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杰 □李學強(中國水利水電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引江濟漢工程作為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工程之一,是從長江上游荊江河段附近引水至漢江興隆河段、補濟漢江下游流量的一項大型輸水工程。工程的主要任務是向漢江興隆以下河段(含東荊河)補充因南水北調中線調水而減少的水量,同時改善該河段的生態、灌溉、供水和航運用水條件。引水干渠的引水口位于荊州市龍洲垸、出水口為潛江市高石碑,線路地跨荊州、荊門兩地級市所轄的荊州區和沙洋縣,以及省直管市潛江市和仙桃市,干渠全長67.23km。干渠設計引水流量350m3/s,最大引水流量500m3/s。根據開挖成型渠道,經過地質素描顯示,部分區段呈現弱偏中膨脹土,這對渠道邊坡的穩定性形成了較大的安全隱患。為了消除安全隱患,依據設計要求,將弱偏中膨脹土的區段利用挖掘機全部挖掉,在原膨脹土的基礎上參加4%的水泥進行換填施工。
根據《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引江濟漢工程設計2標膨脹土處理施工技術要求》中規定的鋪土厚度、試驗工藝以及水泥摻量,對素土摻加水泥進行改性土并對其碾壓試驗效果進行驗證,最終確定水泥改性土施工的控制性參數,為后續施工提供指導:核查水泥改性土壓實后是否達到設計壓實度、水泥改性土自由膨脹率是否達到設計要求;確定合理的施工技術參數。
根據設計要求,標段水泥摻量按照素土(最優含水率)的4%進行控制,水泥改性土壓實度≥96%,自由膨脹率≤40%。
水泥:選用三峽牌P·O42.5普通硅酸鹽水泥,產品符合質量要求。
素土:根據試驗結果,改性土所用素土物理性能符合技術要求,素土自由膨脹率為43%。
施工用水:主要用于現場改性土拌和、改性土養護和施工道路降塵用水。拌和用水應符合混凝土生產用水要求,主要取自換填區域附近降水井抽排水;當換填附近區域無降水井時,項目部配置有5t灑水車供水,能夠滿足現場施工需要。
測量放線:放線內容主要包括控制點的設置、平面位置的放線、高程的控制,主要需要對換填水泥土的位置邊線進行精確定位。試驗場地所選樁號范圍為10+145~10+230,試驗區面積為3.00m×95.00m,根據設計要求,鋪料厚度為30.00cm。
水泥改性土回填前先進行填筑基面清理干凈并整平,用振動碾壓實作為下部結合層。經四方聯合驗收后,才允許下一道工序。
5.2.1 素土破碎
本次試驗采用WB-5000-6型路拌機破碎的方式進行素土破碎,破碎前采用推土機對回填土料頂部進行整平處理,破碎時路拌機采用錯距法行走1趟為1遍,行走4遍,錯距≥20cm。
5.2.2 含水率控制
考慮到素土破碎的均勻性,需將現場水泥改性土含水率控制在一定范圍內,素土若含水率過高需要翻曬,低必須進行均勻灑水拌和,含水率調整可與素土工序合并進行,本次試驗根據設計要求,將素土天然含水率控制在最優含水率的-3%~+3%范圍內,以控制在高于最優含水率1.50%左右為宜。
5.2.3 擺放和攤鋪水泥
對攤鋪好的素土利用推土機進行整平,使其表面平整厚度均勻。按照設計要求計算出單位面積水泥用量,將水泥運到攤鋪場地后,據此在填筑面上劃分為方格,單個網格面積大小以每格放置1袋水泥,應注意使每方格水泥的攤鋪面積相等。擺放水泥經確認無誤后,人工用木刮板或鐵鍬均勻攤開,水泥的攤鋪寬度超過設計邊線的10cm即可,水泥攤鋪完畢后,表面應沒有空白位置,也沒有水泥集中的地方。水泥攤鋪完成后,采用路拌機對混合料開始拌和。
5.2.4 水泥拌和
拌合過程中設專人跟隨拌和機,隨時檢驗混合料拌合深度和含水率,為了保證拌和層與下層的粘結,拌和深度宜深入下層至少3~5cm,嚴禁在拌和層底部留有素土“夾層”。拌和機拌和完成的標志是混合料顏色應達到一致,沒有灰條、灰團和畫面,由于本工程素土含有較大顆粒,拌和3遍即可拌和均勻,通過EDTA滴定試驗檢測,均勻性滿足要求。
5.2.5 水泥改性土碾壓
拌和整形完成后采用20t振動碾進行碾壓,振動碾壓2、4、6遍后分別進行取樣檢測。碾壓方式采用搭接法進行碾壓,振動碾平行于渠道方向行走。
5.3.1 現場水泥改性土中水泥的劑量的測定
分別在反應齡期 0.5h、2h、4h、6h、12h時,按照《公路工程無機結合料穩定材料試驗規程》JTGE51-2009進行水泥改性土EDTA標準曲線確定試驗,并根據該曲線快速測定現場水泥改性土中水泥的劑量,同時檢驗拌和的均勻性。
水泥改性土EDTA各反應齡期標準曲線見圖1。

圖1 水泥改性土EDTA標準曲線圖
圖1中,0.5hEDTA標準曲線擬合線性公式為y0.5h=1.94x+5.35(其中y為EDTA二鈉標準溶液消耗量,x為水泥劑量),相關系數r=0.99;2hEDTA標準曲線擬合線性公式為y2h=1.67x+5.34,相關系數r=1.00;4hEDTA標準曲線擬合線性公式為y4h=1.46x+5.70,相關系數r=1.00;6hEDTA標準曲線擬合線性公式為y6h=1.41x+5.42,相關系數r=1.00;12hEDTA標準曲線擬合線性公式為y12h=1.30x+5.34,相關系數r=1.00。
取現場碾壓后的水泥改性土樣2組送入試驗室,在4h反應齡期時進行EDTA二鈉滴定試驗,得出標準曲線對應水泥劑量,從而換算成濕土(最優含水率)中的水泥劑量。根據設計要求,用EDTA滴定法測定水泥含量,平均值不得小于設計摻量(濕土質量的4%),水泥改性土水泥含量標準差≤0.70,試驗結果見表1。
表1結果表明:經換算,為最優含水率時,水泥劑量平均值和標準差均滿足設計要求。
5.3.2 水泥改性土壓實度
對水泥改性回填土碾壓后隨機抽點進行壓實度試驗,即對水泥改性土試驗區每種碾壓參數分別取樣2組試樣分別測定濕密度、含水率,計算干密度。現場密度試驗采用《土工試驗規程》中的環刀法進行壓實密度檢測,為確保環刀取樣能真實反映壓實度的實際情況,取樣時人工在取樣點位挖取樣坑,坑底應至該層鋪料厚度的底部,人工量測取樣坑的深度,從距坑頂2/3處挖取樣平臺,然后用環刀取樣。取樣環刀體積為200cm3,當2組試樣均達到設計壓實度時,其碾壓遍數為滿足設計要求的碾壓遍數。水泥改性土壓實度試驗結果見表2。

表1 水泥改性土水泥劑量試驗結果一覽表

表2 水泥改性土壓實度結果一覽表
結果表明:水泥改性土在松鋪厚度為30cm時,采用20t振動碾靜壓2遍、振動碾壓2、4、6遍后,其含水率范圍為1.00%~2.90%,平均含水率為1.80%,壓實度平均值在95.20%~98.80%之間,即靜壓2遍、振動碾壓6遍及以上時,抽檢試樣的壓實度均能達到設計壓實度;經抽查,發現上下結合層面結合良好,底部無虛土,無光面及剪力破壞現象。
5.3.3 現場水泥改性土自由膨脹率
取現場碾壓試驗區2組水泥改性土樣送入試驗室進行標準養護,在1,2,3d直至7d反應齡期內分別進行自由膨脹率試驗,并繪制自由膨脹率隨時間變化曲線。現場水泥改性土自由膨脹率試驗結果見表3。

表3 現場水泥改性土自由膨脹率試驗結果一覽表
結果表明:隨反應齡期的增加,現場水泥改性土的平均自由膨脹率整體上均呈下降趨勢,但有時也出現反彈現象,7d時自由膨脹率均達到設計要求。
關于膨脹土施工,一是在水泥摻量為4%時,將含水率控制在最優含水率-3%~+3%內,松鋪厚度為30cm,采用WB-5000-6型路拌機將素土破碎4遍,水泥改性土再拌合3次,20t振動碾靜壓2遍,振動碾壓6遍進行現場質量控制,試驗結果滿足設計要求。二是由于路拌法在公路界已為成熟工藝,改性土拌和后均勻性較好,根據目測和EDTA-滴定試驗檢測,均勻性滿足設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