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磊 □陳述可 □張 偉 (中國水利水電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商丘市金龍水利工程有限公司)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與一般工程施工降水項目相比,渠道工程施工降水有以下特點:
一是降水范圍廣。渠道一般可視為狹長型基坑,以南水北調中線穿黃工程南岸Ⅰ標(以下簡稱穿黃Ⅰ標)為例,需降水的渠道長度約4.90km,基坑寬度100~200m不等,降水面積遠大于一般建筑物基坑。
二是限制條件多。與建筑物基坑僅底板為建基面不同,渠道工程中,開挖邊坡、馬道及渠底板均為建基面,需要妥善保護。同時,渠道工程土方施工規模大,來往車輛密集,后期坡面防護、渠道襯砌、渠頂道路等多個項目交叉施工,作業面擁擠。所有這些,對降水設施的布置及管理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三是降水周期長。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設計單位通常要求在渠道襯砌全面完成后,才能終止降水。降水系統運行需跨越土方施工、渠道襯砌兩個階段,降水周期一般在1a以上。
地下水控制常用方法大致可分為截水、集水明排、降水3大類,分析如下:
南水北調河南段多為挖方渠道或半挖半填渠道,采用截水法則成本高昂。因渠道沿線以農田為主,建筑物較少,降水對周邊環境影響不大,故除個別建筑物外,一般不予采用。
集水明排主要適于滲透系數7~20m/d地層,降水深度<5m。為此,需設置低于建基面的排水溝,會造成渠底板全線超挖,難以得到監理工程師批準。若滲透系數符合要求,集水明排法可作為輔助降水手段,主要用于渠底板以上開挖施工。
穿黃Ⅰ標施工時,曾進行明溝降水試驗,因滲透系數偏小(0.40m/d),明溝須低于地下水位2m以上方可有效,但坑壁經常性出現片幫現象,并堵塞明溝,試驗被迫中止。南水北調鄭州2段1標段(以下簡稱鄭州2-1標)魏河倒虹吸含水層以粉砂為主,滲透性好,開挖時使用集水明排作為輔助降水手段,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降水法可進一步分為輕型井點、噴射井點、管井幾個類型,適用于滲透系數0.01~200m/d地層,降水深度可滿足渠道工程需要,已成為渠道工程地下水控制的主要手段。
輕型井點與噴射井點適于滲透系數較小的地層(0.10~20m/d),可滿足20m以內降深需要,但井點管間距小,大降深渠段還需根據開挖進度分層布置,與現場施工有交叉影響,容易損壞。同時,因渠道寬度一般在100m以上,需在渠道中間增設井點管,除施工干擾外,后期渠道襯砌時較難處理。故輕型井點與噴射井點不宜大規模使用,可作為局部輔助降水手段,也可在條件適宜的建筑物基坑施工中使用。
管井適于滲透系數1~200m/d地層,降深可滿足渠道要求。在已有的工程實踐中,因管井具有施工干擾小,管理簡便等特點,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得以廣泛應用。根據穿黃Ⅰ標的實踐,井內加裝真空后,管井的適用范圍可進一步拓寬,能滿足滲透系數>0.10m/d地層的降水需要,土層的疏干速度也明顯加快。南水北調中線穿沁工程含水層為沙層,也曾對管井加裝真空的效果進行對比,試驗證明,出水量增加20%~40%不等。
除此之外,水平輻射井作為一種新的降水手段,具有拆遷工作量小,運行成本低的突出優點,在城市建設中有所應用。穿黃Ⅰ標開工初期,曾對其進行研究,因國內水平管長度一般在50m以內,若采用水平降水,則每千米渠道就需設置至少約50個輻射井,成本過高而放棄。
綜上所述,渠道工程施工降水宜采用管井為主要的降水方法,輕型井點和集水明排可作為輔助降水手段。如渠道地層滲透系數較小,可使用真空管井,加快土體疏干速度。
降水井一般布置在渠道兩側,如渠道寬度<60~80m,降水井可布置在渠頂兩側,若渠道寬度較大,降水井宜布置在渠內馬道上。具體布置位置應在平衡即滿足渠道中心及各級邊坡降水需要,且施工干擾最小的基礎上得出。根據多個工程的實踐經驗,兩排降水井間距在100m以內,一般可滿足降水需要,渠道中心無需增設降水井。
若降水深度較小,且渠道寬度在50m以內,在地下水上游側馬道處布置1排降水井也可滿足要求。穿黃Ⅰ標K0+000~0+800段地下水降深為3~4m,渠道右側120m馬道布置了8眼降水井,達到預期效果。
考慮到渠道分段施工需要,降水井布置時應延長至分區邊界以外,延長距離不小于基坑寬度的1~2倍,或在邊界處橫向設置降水井,以截斷地下水自渠道上下游補給。
降水井深度按下式確定:
H=H1+h+JL+l+S2
式中:H—降水井深度;H1—井口至渠底板距離;h—渠底板至降低后的地下水位距離,0.50~1.50m,砂卵石地層取小值,土及粉砂地層因為毛細水作用,宜取大值;J—水力坡度,應根據地層實際情況取值;L—降水井距渠道中心線的水平距離;l—過濾器工作部分長度、沉淀管長度(2m);S2—水躍值及水泵工作區間。
若降水區為低滲透性黃土地層,降水井深度計算時應對S2值給予足夠重視:首先,黃土地層滲透系數偏小,井內會出現明顯的水躍值,并在達到峰值后隨降水時間延長并緩慢回落。其次,降水井出水量較小,為避免水泵頻繁啟動,井內應有一定的存儲空間,滿足水泵間歇抽水需要。
若渠底板以下存在承壓水層,則應研究是否需要降壓,防止底板涌水。如無需降壓,降水井則不宜打穿承壓水頂板,并據此對降深進行調整。
渠道可視為一個窄長式基坑,潛水流向完整基坑的出水量計算式如下:

式中:Q—基坑涌水量,m3/d;K—含水層滲透系數,m/d;L—基坑長度,m;H—潛水含水層厚度;h—基坑動水位至含水層底板的深度,H-s,m;R—降水影響半徑,m,根據抽水試驗確定,無經驗資料時按下式計算;s—地下水位降深,m。
若地下水系承壓水,則按下式計算基坑涌水量。

式中:M—承壓含水層厚度,m;其它含義同上式。
降水井數量按下式計算

式中:n—降水井數量;Q—基坑總涌水量,m3/d;q—設計單井出水量,宜根據抽水試驗確定。
鄭州2-1標魏河倒虹吸為粉砂地層,干擾井單井穩定出水量約為500~700m3/d,穿黃Ⅰ標渠道黃土狀粉質壤土地層,干擾井單井穩定出水量約為10~15m3/d。
降水井間距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a—降水井間距,一般應>15D(D為過濾器外徑),m;L1—沿基坑周邊布置降水井的總長度,m。
降水井設計完畢后,應驗算基坑中心部位的水位降深值,確定其是否滿足設計水位降深要求,并以此調整降水井數量與間距。一般情況下,降水井間距為15~25m,透水性較好的區域,可適度增加至30~40m。實際施工時,若工期較緊,降水保證度要求高,可適當縮小井間距。
對于低滲透性黃土地層,采用上述公式計算而得的井間距一般偏大,地下水仍可越過井群,向基坑內補給。分析原因認為,與管井主要適于滲透性較好的地層有關系,因此需根據經驗對井間距做修正處理。穿黃Ⅰ標渠道地層滲透系數約為0.40m/d,群井試驗時井距為30m,地下水下降12~15m后即開始穩定,大規模施工時將井距縮短為20m,效果明顯。
3.6.1 井徑
降水井一般為一徑到底,井徑應大于擬選水泵泵體直徑50mm,方便運行管理。
3.6.2 井管
降水井使用期相對較短,管身結構要求可較一般水井低一些。根據穿黃Ⅰ標經驗,普通管井可全段使用無砂管(外包濾網),真空管井全段自下而上主要分為沉淀管、透水管、實管段和鋼管段,地下水位以上部分宜使用混凝土實管,距地面4m以內宜使用鋼管。
使用上述結構,管井深度最大可達80~100m,能滿足渠道降水要求。
3.6.3 濾料
濾料一般使用中粗砂,也可參照下述公式確定:
①沙土類含水層
D50=(8~12)d50
②碎石土類含水層
當 d20≤2mm時,D50=(8~12)d20
當d20≥2mm時,可不填濾料或充填10~20mm的礫石
式中:D50—濾料篩分樣顆粒組成中,過篩重量累計為50%時對應的最大顆粒直徑d50,d20—分別為含水層篩分樣顆粒組成中,過篩重量累計為50%、20%時對應的最大顆粒直徑
3.7.1 成井
推薦使用泵吸反循環鉆機,該類鉆機成井速度快,不使用泥漿護壁,洗井較為容易,可有效保證降水井出水量。
3.7.2 水泵及自動控制裝置
市場上主要產品為深井泵和潛水電泵,深井泵設備笨重,安裝復雜,而潛水電泵設備小巧,安裝簡便。潛水電泵選型時,應綜合揚程、出水量、功率確定,不宜超出過多。如有必要,應組織水泵性能現場驗證。
3.7.3 運行周期
降水井宜在地下水以下土方開挖時超前啟動,超前時間宜根據地層、開挖效率、降深等綜合確定。對于沙土地層,超前時間以7~15d為宜,黃土地層超前時間以20~30d為宜。
降水井停止時間目前還沒有統一規定,部分標段設計規定為需在渠道襯砌全部完成后才可停止施工降水。也有個別標段嘗試在襯砌完成后,渠道內蓄水平壓,之后即停止降水井運行。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均應征得設計同意,并確保渠道襯砌不上抬移位或因此出現裂縫破壞。
渠道工程施工宜以管井為主要的降水手段,集水明排和井點作為輔助降水手段。管井宜布置在渠道兩側,根據實際需要確定井深和井距,低滲透黃土地層應結合自身特點,對計算結果進行修正。為節約工程投資,降水井應結合渠道總體安排,分段施工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