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蓉 楊 青 楊映霞
(定西市人民醫院超聲科,甘肅 定西 743000)
宮頸癌的多普勒超聲學特征及與病灶內微血管密度的相關性
楊 蓉 楊 青 楊映霞
(定西市人民醫院超聲科,甘肅 定西 743000)
目的 探究宮頸癌患者的多普勒超聲學特征及其與病灶內微血管密度(MVD)的相關性。方法 以2012年6至2014年6該院收治的113例宮頸癌患者,觀察不同分期頸癌多普勒超聲學的特征,并分析其與MVD的相關性。結果 Ⅰ期病變患者宮頸形態正常或輕度增厚,內部回聲稍增高,多普勒顯示點狀血流信號;Ⅱ期患者宮頸不均勻增厚,體積增大,內部回聲不均勻,多普勒顯示出現條狀、點狀或網狀血流信號。Ⅲ期患者出現宮頸外浸潤,多普勒技術顯示豐富的血流;不同組織類型間血管阻力指數(RI)值和MVD值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淋巴轉移組患者的RI值明顯低于無淋巴轉移組患者,MVD值顯著高于無淋巴轉移組患者(P<0.05);不同病理分期患者間RI值和MVD值間存在差異,兩兩比較顯示,僅Ⅲ期患者RI值均低于Ⅰ期和Ⅱ期患者,MVD值均高于Ⅰ期和Ⅱ期患者(P<0.05),其他組間無差異(P>0.05);宮頸癌患者RI值與MVD值存在負相關(r=-0.521,P=0.013)。結論 超聲造影能夠清晰顯示出宮頸癌的特點,可用于宮頸癌的診斷、監測及評價,宮頸癌患者RI值與MVD值存在負相關關系。
宮頸癌;超聲;微血管
宮頸癌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患者機體內基因和分子水平等因素相關,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臨床上主要依靠患者宮頸病理學檢查結合臨床癥狀對其進行診斷,患者典型的臨床特征為接觸性陰道流血。惡性腫瘤的生成和生長依賴于新生血管的形成,因此可以通過患者微血管密度(MVD)反映患者腫瘤組織病變程度,此外,多普勒技術還可以觀察患者血流特征。本研究擬分析患者多普勒超聲學特征并其與病灶內MVD的相關性。
1.1 一般資料 我院于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診治的113例宮頸癌患者,年齡30~65歲,平均(46.21±8.12)歲。其中Ⅰ期患者有32例,Ⅱ期57例,Ⅲ24例。納入標準:①患者經病理學檢查及宮腔鏡確診為宮頸癌;②年齡30~65歲,臨床資料完整;③符合醫學倫理學要求;④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具有宮頸癌手術或腔放射治療史;②先天性畸形者;③患有血液系統疾病、肝臟疾病、腎臟功能不全者;④不能配合研究的患者;⑤不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被排除。
1.2 研究方法
1.2.1 多普勒超聲檢查 應用PHILIPS-IU22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采用經腹部及經陰道超聲檢查,探頭為C5-2和C9-5ec,頻率2.5~5.0 MHz和5.0~9.0 MHz。首先患者取仰臥位,行經腹部超聲檢查,觀察患者子宮、卵巢、雙側輸卵管、隱窩及腹盆腔間隙是否存在病變,并對可疑病變進行重點分析。然后患者取截石位,行經陰道超聲檢查,觀察其宮頸病變的部位、形態、數量及回聲特征,同時采用多普勒技術測量病變出血管內阻力指數(RI)。
1.2.2 腫瘤內MVD測定 首先排除邊緣反應及區腫瘤出血區,采用免疫組化SP法制(取具有代表性的病變組織切片試劑盒由福州邁新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于低倍鏡(×40)下選擇血管熱點區,即每例切片中3個血管密度最高區域,再于高倍鏡(×400)下測定每個區域的MVD,計數時應避免較大血管,每個標本取5個視野計數,取其平均數為該腫瘤的MVD值。
1.3 觀察指標 采用國際婦產科協會(FIGO)2009年制定的宮頸癌臨床分期標準對所有患者進行分期,分析不同分期宮頸癌患者多普勒超聲學特征,并分析宮頸癌多普勒特征與病灶內MVD的相關性。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t檢驗或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法;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
2.1 宮頸癌超聲檢查聲像圖特征 超聲檢查顯示,Ⅰ期患者病變主要表現為宮頸形態正常或輕度增厚,內部回聲稍微增高,多普勒顯示出現點狀血流信號;Ⅱ期患者超聲檢查顯示,宮頸出現不均勻增厚,體積明顯增大,內部回聲不均勻,多普勒顯示出現條狀、點狀或網狀血流信號。Ⅲ期患者病變較Ⅱ期患者更為明顯,其表現為除宮頸不均勻增厚、體積增大、內部回聲不均勻,多普勒顯示出現條狀、點狀或網狀血流信號外,進一步出現宮頸外浸潤,多普勒技術顯示出現豐富的血流。
2.2 患者組織類型、淋巴結轉移、病理分期及不同組間RI值和MVD值比較 按照患者的組織類型對113例患者進行分類,鱗癌有92例,腺癌有21例,兩組患者多普勒超聲檢查比較顯示,RI值和MVD值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按照患者是否出現淋巴轉移將患者分為轉移組29例,無轉移組84例,兩組間多普勒超聲檢查顯示,存在淋巴轉移組患者的RI值明顯低于無淋巴轉移組患者,MVD值顯著高于無淋巴轉移組患者(P<0.05);按照宮頸癌患者病理分期比較顯示,三期患者RI值和MVD值間均存在差異,兩兩比較顯示,僅Ⅲ期患者RI值低于Ⅰ期和Ⅱ期患者,MVD值均高于Ⅰ期和Ⅱ期患者(P<0.05),其他組間無差異(P>0.05),見表1。

表1 宮頸癌患者組織類型、淋巴結轉移、病理分期及不同組間RI值和MVD值比較
與無淋巴轉移組比較:1)P<0.05;與病理分期Ⅲ期比較:2)P<0.05
2.3 患者RI與MVD的相關性分析 對患者RI值和MVD值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顯示,宮頸癌患者RI值與MVD值負相關(r=-0.521,P=0.013)。
隨著醫學水平的發展以及現代醫療器材的應用,對腫瘤單純的形態學定位已經不能滿足對腫瘤診斷和治療的需求。大量研究顯示,惡性腫瘤的生成和生長依賴于新生血管的形成,因此,新生血管是惡性腫瘤的重要標志之一〔1〕,通過患者MVD可以反映患者病變腫瘤組織,進一步了解惡性腫瘤的生物學行為,為判斷患者預后及指導抗血管生成治療均有重要意義〔2〕。目前臨床活體組織檢查技術主要有增強CT、核磁共振和超聲造影等技術,特別在對腫瘤血管活性檢查上,可以明顯地顯示病變組織與正常組織間的差異,為臨床的診斷和治療提供可靠的影像學理論依據。
目前,超聲造影技術是在婦產科疾病診療中應用最為廣泛、最成熟的影像學檢查方法,不僅具有無創、操作方便、廉價、可重復性強的優點,而且可以準確顯示子宮及其附件的形態,提高對患者病變組織新生血管檢查的敏感性,對宮頸癌的診斷、治療及預后均有重要的作用〔3〕。本研究超聲檢查顯示,不同分期的宮頸癌表現出不同的影像特點,對宮頸癌的診治有重要作用。
腫瘤主要依靠腫瘤血管生成進行生長和侵襲轉移,惡性腫瘤增殖速度與其內腫瘤血管的增殖密切相關。腫瘤生長包括無血管緩慢生長階段和有血管快速增殖階段,血管生成為腫瘤提供營養物質促使其快速的生長和侵襲轉移〔4〕。但腫瘤的形成后并不立刻表現為不可控性生長,當沒有血管生成,瘤細胞處于休眠狀態或未向基底膜浸潤,營養主要依靠簡單擴散作用實現,原發腫瘤的生長不會超過1~2 mm。一旦新生血管生成,腫瘤細胞獲得了充足營養物質,就會表現為不可控性生長。腫瘤血管的特點表現為血管彈性差,平滑肌薄弱,且存在廣泛的小靜脈及小動脈間的短路血管。腫瘤組織內在多普勒超聲圖像上,常存在不同形式的豐富的血流信號。由于腫瘤血管特殊的結構及血流特征,其內部血流多呈現高流速低阻力的狀態,本研究與上面所述一致〔5〕。MVD是一種可以反映腫瘤組織內血管分布,評價組織血管生成能力的指標,具有較高的敏感性。既往多項研究顯示,MVD值和RI值呈現密切的關系,本研究與以往研究一致〔6〕,同樣說明通過多普勒技術分析RI值同樣可以反映患者病變組織內血管密度的特征。此外,本研究說明隨著病變程度加重,病變組織內血管密度也不斷增加,與相關研究一致〔7〕。
綜上所述,超聲造影能夠清晰顯示出宮頸癌新生血管的生成,可以用于腫瘤生物學行為評價,對腫瘤患者的診斷、監測及評價均發揮重要作用。
1 Nakamura K,Joja I,Nagasaka T,etal.Maximum standardized lymph node uptake value could be an important predictor of recurrence and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cancer〔J〕.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2014;173(1):77-82.
2 牛亞玲,趙春剛.經陰道彩色多普勒檢查病灶內微血管情況與早期宮頸癌預后的關系分析〔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4;24(8):1350-3.
3 Kamrava M.Potential role of ultrasound imaging in interstitial image based cervical cancer brachytherapy〔J〕.J Contemp Brachytherapy,2014;6(2):223-30.
4 Zaridah S.A review of cervical cancer research in malaysia〔J〕.Med J Malaysia,2014;69(1):33-41.
5 余秀華,錢 斌,施 紅,等.超聲造影增強顯像對子宮頸癌血管生成的初步研究〔J〕.功能與分子醫學影像學,2014;3(1):19-22.
6 Biedka M,Makarewicz R,Marszalek A,etal.Labeling of microvessel density,lymphatic vessel density and potential role of proangiogenic and lymphangiogenic factors as a predictive/prognostic factors after radi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cervical cancer〔J〕.Eur J Gynaecol Oncol,2012;33(4):399-405.
7 Liu Y,Ye Z,Sun H,etal.Grading of uterine cervical cancer by using the ADC difference value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microvascular density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J〕.Eur Radiol,2013;23(3):757-65.
〔2014-05-27修回〕
(編輯 李相軍/滕欣航)
楊 蓉(1972-),女,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腹部超聲研究。
R73
A
1005-9202(2015)12-3339-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5.12.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