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聰 白艷甫 符文彬 何怡瀚
(廣東省中醫院大院傳統療法科,廣東 廣州 510120)
針刺奇經四穴治療圍絕經期婦女抑郁狀態的臨床療效
王 聰 白艷甫1符文彬2何怡瀚3
(廣東省中醫院大院傳統療法科,廣東 廣州 510120)
目的 觀察針刺奇經四穴治療圍絕經期婦女抑郁狀態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符合納入標準的105例患者隨機分為奇經針刺組、藥物對照組和假針刺組,每組35例。奇經針刺組采用針刺奇經四穴(列缺、照海和內關、公孫);藥物對照組予以烏靈膠囊口服;假針刺組選穴同奇經針刺組,淺刺2.5~5 mm,進針即出,不留針。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和圍絕經期生存質量量表(MENQOL)分別在治療期間第4周和治療結束第8周時進行療效評定,并在第12周進行隨訪。結果 奇經針刺組有效率為91%,高于藥物對照組有效率67.6%及假針刺組有效率24.2%;奇經針刺組治療后SDS和MENQOL總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較藥物對照組和假針刺組低(P<0.05)。結論 針刺奇經四穴治療圍絕經期婦女抑郁狀態安全有效,并能夠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其療效優于烏靈膠囊。
圍絕經期;抑郁狀態;針刺治療;奇經四穴
圍絕經期抑郁指初次發病于圍絕經期,以焦慮不安、情緒低落、思維遲鈍為主要癥狀,并伴有心情壓抑、悲傷、焦慮、失眠、軀體不適等自主神經紊亂癥狀,給患者的生活及工作造成嚴重影響〔1〕。筆者采用針刺奇經四穴治療圍絕經期婦女抑郁狀態,療效顯著。
1.1 一般資料 105例圍絕經期婦女抑郁狀態患者均來自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婦科、傳統療法中心門診,采用隨機數字法隨機分為奇經針刺組、藥物對照組及假針刺組,每組35例。在治療過程中,奇經針刺組2例脫離,共完成33例,脫落原因分別為患者依從性差和病情加重;藥物對照組1例脫離,共完成34例,脫落原因為患者失訪;假針刺組2例脫離,共完成33例,脫落原因分別為患者依從性差和失訪。三組患者基線一般資料(年齡、辨證分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各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診斷標準 (1)符合美國生殖學會(2001)絕經過渡前期或者絕經過渡后期診斷標準;(2)符合CCMD-3(2001年4月第1版)〔2〕中抑郁發作診斷標準中癥狀標準中的2個或2個以上同時發生的抑郁癥狀,至少持續2 w,合并有社會功能紊亂、職業功能下降、不符合功能下降,同時不符合CCMD-3嚴重抑郁發作和持續性心境障礙的診斷標準;(3)無重大器質性疾病及精神心理疾病;(4)SDS量表:標準分53~62分。以上4項必須同時具備才能診斷。
1.3 納入標準 (1)年齡40~60歲,女性;初中以上學歷;(2)符合婦女圍絕經期抑郁狀態的診斷標準;(3)接受干預措施前2 w內未使用任何苯二氮卓類、非苯二氮卓類鎮靜催眠藥、抗抑郁、抗焦慮藥物;(4)拒絕使用激素替代療法的患者;(5)受試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1)不符合納入標準者;(2)合并心肺肝腎等器質性疾病,未能控制的內分泌疾病(糖尿病、甲亢);(3)近3個月內使用過性激素類藥物者;近3個月內曾參加其他臨床試驗;(4)原因不明陰道出血者;(5)不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5 治療方法
1.5.1 奇經針刺組 取列缺、照海、內關、公孫穴,皮膚常規消毒,針刺左列缺、右照海;右內關、左公孫,毫針直刺,細細捻轉,至患者有局部酸麻脹感為度。采用平補平瀉法捻針各1 min,留針30 min。第二次選用對側穴位。雙側穴位交替使用,每周3次,連續治療8 w。
1.5.2 藥物對照組 服用烏靈膠囊(浙江佐力藥業股份有限公司,Z1999004),3粒/次,3次/d,溫開水送服,共服用8 w。
1.5.3 假針刺組 輕微針刺:針具及選穴與奇經針刺組相同,淺刺2.5~5 mm,進針即出,不待針感。療程同奇經針刺組。
1.6 治療效果
1.6.1 觀察指標 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和圍絕經期生存質量量表(MENQOL)進行評分。3組患者均在治療期間第4周和治療結束第8周時進行療效評定,并在第12周隨訪觀察。
1.6.2 療效標準 SDS的療效評價標準:有效:標準分﹤53分;無效:標準分≥62分。
MENQOL的療效評價標準:由患者自行填寫,以自身感受為基礎,實時監測自身癥狀嚴重程度、進展情況等,包括患者軀體感覺、心理感覺和泌尿生殖道癥狀等多項指標。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TAT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非正態分布或方差不齊采用秩和檢驗),三組獨立樣本多時點趨勢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確切概率法。對脫落病例進行ITT意向性分析。
3組總有效率比較有統計學差異(χ2=31.78,P=0.001),奇經針刺組總有效率〔30例(91.0%)〕分別高于藥物對照組〔23例(67.6%)〕及假針刺組〔8例(24.2%)〕(P<0.05),藥物對照組高于假針刺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奇經針刺組和藥物對照組治療后(第4周、第8周和第12周)SDS和MENQOL總評分均明顯低于治療前(第0周)(P<0.05),奇經針刺組分別與藥物對照組和假針刺組比較,其積分均低于其他兩組(P<0.05),見表2。

表2 三組SDS和MENQOL總評分比較,分)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藥物對照組和假針刺組比較:2)P<0.05
圍絕經期婦女抑郁狀態是圍絕經期綜合征的主要并發癥之一,也是最常見的嚴重影響圍絕經期婦女生存質量的精神障礙疾病之一。激素替代療法(HRT)是目前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的主要方法,但隨著大量關于HRT療法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的風險和受益評價研究不斷深入,提示該療法存在較多副反應,導致HRT的應用有所下降〔1〕。有報道烏靈膠囊能有效改善更年期綜合征的癥狀,治療抑郁狀態的有效率為89.66%〔3〕,但該研究結果提示烏靈膠囊改善抑郁狀態起效時間相對滯后。針灸治療該病具有療效穩定持久,無藥物毒副作用,癥狀復發較少等優點,但面對各種證型及變化多端的癥狀,選擇經穴難以照顧全面。
婦女圍絕經期抑郁狀態歸屬于中醫學中的“郁病”范疇。《難經·二十九難》:“陰維為病苦心痛”;《脈經·平奇經八脈病》:“診得陰維脈沉大而實者,苦胸中痛,脅支滿,心痛”。《素問·骨空論》:“沖脈為病,逆氣、里急”。諸多經典中關于該病的描述均提示該病變化多端、證型多變、涉及五臟,在治療過程中更是具有辨證困難、取穴難以統一的特點,給臨床治療帶來諸多困難。奇經八脈在經絡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位置,通過任脈、督脈與十二經脈貫通全身。《奇經八脈考》中曰:“奇經凡八脈,不拘制于十二正經,無表里配合,故為之奇。蓋正經猶夫溝渠,奇經猶夫湖澤,正經之脈隆盛,則溢于奇經。”奇經八脈對十二正經經氣具有溢蓄、調節、轉輸、匯聚等作用。在正常生理情況下,十二經脈氣血盛時,溢于奇經而蓄之;當十二經脈氣血衰時,奇經之氣血可流入于十二經脈而補之。因此,奇經八脈可調整全身經絡的氣血,達到治療抑郁癥各種軀體癥狀的目的。《醫學入門》說:“八法者,奇經八穴為要,乃十二經之大會也”,“周身三百六十穴統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統于八穴”。奇經四穴指列缺、照海和內關、公孫,列缺配照海“主治胸、咽喉、肺、膈、肝、腎疾患”;內關配公孫“主治胸、心、肝、脾、胃疾患”。列缺、照海、內關、公孫作為特定穴中的八脈交會穴,又是奇經八脈在四肢部的反應,可以治療十二經脈相關五臟的疾病。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絡穴,通于陰維脈,陰維脈起于“諸陰交”,聯絡諸陰經以通任脈,主一身之里;公孫為足太陰脾經絡穴,通于沖脈,沖脈為“十二經脈之海”、“五臟六腑之海”,可治療五臟在里之疾;照海穴為足少陰腎經要穴,通于陰蹺,蹺脈的功能主要為“司目之開闔”,對該病證中失眠患者具有較好的療效;列缺為手太陰肺經絡穴,通于任脈,任脈為“陰脈之海”,偏治五臟之疾。《標幽賦》中提到“陰喬、陰維、任、沖脈,去心腹脅肋在里之疑”,選擇此四條奇經的八脈交會穴可有效治療圍絕經期抑郁此“里疾”。本試驗結果亦表明,選用八脈交會穴治療圍絕經期抑郁狀態可達到選穴精、主治范圍廣、起效時間短、長期療效佳等優勢,值得推廣。
1 Baumelou A,Liu B,Wang XY,etal. Perspectives in clinical research of acupuncture on menopausal symptoms〔J〕.Chin J Integr Med,2011;17(12):893-7.
2 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編.CCMD-3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第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81.
3 王興娟,李 佶,鄒琴娣,等.烏靈膠囊治療女性更年期綜合征焦慮抑郁狀態的隨機、陽性藥平行對照臨床試驗〔J〕.中西醫結合學報,2009;7(11):1042-5.
〔2014-09-17修回〕
(編輯 李相軍)
廣東省中醫藥管理局課題(No.20130601)
符文彬(1963-),男,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針灸治療痛癥及抑郁相關病癥研究。
王 聰(1981-),女,主治醫師,醫學碩士,主要從事針灸治療抑郁、失眠研究。
R711
A
1005-9202(2015)12-3390-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5.12.096
1 廣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針灸康復科
2 廣東省中醫院針灸科
3 廣州中醫藥大學二院七年制08級本碩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