S,Lei X,Litton JK,etal.Impact of body mass index on survival outcome among women with early stage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J〕.Clin Breast Cancer,2012;12(5):364-72.
13 余 峰,張霄蓓,張 晟,等.三陰性乳腺癌復發特征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學雜志,2014;94(28):2180-3.
14 Tian T,Zhang Y,Wang S,etal.Sox2 enhances the tumorigenicity and chemoresistance of cancer stem-like cells derived from gastric cancer〔J〕.Biomed Res,2012;26(5):336-45.
〔2013-10-10修回〕
(編輯 李相軍)
廣東省醫學科研基金(No.A2011646)
何建明(1966-),男,副教授,主要從事外科臨床及教學研究。
R739
A
1005-9202(2015)12-3244-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5.12.025
1 汕頭大學醫學院附屬粵北人民醫院病理科
2 汕頭大學醫學院附屬粵北人民醫院頭頸乳腺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