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蓉 龍 旖 任立平 肖會榮 冷麗娟 李 銳
(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腫瘤醫院腹部腫瘤科,貴州 遵義 563003)
腫瘤患者尿路感染大腸埃希菌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
張 蓉 龍 旖 任立平 肖會榮 冷麗娟 李 銳
(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腫瘤醫院腹部腫瘤科,貴州 遵義 563003)
目的 探討腫瘤患者尿路感染大腸埃希菌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藥性分析。方法 回顧性分析425例腫瘤患者送檢標本分離到313株大腸埃希菌的相關資料。結果 425例腫瘤患者培養出細菌樣本425例,其中313株(73.65%)為大腸埃希菌,其主要來源于尿道感染的前5位腫瘤疾病,即宮頸癌、直腸癌、肺癌、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313例大腸埃希菌株中,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s)菌株160株(51.11%),大腸埃希菌對亞胺培南、美羅培南、環丙沙星耐藥性最低,其次為他唑巴坦;對阿莫西林耐藥性最高,其次為哌拉西林和替卡西林。結論 腫瘤患者尿路感染大腸埃希菌病原菌分布廣泛,對多數抗菌藥物具有一定耐藥性,但對亞胺培南、美羅培南與他唑巴坦耐藥性較低,臨床應注意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
腫瘤;尿路感染;大腸埃希菌;耐藥性
尿路感染中,革蘭陰性桿菌感染是最主要的感染類型〔1〕。目前,在臨床上抗生素使用極為廣泛,引起尿路感染的病原菌不斷變化,耐藥情況也日益嚴重〔2〕。大腸埃希菌是人體腸道的正常菌群之一,當機體抵抗力下降,微生態環境變遷或細菌寄生部位發生改變時,可導致感染〔3〕。本文旨在探討對腫瘤患者受到尿路感染的大腸埃希菌分布狀況及細菌耐藥性,使患者在受到感染的早期可采取及時有效抗菌治療措施,等待報告細菌藥敏結果后還能針對性地選擇抗菌藥物〔4〕。
1.1 菌株來源 選擇本院2006年3月至2012年10月425例腫瘤患者尿路感染尿培養的313株大腸埃希菌,標本來源于313例患者,其中男134例,女179例,年齡20~75歲,平均(48.2±3.4)歲,并將同期同一患者重檢者中段尿菌落總數超過105CFUml排除。
1.2 方法 細菌鑒定及藥敏試驗大腸埃希菌分離培養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進行。細菌鑒定與藥敏試驗采用Microscan WalkAway-40全自動細菌鑒定/藥敏分析儀,按說明書操作。測定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S)利用CLSI推薦驗證測驗方法,采用頭孢噻肟、頭孢噻肟/克拉維酸或是頭孢他啶、頭孢他啶/克拉維酸,細菌藥敏實驗采用紙片法,采用上述藥物種類的任何一組均可以作為實驗藥物,判斷ESBLs菌株的標準在于加克拉維酸與不加克拉維酸后抑菌圈直經5 mm。
2.1 菌落培養結果 425例腫瘤患者培養出細菌樣本425例,其中313株(73.65%)為大腸埃希菌。對不同年齡層感染菌株狀況進行對比,60~75歲年齡段感染構成比最高54.95%(172株),而<34歲及35~59歲感染構成比分別為15.02%(47株)和30.03%(94株)。
2.2 菌株分布 313株大腸埃希菌主要來源于尿道感染的前5位腫瘤疾病,宮頸癌(29.71%,93株)、直腸癌(13.10%,41株)、肺癌(10.22%,32株)、子宮內膜癌(6.71%,21株)和卵巢癌(6.39%,20株);另外膀胱癌(5.43%)17株,前列腺癌(4.79%)15株,乳腺癌(4.15%)13株,肝癌13株(4.15%),胃癌(3.83%)12株,結腸癌(3.51%)11株,腦瘤(3.19%)10株,膽囊癌(2.56%)8株,其他(2.24%)7株,合計(100%)313株。
2.3 耐藥率情況對比 所有菌株分為兩類:ESBLs菌株160株(51.11%)與不ESBLs菌株153株(48.89%),并對各類抗菌藥物進行藥敏實驗發現,大腸埃希菌對亞胺培南、美羅培南、環丙沙星耐藥性最低,其次為他唑巴坦;對阿莫西林耐藥性最高,其次為哌拉西林和替卡西林,見表1。

表1 耐藥性分析〔n,n(%)〕
尿路感染是泌尿道大量微生物繁殖引起的炎性疾病,其典型的臨床表現為發熱、尿頻、尿急、尿痛、排尿困難等膀胱刺激征和恥骨上壓痛等,嚴重者可發生菌血癥和急、慢性腎功能不全等〔5〕。尿路感染的病原菌以大腸埃希菌最為多見。大腸埃希菌屬腸道中存在的正常菌群,能夠切實保證腸道內菌落生態平衡,一般情況下不會出現大腸埃希菌感染。但當腫瘤患者機體內癌細胞出現浸潤,或是在進行手術,體內有出血灶,或是術后接受放化療,術后體內置放導尿管等,導致破壞患者腸道內黏膜屏障,降低免疫系統抵抗力,使得患者腸道內正常菌群轉移,在腸道周圍器官或組織內繁殖,導致出現感染狀況〔6〕。本研究中宮頸癌、直腸癌、肺癌、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是出現大腸埃希菌感染比例較高的前5位腫瘤,原因有以下幾種: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直腸癌、宮頸癌等腫瘤均存在嚴重尿路感染,其原因可能是與其腫瘤解剖位置與尿路較為接近,就近感染,此外由于本地區肺癌發病率較高,患者基數大,且多數患者呈晚期化特點,因此肺癌患者出現尿路感染比例相對較高。
本次研究中,腫瘤患者尿路感染中段尿標本進行檢測,大腸埃希菌ESBLs菌株陽性率普遍較高,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腫瘤患者在手術前后需要進行放化療,且多數患者經過多期治療,住院時間長,住院周期長,在院內感染率將顯著增加,在質粒介導下,ESBLs采用接合、轉化和轉導等方式,使得細菌內部耐藥基因擴散,從而進一步造成患者受到嚴重院內感染,且病菌耐藥性強,治療更為復雜。為預防尿路感染,醫師應囑患者每日進行會陰部清洗1~2次,保證飲水正常,隔離ESBLs菌感染患者,此外,一旦患者出現尿路感染,應盡快取尿標本檢測,以便能盡早確定菌株類型,早日進行治療〔7〕。勤洗手,用藥定量按時,不能停藥,出現感染應立即治療。本研究還提示臨床應注意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亞胺培南、美羅培南與他唑巴坦可用于腫瘤患者尿路感染早期經驗用藥。
1 文 蘭,謝小平,蔣 艷,等.老年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監測〔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3;13(23):4561-4.
2 陳 棟,劉智勇,陳 亮,等.2011年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20):4658-60.
3 楊 青,陳 曉,孔海深,等.Mohnarin 2010年度報告:尿標本細菌耐藥監測〔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3):476-80.
4 亢瑞娜,劉曉霞,李君蕊.尿路感染大腸埃希菌耐藥性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21):5650-1.
5 孫 揚.油田醫院尿路感染大腸埃希氏菌的耐藥性調查〔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5):1019-20.
6 袁華國,廖晚珍,彭衛華,等.臨床分離大腸埃希菌藥敏及結果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4):463-5.
7 韋柳華,蔣利君,張文英.424株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與耐藥性分析〔J〕.抗感染藥學,2010;7(3):207-8.
〔2014-09-17修回〕
(編輯 李相軍/滕欣航)
張 蓉(1964-),女,主管護師,主要從事腫瘤患者尿路感染大腸埃希菌的護理干預方面的研究。
R73
A
1005-9202(2015)12-3329-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5.12.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