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懷濱 張 斌 楊曉涵 林麗紅 陳艷梅
(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300)
·調查研究·
老年人控制感、心理彈性與成功老化的關系
蔣懷濱 張 斌1楊曉涵 林麗紅 陳艷梅
(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300)
目的 探討心理彈性在老年人控制感與成功老化間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控制感量表、心理彈性量表(RS)和成功老化問卷,通過方便取樣與入戶訪問結合的方式對250例老年人進行問卷調查。結果 ①老年人的總體成功老化狀況較好,男性比女性更可能實現成功老化,群居、較高的文化水平和月退休金有助于成功老化,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實現成功老化的可能性降低;②老年人控制感、心理彈性和成功老化兩兩呈顯著正相關;③結構方程模型顯示,心理彈性在老年人控制感與成功老化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結論 老年人控制感對成功老化有直接的影響,且部分是通過心理彈性的中介作用實現的,這一結果對老年人生命質量的提升與積極老化的實現有重要意義。
控制感;心理彈性;成功老化;中介作用
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如何引導老年人成功老化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這一目標的實現會受到社會客觀因素的制約,也依賴于心理因素的影響。Gregory等〔1~3〕認為人格因素與成功老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其中控制感是重要的保護性因素。它是個體對事件的后果是否取決于自己的一種信念,可分為外在控制感和內在控制感〔4〕。控制感作為個體所具有的相對穩定、持久的人格認知因素,主導個體的身心健康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5〕。在控制感影響成功老化的過程中,個體能否成功應對應激并在逆境中獲得良好發展,心理彈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是個體應對壓力、逆境、危機等消極生活事件的重要能力〔6〕。根據應對的特質理論和Richardson的動態平衡模型,遇到危險因素時,傾向內控的老年人為了保持身心平衡,會通過有選擇地整合身邊可利用資源來有效應對生活中的負性事件。這些有效應對策略可以幫助個體增強心理彈性并使老年人在不平衡中獲得成長和適應,實現新的平衡,進而促進成功老化〔7,8〕。由此控制感可能通過心理彈性影響成功老化。本研究探討老年人控制感、心理彈性與成功老化的關系。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福建省福州、廈門、泉州、龍巖4個地區的老年人采用入戶訪問逐題詢問的方式,再由調查員記錄答案。總共發放25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28份。男135例和女93例;獨居42例,群居186例;文化程度在小學及其以下者108例,初中及其以上本科以下者101例,本科及其以上者19例;月退休金在<1 000元為116例,1 000~2 000元為49例,>2 000元為63例;平均年齡(67.80± 6.25)歲。
1.2 研究工具
1.2.1 控制感量表 對控制感的測量,采用Rotter(1996)編制的控制感量表〔3〕,原量表包括23個項目,考慮到量表對老年人的適用性,刪除原量表第4、8、9題,剩余20個項目。每個項目均為一組內控性陳述和外控性陳述,要求被試從中選擇一個,對內控性選擇計分,得分范圍在0(極端外控)到20(極端內控)之間,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α為0.672。
1.2.2 心理彈性量表RS 對心理彈性的測量,采用Wagnild和Young(1993)編制的心理彈性量表,以此評價個體適應不良環境的積極個性品質。該量表包括25個項目,由個人能力、對自我和生活的接納兩個維度構成,使用Likert 5點計分,得分越高表明個體的心理彈性越強,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并適用于老年群體〔9〕。
1.2.3 成功老化問卷 對成功老化的測量,采用何穎芬編制的成功老化問卷,該問卷包括14個項目,由生理、心理、社會三個層面組成,采用Likert 4點計分,問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0〕,本研究中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α為0.734。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和AMOS7.0軟件進行t檢驗、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并構建結構方程模型。
2.1 老年人成功老化現狀分析 以2.5為中值,老年人的總體成功老化狀況(2.94±0.40)較好(t=16.38,P<0.05);男性(41.82±5.76)比女性(40.08±5.30)更可能實現成功老化(t=2.32,P<0.05);群居的老年人(41.9±85.14)比獨居的老年人(37.24±6.14)更可能實現成功老化(t=5.21,P<0.05)。方差分析結果顯示,文化程度對老年人實現成功老化的影響有差異且具有統計學意義(F=6.74,P<0.01),進一步的多重比較發現:文化程度為初中及其以上本科以下和本科及其以上的老年人在成功老化上的得分顯著高于文化程度為小學及其以下(MD=1.82,P<0.05;MD=4.55,P<0.05),但文化程度為本科及其以上與初中及其以上本科以下的老年人在成功老化上的得分無差異。(MD=2.73,P>0.05);②月退休金對老年人實現成功老化的影響有差異且具有統計學意義(F=12.40,P<0.01),進一步的多重比較發現:月退休金為2 000以上的老年人在成功老化上的得分顯著高于月退休金為1 000以下和1 000~2 000(MD=4.14,P<0.05;MD=3.27,P<0.05),但月退休金為1 000~2 000與1 000以下的老年人在成功老化上的得分無差異。(MD=0.88,P>0.05)。相關分析表明,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實現成功老化的可能性降低(r=-0.16,P<0.05)。
2.2 老年人控制感、心理彈性和成功老化的相關分析 表1可見,老年人控制感與心理彈性及其各維度(個人能力、對自我和生活的接納)呈顯著正相關,老年人控制感與成功老化及其各維度(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支持)呈顯著正相關,老年人心理彈性及其各維度與成功老化及其各維度呈顯著正相關。

表1 老年人控制感、心理彈性與成功老化的相關分析(r)
1)P<0.05,下圖同
2.3 老年人心理彈性在控制感與成功老化之間的中介效應模型 采用結構方程模型研究控制感、心理彈性對成功老化的影響路徑,見圖1,該模型各項擬合指標均良好,其中,χ2/df=1.39,RMSEA=0.04,RMR=0.01,GFI=0.99,AGFI=0.96,NFI=0.98,CFI=0.99,IFI=0.99,說明數據與建構模型擬合度較高。控制感直接作用于成功老化,兩者呈正相關;控制感通過影響心理彈性進而作用于成功老化,此路徑也達到顯著。

圖1 心理彈性作為控制感與成功老化中介變量的模型圖(標準化)
本研究主要探討老年人控制感、心理彈性與成功老化的關系。結果表明控制感、心理彈性和成功老化兩兩呈顯著正相關,控制感能直接預測心理彈性,心理彈性在老年人控制感與成功老化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
心理彈性在老年人控制感與成功老化的關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這說明傾向內控的個體由于提高了心理彈性水平從而促進成功老化的實現。傾向內控的個體積極進取,有著較強的社交能力,更容易獲得他人的支持〔11〕,而社會支持可能通過改善認知功能和提高生活滿意度等多種途徑促進老年人實現成功老化〔12,13〕。控制感和心理彈性作為內部因素,共同調節人們的行為方式,影響成功老化。老年期是生命的最后周期,也是負性事件多發時期。越傾向內控的個體越相信事件的結局取決于自己,個人的努力、個性和能力是事情發展的決定因素,這樣的老年人能以辯證的方式思考問題,善于發現事件的積極意義,主動調用自身的心理資源和周邊的社會資源解決問題,從而使心理彈性進一步得到增強,心理彈性作為個體積極的心理資源,對于老年人在逆境中良好發展,實現成功老化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傾向外控的老年人有一種悲觀的“他人定向”,自我肯定,自我接納、自我認可等正向情緒較少,心理彈性較低。心理彈性的調節模型認為:當個體心理彈性降低時,壓力對個體發展結果的負面影響就會增加〔14〕。因此,傾向外控的老年人較難實現成功老化。
本研究以控制感、心理彈性為立足點,為如何引導老年人實現成功老化提供了一個新視角。生活中,社區老年工作者、相關服務機構、老年人的家人要引導老年人結合自身情況進行合理的歸因,鼓勵老年人嘗試解決問題,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提高心理彈性,促進成功老化。
1 Gregory T,Nettelbeck T,Wilson C.Openness to experience,intellience,and successful aging personality〔J〕.J Individ Differ,2010;48(8):895-9.
2 Givens JL,Frederick M,Silverman L,etal.Personality traits of centenarians’offspring〔J〕.J Am Geriat Soc,2009;57(4):683-5.
3 Strickland B.Internal-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In Blass T Personality ariables in social behavior〔M〕.Hillsdale,NJ:Erlbaum,1977:114-26.
4 汪向東,王希林,馬 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318-20.
5 Manne S,Glassman M.Perceived control,coping efficacy,and avoidance coping as mediators between sp-ounses'unsupportive behavior and cancer patients'psychological distress〔J〕.Health Psychol,1998;19(2):155-64.
6 Masten AS.Ordinary magic:resilience process in development〔J〕.Am Psychol,2001;56(3):227-38.
7 Waston D,Hubbard B.Adaptational style and dispositional structure:copi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Five-Factor model〔J〕.J Personality,1966;64(4):737-65.
8 Richardson GE.The metatheory of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e〔J〕.J Clin Psychol,2002;58(3):307-21.
9 Wagnild GM,Young HM.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validation of the Resilience Scale〔J〕.J Nurs Measures,1993;1(2):165-78.
10 何穎芬.高齡者生活形態、老化態度與成功老化相關研究——以云林縣為例〔D〕.嘉義:國立中正大學,2008.
11 代 輝,李義安.心理控制源、社會支持對大學生積極心理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8):855-7.
12 Hsu HC.Exploring elderly peoples perspectives on successful aging in Taiwan〔J〕.Ageing Soc,2007;27(1):87-102.
13 Cow AJ,Pattie A,Whiteman MC,etal.Social support and successful aging: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ifetime cognitive change and life satifaction〔J〕.J Individ Differ,2007;28(3):1.
14 Garmezy N,Masten AS,Tellenge A.The study of stress and competence in children:a building block for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J〕.J Personal Soc Psychol,1988;54(3):520-5.
〔2015-03-11修回〕
(編輯 曹夢園)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1403032);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20422204)
蔣懷濱(1982-),男,碩士,副教授,主要從事應用心理學研究。
B844.4
A
1005-9202(2015)12-3397-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5.12.100
1 湖南中醫藥大學心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