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迎
(臨沂市人民醫院創傷科,山東 臨沂 276002)
經皮椎體成形術對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Cobb角、椎體前緣高度變化的影響
劉長迎
(臨沂市人民醫院創傷科,山東 臨沂 276002)
目的 探討經皮椎體成形術對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Cobb角、椎體前緣高度變化的影響。方法 將2012年3月至2014年4月該院收治的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120例,隨機分為接受經皮椎體成形術的觀察組和接受保守治療的對照組,比較兩組患者的Cobb角、椎體前緣高度變化情況、椎體融合情況、機體功能恢復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的Cobb角明顯低對照組,傷椎椎體前緣高度比、椎體融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手術后3、6、9、12個月時,觀察組患者的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問卷表(ODI)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均P<0.05)。結論 經皮椎體成形術有助于改善椎體愈合情況,促進椎體融合,提高機體功能。
經皮椎體成形術;骨質疏松;胸腰椎壓縮性骨折
骨質疏松是造成壓縮性骨折的常見原因,多累及胸椎或腰椎,并在一系列臨床癥狀的基礎上影響患者正常的生活。保守治療是臨床上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的常用方法,可以避免手術操作的創傷,但是該治療方法需要長期臥床休息,增加了各類并發癥發生的風險〔1〕,整體療效并不理想。經皮椎體成形術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微創治療方法,通過局部注入骨水泥起到固定效果〔2〕。本研究擬分析經皮椎體成形對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Cobb角、椎體前緣高度變化的影響。
1.1 對象 將2012年3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120例,均符合疾病的診斷,告知治療相關事項后簽署知情同意書。將入組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60例(75椎)和對照組各60例(70椎)。觀察組男36例,女24例;年齡65~84〔平均(69.42±8.53)〕歲;骨折部位:T11位6椎,T12位20椎,L1位26椎,L2位15椎,L3位8椎。對照組:男38例,女22例;年齡62~86〔平均(68.94±7.79)〕歲;骨折部位:T11位6椎,T12位18椎,L1位24椎,L2位16椎,L3位6椎。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骨折部位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老年骨科診斷學》壓縮性骨折診斷標準;②年齡>60歲;③CT或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無大塊骨折突入椎管;④無神經功能損害癥狀及體征;⑤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嚴重心肺疾病患者;②凝血功能障礙患者;③其他原因導致壓縮性骨折患者。
1.3 治療方法 觀察組患者接受經皮椎體成形術(PVP):術前進行心電、胸片、椎體X線片或CT、血常規、凝血功能檢查,完善術前準備;患者取俯臥位,首先進行局部浸潤麻醉,麻醉起效后尋找椎弓根位置、明確進針點,在C形臂監測下插入穿刺針達到椎弓根外側的上緣,逐步進針直至椎體的前中部1/3處,透視下確認針頭位于棘突附近、深度適宜,逐步注入骨水泥,可見骨水泥在傷椎內逐步散開,避免骨水泥溢出或突破椎體前緣。完畢后壓迫止血,常規應用抗生素3 d,術后24 h后帶腰圍下床逐步做功能恢復鍛煉。對照組患者接受保守治療,患者保持絕對臥床,并在受傷椎體對應部位放置一個矯形復位枕墊,在止痛藥物的輔助下逐步升高枕墊的高度直至患者所能忍受的最大限度;骨折后3~5 d時進行挺腹活動、7~10 d時開始配戴脊柱后伸型支具以進行下床活動。
1.4 觀察指標
1.4.1 Cobb角、椎體前緣高度 手術前和手術后6個月時,行正、側位X線檢查,測定矢狀面Cobb角以及傷椎椎體前緣高度比(骨折椎體前緣高度/上下相鄰椎體前緣高度的平均值)。
1.4.2 兩組患者的椎間融合情況 術后通過X線檢查和CT掃描判斷椎體間融合情況,以及發生融合器沉降、異位的情況;椎間融合的標準為CT掃描可見融合器與鄰近椎體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融合器的上緣和下緣均有新生的骨小梁穿過。
1.4.3 兩組患者的遠期療效 治療前和治療后3、6、9、12個月時,分別采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問卷表(ODI)〔3〕評價患者的機體功能,得分越高,表明功能障礙越嚴重,并以此來反映遠期療效。

2.1 椎體情況 手術前,兩組患者Cobb角、傷椎椎體前緣高度比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兩組患者的Cobb角均明顯低于術前,傷椎椎體前緣高度比明顯高于術前,觀察組患者術后的Cobb角明顯低于對照組,傷椎椎體前緣高度比明顯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1。
2.2 椎間融合比較 觀察組75椎體中,椎體融合73個,對照組70個椎體,椎體融合60個,觀察組椎體融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χ2=6.439,P<0.05)。
2.3 兩組患者的遠期機體功能恢復情況 手術前,兩組患者ODI評分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3、6、9、12個月時,兩組評分均明顯低于術前,觀察組ODI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的椎體情況比較
與術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機體功能情況比較±s,n=60)
骨質疏松是老年人的常見疾病,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年齡>60歲的老年人群中,骨質疏松的發生率高達55%。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進展,骨質疏松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問題,其發生與其身體功能的降低、膳食結構的不合理、體力活動減少等關系密切〔4〕。一旦發生骨質疏松將很難恢復至正常的骨質結構,其引發的疼痛、骨折等已經嚴重威脅老年人健康及生活質量。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是骨質疏松最常見的并發癥,可同時累及多個椎體,進而引起下腰部疼痛、后凸畸形以及活動受限等臨床癥狀,對老年人的生活造成影響,需要通過合適的治療方法來糾正錯位畸形、恢復椎體正常的解剖結構〔5〕。
傳統的開放手術需要進行切開復位、髓內釘植入等操作,創傷較大,不利于老年患者機體功能的恢復;同時也造成局部骨質大量丟失,再加以患者本身存在骨質疏松,術后發生髓內釘松動、脫落的風險極大,不利于整體療效的維持〔6〕。因此,針對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的患者,臨床上并不推薦使用切開復位內固定的手術方式進行治療〔7〕。保守治療的方法主要為臥床休息、手法復位、佩戴固定器具、牽引等,在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8〕。該治療方法的優勢在于避免了手術操作對機體功能造成二次創傷,在外力牽拉的作用下實現對骨折部位的復位。但是,患者在接受保守治療時需要長期臥床休息,容易發生肌肉萎縮并增加骨質丟失,既不利于骨折的愈合,又增加了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發生的風險〔9〕。
PVP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微創手術方式,通過經皮導管將甲基丙烯酸樹脂骨水泥注入骨折的椎體內,使得骨折塊得以塑形和固定、椎間隙的高度和角度得以恢復〔10〕。PVP屬于微創手術的范疇,避免切開復位內固定所造成的巨大創傷,又能在傷后的短時間內實現對骨折椎體的固定,具有創傷小、療效確切、操作方便的優勢,被越來越多的應用于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的治療〔11〕。李鵬等〔12〕發現,PVP具有解剖學復位效果好、術后并發癥和再次骨折發生率的優勢。
本研究說明PVP有助于恢復骨折椎體的解剖學位置。而且PVP能夠促進骨折椎體的融合,有利于骨折的愈合。此外,采用PVP治療后,患者的機體功能恢復更為理想。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樣本數量選擇相對較少,觀察指標比較單一,且缺乏遠期隨訪,因此更準確的結論還有待于大樣本、多中心、多維度的前瞻性研究加以證實。
1 Svedbom A,Alvares L,Cooper C,etal. Balloon kyphoplasty compared to vertebroplasty and nonsurgical management in patients hospitalised with acute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a UK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J〕.Osteoporos Int,2013;24(1):355-67.
2 Andreasen J,Abrahamsen B,Lund H,etal. Institutionalisation of medical innovations exemplified with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J〕.Ugeskr Laeger,2013;175(23):1638-41.
3 Fairbank JC,Pynsent PB.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J〕.Spine(Phila Pa 1976),2000;25(22):2940-52.
4 杜 浩,田笑笑,張曉強,等. 經皮椎體成形術與保守法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骨折的療效比較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14):1629-32.
5 王豐斌. 經皮椎體形成術(PVP)與保守治療方法在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的療效比較〔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3;24(10):1205-7.
6 李 卉,顧一峰,李永東,等. 比較經皮椎體成形術與保守治療對慢性疼痛性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患者療效的非隨機前瞻性試驗〔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2;21(11):921-6.
7 許文生,陳躍坤,林 委. 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的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33):185-6.
8 劉文忠,吳 競,楊 潔. 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40例〔J〕.臨床醫學工程,2013;20(5):587-8.
9 Hsieh MK,Chen LH,Chen WJ. Current concepts of percutaneous balloon kyphoplasty for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tic vet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evidence-based review〔J〕.Biomed J,2013;36(4):154-61.
10 Martinez-Ferrer A,Blasco J,Guanabens N,etal. Effectiveness of vertebroplasty in painful chronic 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s. A report of 5 patients〔J〕.Med Clin(Barc),2013;140(3):115-8.
11 李二虎. 兩種不同手術方法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4):3507-8.
12 李 鵬,武瑞星. 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骨折早期效果〔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2;26(7):783-5.
〔2014-09-16修回〕
(編輯 袁左鳴/滕欣航)
劉長迎(1962-),男,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骨科疾病研究。
R687.3
A
1005-9202(2015)12-3349-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5.12.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