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愛松 李愛紅 陳 鑫 朱振杰 孫 麗
(南通大學附屬醫院,江蘇 南通 226001)
“豐隆、足三里”埋線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脂代謝及同型半胱氨酸的影響
郭愛松 李愛紅 陳 鑫 朱振杰 孫 麗
(南通大學附屬醫院,江蘇 南通 226001)
目的 觀察 “豐隆、足三里” 穴位埋線對急性腦梗死(ACI)患者脂代謝、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響,探討其在ACI康復及二級預防中的作用。方法 120例ACI患者隨機分為電針組(n=61),埋線組(n=59例),兩組均接受神經內科常規治療及早期康復訓練。電針組加用 “豐隆、足三里” 電針治療,電針每日1次,每周5次,共治療20次。埋線組加用“豐隆、足三里”埋線治療,埋線每10 d治療1次,共治療3次。檢測治療前后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及HCY水平,并應用美國國立衛生院神經功能缺損評估量表(NHISS)評估治療前后患者神經功能變化。結果 治療30 d后,兩組TC、TG、LDL-C、HCY水平以及NHISS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而HDL-C水平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P< 0.05),治療后兩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 0.05)。結論 “豐隆、足三里”穴位埋線能夠更好地調節血脂代謝、降低HCY水平,利于ACI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減小復發風險。
急性腦梗死;電針;穴位埋線;血脂;同型半胱氨酸
急性腦梗死(ACI)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的特點。研究發現血脂異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hHCY)是導致腦梗死發生、復發的重要因素,早期糾正脂代謝異常及hHCY對防治腦梗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3〕。本文觀察“豐隆、足三里”埋線對ACI患者血脂代謝及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120例ACI患者為我院2011年7月至2012年10月神經內科及康復醫學科住院患者,所有患者診斷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腦梗死診斷標準,并經CT或磁共振成像(MRI)檢查證實。用抽簽隨機法分為電針組(n=59)和埋線組(n= 61)。電針組59例,男33例,女26例;年齡50~75〔平均(59.54±5.94)〕歲;發病時間1~7〔平均(3.54±1.85)〕d。埋線組 61例中,男38例,女23 例;年齡50~75〔平均(61.00 ±6.40)〕歲;發病時間1~7〔平均(4.22±1.57)〕d。兩組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納入標準 ①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腦梗死診斷標準,并經CT或MRI檢查證實;②首次發病,發病時間<7 d;③血脂代謝紊亂者: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增高,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降低;④患者年齡50~75歲;⑤意識清楚,生命體征穩定,無嚴重并發癥。
1.3 排除標準 ①出血性腦梗死及接受支架植入治療患者;②活動性肝腎疾病、嚴重心肺功能不全及惡性腫瘤患者;③甲狀腺功能減退及腎上腺功能不足的患者;④由藥物引起的高脂血癥及近2 w曾采用其他降脂措施的患者;⑤既往癡呆或其他精神病不能配合治療的患者。所有患者和家屬自愿參加實驗,并書面簽訂知情同意書,實驗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布的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的相關規定。
1.4 治療方法 兩組均接受神經內科常規治療及康復訓練。神經內科常規治療包括對抗血小板凝聚、腦保護、降纖、控制血壓血糖血脂,并發癥治療及飲食營養指導等。調脂均選用阿托伐他汀鈣片(輝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用法:20 mg,qd??祻陀柧氈饕w位及肢體的擺放、患肢被動活動、物理因子治療及綜合運用神經肌肉促進技術等。
1.4.1 電針組 電針組用電針治療。選穴:豐隆(ST40)、足三里(ST36),取雙側穴位。針法:用無菌一次性使用0.25 mm×40 mm規格毫針針刺,用聚維酮碘溶液消毒穴區皮膚,針刺得氣后,接G6805電針儀、疏密波,以患者耐受為度,留針30 min。每天治療1次,每周5次,連續治療20次。
1.4.2 埋線組 埋線組應用穴位埋線治療。選穴同電針組。埋線方法:將2/0號醫用羊腸線剪成2 cm長線段,先置于75%乙醇中浸泡30 min,然后置于0.9%滅菌生理鹽水中備用。選定并標記穴位后,用聚維酮碘溶液消毒局部皮膚,把羊腸線放入一次性埋線針內(埋線針由江蘇華宏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提供),右手持埋線針,左手固定穴位,將針快速刺入皮下,然后向下慢慢進針,深度基本同針刺深度,得氣后,邊推針芯,邊退針管,將羊腸線植入穴位內,出針后立即用干棉棒壓迫針孔片刻,并敷醫用膠貼,固定1 d。每10天埋線1次,共埋線3次。2組均于治療30 d后評價療效。
1.5 觀察指標及方法
1.5.1 神經功能缺損量表評分 用美國國立衛生院神經功能缺損評估量表(NHISS)評定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量表內容共有11項評估項目,包括15個向度,分別為意識程度、回答問題的能力、遵從指令的能力、眼球運動、視野、面部肌力、上肢運動功能、下肢運動功能、肢體協調、感覺功能、語言、構音、感覺忽視。各個向度計分以3~5個等級,評分范圍為0~42分,分數越高表示神經受損越嚴重。治療前及治療30 d后各評估1次,評估者不參加治療,為單盲法評估。
1.5.2 血脂分析及HCY檢測 于治療前及治療30 d后,取當日清晨空腹靜脈血6 ml,用西門子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采用終點法檢測血清TC參考值:3.1~5.7 mmol/L;TG參考值:0.4~1.7 mmol/L;HDL-C參考值:0.8~1.95 mmol/L;LDL-C參考值:1.6~4.1 mmol/L;熒光定量法檢測 HCY參考值: 5.0~15.0 μmol/L。
1.6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1.0軟件進行t檢驗。
2.1 兩組神經功能改善比較 治療30 d后,兩組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5);且埋線組優于電針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s,分)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電針組治療后比較:2)P<0.05,下表同
2.2 兩組血脂水平比較 治療30 d后,兩組TC、TG、HDL-C、LDL-C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5),且埋線組優于電針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脂水平比較
2.3 兩組血清HCY水平比較 治療30 d后,兩組HCY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P<0.05),且埋線組優于電針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清HCY水平比較
2.4 不良反應觀察 埋線組在治療過程中,無明顯與埋線相關的不適主訴,無埋線不良反應發生。
腦卒中二級預防是針對發生過一次或多次腦卒中的患者,尋找腦卒中事件發生的原因,糾正所有可干預的危險因素,達到降低腦卒中復發危險性的目的??筛深A的危險因素包括吸煙、酗酒、肥胖、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等。腦梗死是一種常見的腦卒中疾病,約占80%,其主要病因為高脂血癥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血脂代謝異常在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脂質在血管壁沉積,形成腦動脈粥樣硬化,是發生腦梗死的病理基礎,血脂中TC、LDL-C水平增高與腦梗死發病呈正相關,HDL-C與腦梗死發病呈負相關。LDL-C 主要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可以使小動脈內膜與中膜厚度增加,血管內膜功能發生改變,HDL-C 主要起保護作用,它可以把外周組織中的膽固醇運輸到肝臟進行代謝,從而使血漿及血管壁中 TC 降低,改善血管內膜的功能狀態,使動脈硬化程度減輕,被認為是抗動脈粥樣硬化因子。降低血液中的TG、TC及LDL-C含量,可防止和改善動脈粥樣硬化,對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很有益處〔4〕。
hHCY是一種含硫的非必需氨基酸,人體從食物攝取的蛋氨酸在體內脫甲基生成HCY是其主要來源,hHCY是指血漿或血清中游離及與蛋白結合的同型半胱氨酸和混合性二硫化物含量增高。hHCY導致脂質代謝紊亂,增加血管壁斑塊形成,內皮細胞凋亡,血小板聚集,增加動脈硬化和形成血栓的發生率,相應增加腦梗死風險〔5,6〕。研究認為HCY是腦梗死發病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又是腦梗死復發的危險因素,危險度隨 HCY濃度的升高而增加,若血漿 HCY增加5 μmol/L,將會使腦卒中的危險性增加 1.65 倍,若在原水平降低3 μmol/L,將會使腦卒中的危險性降低 24%,臨床可將HCY水平作為高危人群的篩選、腦梗死患者治療、病情監測、判斷預后的重要指標,降低 hHCY 對于缺血性腦血管病具有重要的預防和治療意義〔7~9〕。
中醫認為高脂血癥屬“痰濁”“瘀血”范疇,其形成的外因是嗜食肥甘、膏粱厚味,內因是脾腎運化輸布失調,肝膽疏泄調暢失司。因痰致瘀,或因瘀成痰,痰瘀互結,沉積脈道是本病演變為動脈粥樣硬化及各種心腦血管疾病的必然轉歸,其發病的根本在于脾“運”和“化”的功能不足。豐隆穴為足陽明胃經絡穴,為祛痰要穴,功能化痰降濁、運脾通腑,可宣通脾胃二經之氣機,有較強的和胃健脾之功,脾胃運行正常則痰無所生。足三里為胃經下合穴,主治胃腑病癥。因此,豐隆、足三里二穴配伍祛痰化濁,健脾化濕、通經活絡、調和氣血,是針灸臨床處方中用以祛痰消瘀的首選穴位及主要配穴。傳統穴位的刺激方法主要利用反復多次的針刺方式刺激經穴取得治療效果,療效持續時間短、患者的依從性不好,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針刺療效。
穴位埋線療法利用其特殊的針具與所埋之羊腸線,產生了較一般針刺方法更為強烈的針刺效應,有“制其神,令其易行”和“通其經脈,調其氣血”的作用。現代醫學認為羊腸線作為一種異體蛋白埋入機體后,逐漸被機體軟化吸收,有組織療法的作用,能調節機體內環境的相對平衡。腦梗死患者的治療中,康復運動對穴位及線體的擠壓刺激,如針刺行針,持續不斷的穴位刺激效應可通過上述穴位向大腦傳遞一種復雜持久而柔和的非特異性刺激沖動,一部分經傳入神經到相應節段的脊髓后角后再內傳臟腑,起調節作用,另一部分經脊髓后角上傳大腦皮層反饋促通信息,加強中樞神經的雙向調控作用,實現中樞功能的重新整合,從而改善機體運動功能,促進機體康復〔10〕。
總之,穴位埋線采用穴位線體植入的方式,借助埋入線體對穴位持續刺激作用替代傳統針刺治療,這不僅是傳統針具的革新,同時也是治療模式的重大改進。埋線療法使針刺治療從短效反復治療模式發展到了長效治療模式〔11,12〕。本研究結果表明豐隆、足三里穴位埋線能夠更好調節血脂水平及降低HCY,利于ACI患者神經功能恢復及預防復發。
1 顧曉蘇,沈麗華,周 永.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斑塊與血脂、炎性標志物、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關系〔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24):4773-5.
2 朱芳梅.高血漿同型半胱氨酸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預后的影響〔J〕.卒中與神經疾病,2010;17(6):367-8.
3 張利貞,周俊山.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與腦梗死復發的關系〔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2;25(2):135-7.
4 張映琦,周華東,高長越.腦梗死患者血脂水平檢測及臨床意義〔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4;24(3):259-60.
5 談曉牧,劉建國,耿曉坤,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再發及死亡預后影響的隨訪研究〔J〕.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2009;16(5):325-8.
6 黃中杰.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濃度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12):18-20.
7 李亞娟,任向陽,馬聰敏.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關系〔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21):4114-5.
8 常永紅,高 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與急性腦梗死近期預后的關系〔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0(7):886-7.
9 鄔志堅,江惠玲,凌孟暉,等.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進展性腦卒中的相關性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2;9(21):37-8.
10 張 捷,高 山,許 靜.穴位埋線療法對中風偏癱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5;12(10):67.
11 孫文善.微創埋線:技術現狀與發展趨勢〔J〕.中醫外治雜志,2008;17(2):3-5.
12 任曉艷.穴位埋線的源流及其機理探討〔J〕.中國醫藥學報,2004;19(12):757-9.
〔2013-11-17修回〕
(編輯 趙慧玲/曹夢園)
李愛紅(1970-),女,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腦血管防治研究。
郭愛松(1971-),男,副主任醫師,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神經系統疾病康復研究。
R743
A
1005-9202(2015)12-3310-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5.1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