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鵬 劉 敏 王義圍 趙 翠 李 軍 王 淼 郭立穩
(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老年病科,河北 承德 067000)
中老年住院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血糖和血脂代謝異常的現狀
王兆鵬 劉 敏1王義圍 趙 翠 李 軍 王 淼 郭立穩
(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老年病科,河北 承德 067000)
目的 了解中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糖脂代謝異常現狀,并探討不同血糖、血脂代謝水平與BPH的相關性。方法 選取≥ 50歲的BPH患者176例,所有患者均檢測空腹血糖(FPG)及血脂等指標。對于未診斷2型糖尿病(T2DM)的患者,如FPG<7.0 mmol/L均口服75 g葡萄糖粉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如FPG>7.0 mmol/L,隔日復查FPG。采用腹部超聲測量并計算前列腺體積(PV)。采用國際前列腺癥狀評分(IPSS)評估下尿路癥狀,生活質量指數評分(QOL)評估下尿路癥狀對患者生活的影響程度。依據患者血糖情況分為四組,其中正常糖耐量組(NGR)49例,空腹血糖受損(IFG)組14例,糖耐量減低(IGT)組35例,T2DM組78例;其中新發糖尿病(DM)22例,原有DM 56例。結果 ①176例BPH患者中DM患病率為44.32%,糖調節受損27.84%,累計糖代謝異常72.16%。若僅進行FPG檢測而不進行OGTT試驗,將漏診27.84%糖調節受損患者和12.50%DM患者;此外合并高脂血癥患者,NGR組有13例,IFG組3例,IGT組6例,DM組32例。②IFG組FPG顯著高于NGR組、IGT組(α′<0.008); DM組FPG顯著高于NGR組及IGT組(α′<0.008)。③NGR組TG顯著高于IGT組(P<0.05),DM組TG顯著高于IFG組、IGT組(P<0.05)。④DM組體重指數(BMI)、PV、前列腺年增長率、IPSS分值、QOL分值顯著高于NGR組(α′<0.008);DM組QOL顯著高于IFG組、IGT組(α′<0.008);IFG組、IGT組QOL高于NGR組(α′<0.008)。⑤多元線性回歸分析PV與年齡(r=0.585,P<0.05)、TG(r=4.093,P<0.05)呈正相關。結論 中老年BPH患者糖脂代謝異常率高,年齡、糖脂代謝紊亂是PV增大的危險因素,應常規進行OGTT 試驗篩查。
良性前列腺增生;糖調節受損;2型糖尿病
良性前列腺增生癥(BPH)是導致中老年男性排尿障礙最常見的一種良性疾病。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劇,我國BPH患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嚴重影響中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臨床發現中老年BPH患者常合并2型糖尿病(T2DM)、高脂血癥等內科疾病。近年研究發現,血糖代謝紊亂、血脂異常〔1〕等因素與BPH有一定相關性,但多集中在T2DM或代謝綜合征與BPH的相關性研究,而對于不同血糖代謝狀態與BPH的關系研究較少。本研究擬探討血糖、血脂代謝異常與BPH的相關性。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10月在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老年病科住院的符合BPH診斷標準的中老年患者(年齡≥ 50歲)共185例,其中9例因資料不完整而剔除,完成總人數為176例。BPH診斷依據中國《良性前列腺增生診斷與治療指南》標準〔2〕,BPH入選標準:①既往有BPH病史,近1個月未應用藥物治療者;②直腸指診未發現異常結節;③經腹前列腺超聲未提示異常回聲,超聲測量前列腺體積(PV)>20 ml。排除標準:①前列腺炎、前列腺癌、膀胱癌、尿路感染、膀胱結石、其他膀胱疾患而影響正常的排尿功能者;②急性腦血管意外、惡性疾病晚期、嚴重心臟及肝腎功能不全者;③近1個月規律地服用調脂藥者。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檢查項目 詳細詢問病史,測量身高、體重,計算體重指數(BMI),次日采用汞柱式血壓計測量患者清晨收縮壓(SBP)和舒張壓(DBP)。采用國際前列腺癥狀評分(IPSS)、生活質量指數評分(QOL)評價患者臨床癥狀及排尿癥狀對生活質量的影響程度,其中IPSS 0~7分為輕度,8~19分為中度,20~35分為重度;QOL 0分表示高興,1分表示滿意,2分表示大致滿意,3分表示還可以,4分為表示不太滿意,5分表示苦惱,6分表示很糟。統一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經腹測定前列腺最大左右徑、上下徑及前后徑,計算PV,設定PV與時間呈線性關系,40歲正常男性PV為20 ml。
1.2.2 生化指標檢查 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5 ml,應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空腹血糖(FPG)、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對于過去已確診糖尿病(DM)的患者,僅收集FPG;未診斷DM的患者,如FPG<7.0 mmoL/L均口服75 g葡萄糖粉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OGTT試驗檢測FPG和糖負荷后2 h血糖(2 h PG);如FPG>7.0 mmoL/L,隔日復查FPG。
1.2.3 分組及分組標準 正常糖耐量組(NGR,FPG<6.1 mmol/L且2 h PG<7.8 mmol/L);空腹血糖受損組(IFG,6.1 mmol/L 1.2.4 血脂異常診斷標準 根據《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07年)》血脂水平分層標準,臨床上分為高膽固醇血癥(TC≥5.18 mmol/L或LDL-C≥3.37 mmol/L)、高TG血癥(TG≥1.70 mmol/L)、混合性高脂血癥(TC≥5.18 mmol/L或LDL-C≥3.37 mmol/L,同時合并TG≥1.70 mmol/L)和低HDL-C血癥(HDL-C≤1.04 mmol/L)。 2.1 一般情況比較 入選的176例患者中,NGR組49例(27.84%),IFG組14例(7.95%),IGT組35例(19.89%),T2DM組78例(44.32%);其中新發DM 22例(12.50%),原有T2DM 56例(31.82%)。各組間年齡、SBP、DBP無統計學差異(P>0.05)。T2DM組BMI高于NGR組(α′<0.008),T2DM組BMI與IFG組、IGT組比較無差異(α′> 0.008)。IFG組FPG高于NGR組、IGT組(α′<0.008); T2DM組FPG高于NGR組及IGT組(α′<0.008)。見表1。 表1 各組一般資料比較〔M(Q)〕 與NGR組比較:1)α′<0.008;與IGT組比較:2)α′<0.008 2.2 各組患者前列腺指標比較 T2DM組PV、前列腺年增長率、IPSS分值、QOL分值均高于NGR組(α′<0.008);T2DM組QOL分值高于IFG組、IGT組(α′<0.008);IFG組、IGT組QOL分值高于NGR組(α′<0.008)。見表2。 表2 各組患者前列腺指標比較〔M(Q)〕 與NGR組比較:1)α′<0.008;與T2DM組比較:2)α′<0.008 2.3 各組血脂水平比較 176例患者中,NGR組有13例高脂血癥(高膽固醇血癥5例,高TG血癥8例,混合性高脂血癥1例);IFG組高脂血癥3例(高膽固醇血癥1例,高TG血癥2例,混合性高脂血癥1例);IGT組高脂血癥6例(高膽固醇血癥2例,高TG血癥4例,混合性高脂血癥1例);DM組高脂血癥32例(高膽固醇血癥11例,高TG血癥21例,混合性高脂血癥3例)。各組間TC、LDL-C、HDL-C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NGR組TG高于IGT組(P<0.05),T2DM組TG高于IFG組、IGT組(P<0.05)。見表3。 表3 各組患者血脂水平比較 與NGR組比較:1)P<0.05;與T2DM組比較:2)P<0.05 2.4 PV與各臨床指標的回歸分析 所有患者以PV為因變量,以BMI、年齡、FPG、TG、TC、LDL-C、HDL-C、SBP、DBP為自變量,應用逐步回歸法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只有年齡(X2)、TG(X4)引入回歸方程,相應回歸系數見表4,回歸方程為Y=-11.245+0.585X2+4.093X4。由回歸方程可見,PV與年齡(r=0.585,P<0.05)、TG(r=4.093,P<0.05)呈正相關。 表4 PV與臨床各指標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 BPH是中老年男性的常見疾病之一,其主要表現為下尿路梗阻、漸進性排尿困難等癥狀,梗阻嚴重者可影響腎臟功能,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甚至危及患者生命。BPH的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有研究表明BPH通常發生在40歲以后,到60歲時其發病率大于50%,80歲時高達83%〔2〕。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BHP將會給社會帶來嚴重的疾病負擔,目前BHP已成為我國老年醫學的重要研究課題。 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我國T2DM發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趨勢,國內大規模的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我國成人T2DM發病率從2007年的9.7%〔3〕,增加至2010年的11.6%(其中男性為12.1%)〔4〕;而處于糖尿病前期的空腹血糖受損和或糖耐量減低發病人數更多,2010年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達50.1%,其中男性更高達52.1%〔4〕。 由于中老年人為T2DM的高發人群,所以對于中老年男性患者糖代謝異常發病率可能更高。臨床工作中常發現中老年BPH患者常合并有T2DM、代謝綜合征等內科疾病。本研究顯示中老年BPH住院患者糖尿病患病率為44.32%,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為27.84%,糖代謝異常總患病率為72.16%;此外NGR組有13例高脂血癥;糖尿病前期高脂血癥9例;DM組高脂血癥32例;提示中老年BPH患者存在嚴重的糖脂代謝紊亂。 近年來國內外研究認為T2DM、血脂異常、高血壓等與BPH的發生及進展有關,高空腹血糖〔1,5,6〕、肥胖〔1〕、高胰島素血癥〔1,5〕等是BPH獨立的危險因素。高胰島素血癥往往伴隨胰島素抵抗,高胰島素血癥可能通過激活胰島素樣生長因子軸而促進前列腺組織增生。糖調節受損(IFG或/和IGT)是正常血糖和DM的中間代謝狀態,是否糖調節受損階段已促進BPH的進展,國內外少有報道,且結論不一致。Won Tae Kim等〔6〕對睪酮水平正常的糖尿病前期的BPH患者研究發現,前列腺體積與年齡、PSA、空腹血糖水平呈正相關,經多因素相關分析提示空腹血糖水平增高是BPH獨立的危險因素。而Nandeesha等〔7〕研究認為高胰島素血癥與胰島素抵抗是BPH發生發展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結果顯示,IGF組及糖尿病組FPG顯著高于NGR組;DM組TG顯著高于IFG組、IGT組;從正常血糖組至糖調節受損組、DM組,BPH患者PV、前列腺年增長率、IPSS呈逐漸增高趨勢,DM組PV、前列腺年增長率、IPSS、QOL均顯著高于NGR組; DM組QOL高于IFG組、IGT組;IFG組、IGT組QOL高于NGR組;經過多因素回歸分析發現PV與年齡、TG呈正相關;此外DM組BMI顯著高于NGR組,本研究未發現PV與BMI有相關性。患者年齡、PV、血清前列腺特異抗原、IPSS評分等因素是目前公認評價BPH臨床進展的高危因素指標〔2〕,本研究結果亦證實年齡是PV增大的危險因素,此外糖脂代謝紊亂與BPH常同時存在,隨著 BPH患者從血糖代謝正常逐漸進展為IFG/IGT甚至糖尿病過程中,評價BPH進展的指標逐漸增高,提示糖脂代謝紊亂是PV增大的危險因素。由于本研究未行血漿胰島素檢測,故尚不清楚PV與高胰島素血癥的相關性,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由于本研究對于FPG小于7.0 mmol/L的BPH患者進行OGTT試驗,發現如只進行FPG檢測,將漏診49例(27.84 %)糖調節受損患者和22例(12.50 %)糖尿病患者;提示如果臨床上只進行FPG檢測,將會造成大多數的糖代謝異常患者被漏診。故建議對于中老年BPH患者應常規行OGTT試驗,及早發現血糖代謝紊亂,及時干預。同時對于BPH患者治療,在常規應用非那雄胺、特拉唑嗪等藥物治療基礎上,改善生活方式,積極控制血糖、血脂代謝紊亂,可能達到事半功倍效果,節省醫療資源,改善和提高中老年男性的生活質量。 1 周 毅,周蘇斌,王 偉,等.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癥并代謝綜合征的臨床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22):4895-8. 2 那彥群,葉章群,孫穎浩,等.(2014版)中國泌尿外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45-66. 3 Yang W,Lu J,Weng J,etal.China National Diabetes and Metabolic Disorders Study Group.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Engl J Med,2010;362(12):1090-101. 4 Xu Y,Wang L,He J,etal.2010 China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Surveillance Group. Prevalence and control of diabetes in Chinese adults〔J〕. JAMA,2013;310(9):948-59. 5 孟憲琴,劉 偉,屈曉冰,等. 糖尿病與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10C):3547-50. 6 Won Tae Kim,Seok Joong Yun,Young Deuk Choi,etal.Prostate size correlates with fasting blood glucose in non-diabetic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patients with normal testosterone levels〔J〕.J Korean Med Sci,2011;26(9):1214-8. 7 Nandeesha H,Koner BC,Dorairajan LN,etal.Hyperinsulinemia and dyslipidemia in non-diabetic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J〕. Clin Chim Acta,2006;370(1-2):89-93. 〔2013-12-09修回〕 (編輯 趙慧玲/曹夢園) 河北省醫學科學研究重點課題計劃(ZL20140234) 劉 敏(1980-),女,主治醫師,碩士,主要從事臨床檢驗醫學研究。 王兆鵬(1981-),男,主治醫師,碩士,主要從事老年內科疾病診治研究。 R587 A 1005-9202(2015)12-3307-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5.12.055 1 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檢驗科
2 結 果




3 討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