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基銘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北京100728)
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工業的發展不斷推動著社會進步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蓬勃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已從1978年的3645億元(當年價,下同)增長到 2013年的56.8萬億元[1]。與此同時,工業實現快速發展,工業增加值從 1978年的1607億元,增加到2013年的21.07萬億元,對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制造業的總量和規模位居世界首位。2013年,我國鋼鐵產量達到7.79億噸,約占全球鋼產量的48.5%;原鋁產量達到2205萬噸,占全球的46.4%;水泥和平板玻璃產量分別達到24.14億噸和7.79億重量箱,分別占全球的58%和60%。以上產品產量均位居全球第一。從石化工業看,我國煉油能力已達7.1億噸/年,約占全球的14.8%;乙烯能力 1783萬噸/年,約占全球的11.6%,均位居全球第二位;PX能力1108萬噸/年,約占全球的27.3%,居全球第1位;三大合成材料等主要石化產品在全球均占有較大比重,其中滌綸及主要原料PTA、PET等產品在全球產能比重超過50%[2]。
在我國工業整體規模實力不斷增強的同時,一大批具有較強綜合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在2014年《財富》世界500強中,中國上榜公司數量創紀錄地達到100家。工業企業中,中國石化集團公司躍居第3位,使中國企業首次進入世界前三位。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第5位)、國家電網公司(第7位)、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第32位)、中國五礦集團公司(第133位)、寶鋼集團有限公司(第211位)、中國建筑材料集團有限公司(第267位)等也都榜上有名。從區域經濟發展看,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等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增長極,2013年長三角、環渤海地區工業增加值分別占全國比重的20.8%和25.3%。
36年來的改革與發展,中國已經從工業基礎薄弱的國家轉變成一個工業產出和主要產品居于世界前列,并在世界市場上居于舉足輕重地位的工業大國,“中國制造”的地位已經為世界所認可。但從整體上看,仍存在著大而不強、發展方式粗放、資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強度大、核心技術不足、產能普遍過剩、產業布局不合理、與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等問題[3]。突出體現在:一是區域內部不同行政單元之間各自為政,缺少有效的統籌協調,造成區域性工業發展規模盲目擴張、結構同質化、布局分散無序等問題日益突出,出現了大量重復建設、產能過剩和惡性競爭現象,嚴重威脅到國家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二是區域經濟、結構和布局不合理,直接加劇了區域性資源環境壓力,造成區域整體承載能力降低、環境安全水平下降,部分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難以得到根本扭轉;三是工業企業與社會安全的和諧發展尚存隱患。城市化快速發展過程中造成的城市設施與工業設施(如油氣管道)交織等現象,不僅已經嚴重影響到工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構成了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大隱患。為此,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前提,科學布局區域經濟發展,優化產業結構,調控重點行業規模,從源頭上有效規避區域性中長期潛在的資源環境問題已刻不容緩。實現工業行業空間布局與區域協調發展已經成為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問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工業行業空間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已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多年來,過程系統工程作為一門正在迅速成長的綜合性邊緣學科,以處理物料流—能量流—信息流—資金流的過程系統為研究對象,其核心功能是過程系統的組織、計劃、協調、設計、控制和管理,目標是實現化工、冶金、建材等過程工業的運營與管理在技術及經濟上的最優化[4]。鑒于重化工業在我國工業體系中仍然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具有“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與環境矛盾日益尖銳等特點[5],因此運用過程系統工程理論探究重化工業空間布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近年來,中國石化等國內大型工業企業及有關研究機構為加快推進轉型發展、實現與資源、環境以及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正在開展工業行業空間布局與區域協調發展問題研究。本文以石化工業為例,簡要介紹關于石化工業與區域協調發展問題研究。
在區域選擇方面,考慮到工業經濟發展格局與環境承載能力之間的矛盾,選定環渤海經濟圈(京津冀魯遼)為代表開展研究具有代表性。該區域涉及多個跨省行政大區,表現更為突出。在研究過程中,將“系統思維和系統工程理念”應用于影響因素分析、指標體系設置以及計算方法確定等過程之中,通過深入開展環渤海經濟圈石化工業與區域發展的協同研究,深化對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系統研究。
在研究思路方面,考慮到當前對現有區域層面上的宏觀調控大多基于專家的主觀定性判斷,或是過于剛性的確定性分析,這往往會造成決策上的誤判或重大失誤,從而帶來潛在的區域性環境影響。為此,緊緊圍繞石化工業生產對區域經濟發展、自然環境等可能造成的潛在影響,以研究石化工業空間布局的特點與規律為起點,借鑒區域經濟與工業空間布局相關理論,結合影響石化工業發展及區域合理布局的因素,提出綜合評價方法和預警識別系統,力求從源頭預防和規避重大環境問題的出現,進一步完善石化工業布局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推進石化產業結構升級與區域資源環境承載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在影響因素分析方面,結合石化工業特點,設置石化工業空間布局與區域協調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政策因素、環境約束、基礎設施、市場需求、技術水平、資源稟賦等。
在指標體系設置方面,基于過程工業特點與數據的可獲得性,從資源、環境、經濟、社會4個維度,設置了11項評價指標、27個具體參數的系統化、分層次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針對石化工業的特點,具體制定了資源基礎、產業基礎、市場因素、經濟社會因素、環境承載力等一級評價指標及其二級指標(圖1)。
在計算方法方面,充分依據效益理論和均衡理論,通過建立區域協調發展評價模型即協調度模型、區域發展指數理論模型、指數歸一化處理方法等,進行區域協調發展的定量化研究。效益理論是指資源效益、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必須同步發展,實現綜合效益最大化。平衡理論是指三種效益保持一種平衡狀態,任何一種效益的增加不能以另外一種效益的減少為代價,從而表現出一種平衡的效益。區域協調發展評價模型是用于評價區域各子系統發展的協調程度;區域發展指數計算模型則用來評價區域各子系統的發展程度。

圖1 區域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Fig.1 Evaluation assessment system of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在數據獲取方面,一方面對目標區域包括5省市在內的社會經濟基礎數據進行收集與梳理,內容涵蓋社會經濟、環境污染物、能源消耗等多個方面。另一方面,通過深入細致的現場調研,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企業進行深入剖析,真實了解和掌握重點行業與區域協調發展的現狀,確保研究的科學性,增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環渤海地區是以京津冀為核心、以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為兩翼的環渤海經濟區域,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和遼寧。該地區面積達51.8萬平方公里;人口2.5億,占全國的18.4%;2013年地區生產總值達 14.39萬億元,約占全國的1/4。
自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快環渤海地區的開發與開放,將該地區列為全國開放開發的重點區域以來,該地區憑借其獨特的區位優勢以及相對雄厚的礦產資源優勢,逐步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工業密集區,成為我國重工業和化學工業的基地,成為繼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之后的第三大經濟增長極。從石化工業來看,2013年,該區域煉油能力共計 3.04億噸/年,約占全國的 42.8%;乙烯能力471萬噸/年,約占全國的26.4%;PX能力327.7萬噸/年,約占全國的29.5%。
綜合環境約束、基礎設施、市場需求、資源稟賦等影響因素,對環渤海經濟圈石化工業布局與區域發展進行分析,可以初步看出,盡管該地區石化工業在規模實力方面取得了較快發展,但在行業空間布局與區域協調發展方面仍然存在以下突出問題。
(1)產業布局不合理,煉油產能嚴重過剩[6]。2013年,該地區僅山東省的煉油能力就達 1.54億噸/年,遼寧省也達到9040萬噸/年。而整個地區實際加工原油1.71億噸,平均開工負荷僅56.2%,比全國平均水平67.5%還要低11.3個百分點。嚴重的產能過剩不僅帶來了大量資產閑置,還帶來了區域內成品油嚴重過剩。2013年,東北地區的成品油過剩量約2700萬噸;山東成品油過剩1000萬噸以上,均需大量外運解決出路問題。
(2)低水平產能占比大,結構調整任務艱巨。由于缺乏整體統籌規劃,致使該地區煉油產能盲目擴張、低水平重復建設、無序競爭現象較為嚴重。如山東省不僅煉油產能嚴重過剩,低效落后產能還占有較大比例,裝置平均規模僅200萬噸/年,2013年煉廠開工率更是低至42%,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5個百分點以上。
(3)資源與環境不堪重負。從水資源看,根據《京津冀藍皮書:京津冀發展報告(2013)——承載力測度與對策》(中國社科院與首都經貿大學聯合發布),北京市的綜合承載力已進入危機狀態,天津市已達警戒線,河北省發展空間有限[7]。京津冀屬于嚴重缺水地區,人均水資源遠低于國際公認的嚴重缺水標準。從單位工業增加值水資源量看,該地區萬元GDP水資源量整體呈現大幅下降趨勢。其中,山東省降幅最為明顯,近 8年間萬元 GDP水資源擁有量下降 4.3倍[8]。與此同時,該地區的環境治理也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無論是二氧化硫排放量及單位面積二氧化硫排放強度,還是氮氧化物排放量及單位面積氮氧化物排放強度、(粉)塵排放量及單位面積煙(粉)塵排放強度方面,該地區均居全國前列。去年年初以來頻繁爆發的大范圍嚴重的霧霾天,更是給大家敲響了警鐘。今年國家專門制定《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就是要花大力氣解決當前存在的嚴重環境問題。因此,如何確定科學合理的環境紅線,引導石化工業合理布局是實現工業行業空間布局與區域協調發展的重中之重。
(4)石化企業與社會安全和諧發展尚存隱患[9]。長期以來,由于城市規劃布局不合理,出現了城市化快速發展過程中城市設施包圍石化工廠、占壓油氣管道等現象,原處于城郊的工廠逐漸與城市融為一體,油氣管道與居民生活區的公用工程設施相互交織、大量被占壓,這不僅已經嚴重影響到石化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構成了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大隱患。因此,必須盡快妥善解決上述問題,防止悲劇重演。
針對以上突出問題,就優化石化工業空間布局,實現與區域協調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1)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
在充分利用環渤海地區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的同時,更應高度重視該地區的資源與環境承載能力,產業發展朝著控增量、調存量的方向發展。重點是:①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有效化解過剩產能。要加緊制定石化工業淘汰落后產能的標準和政策,依法淘汰質量低劣、能耗高、資源利用不合理、安全隱患較大以及環保不達標的小煉油、小化工裝置。與此同時,依托現有大型石化企業改擴建,建成幾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引導石化工業向基地化、園區化方向發展,實現石化工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對于煉油等產能過剩的產業,要以“消化、轉移、整合、淘汰”化解產能過剩為核心思想,以市場化為主導消化一批,以全球化為手段轉移一批,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做強做優一批,以綠色可持續為宗旨淘汰停產一批,在市場機制作用下,促使低效落后煉油產能主動退出市場。②積極把握產業融合帶來的發展機遇,充分利用環渤海地區的區位優勢和人才、科技優勢,加強石化產業研發在該地區的轉化,增強區域整體競爭力。
(2)強化環境對產業布局的關鍵作用,引導產業走綠色發展的可持續道路。
要科學確定地區環境發展紅線。對于環境破壞嚴重、環境容量小的地區,嚴格限制石化企業規模擴張,采用產能減量或等量置換的方式引導行業優化升級[10-11]。嚴格執行環境標準,關停能耗、排放不符合標準的企業。激發企業不斷降低能耗、減少排放的動力。統籌地區環境排放容量,統籌考慮企業排放標準和地區環境容量的關系。采用地區環境聯合考核的機制,引導區域內產業整體發展質量的提升。位于該地區的石化企業應加快油品質量升級改造進程,加大節能減排措施實施力度,實現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3)高效利用資源,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
要積極推進石化工業與其他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加快產業鏈延伸,構建產業間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建立石油資源[12-13]、天然氣資源、煤炭資源、鐵資源、水資源循環以及固體廢棄物再資源化循環利用的多產業循環經濟產業鏈體系。通過物質流通、能量利用以及公用工程共享,使企業內外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廢棄物得到有效利用,充分發揮產業集群的規模效應和循環經濟效應。
(4)科學合理地制定和執行城市規劃。
城市規劃的科學性和前瞻性以及規劃執行的嚴肅性是打造百年城市的基礎[14]。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區域(城市)總體規劃注重了城市生活設施建設與布局合理化,突出城市的生態化,工業設施的園區化,有效防范了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隱患。針對當前已經存在的城市發展與石化企業布局不相協調的問題,建議:①對2007年的頒布的《城鄉規劃法》進行必要的修改,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明確城市發展定位,處理好城市局部建設和整體發展的辯證關系,科學布局城市生活區、工業區、商業區等,特別是要統籌工業企業、地下各類設施、管線等布局。②科學性、前瞻性地修訂當前存在占壓油氣管線、工廠與社區交織現象的城市總體規劃,統籌歷史、現狀與未來,不能簡單以企業搬遷來解決歷史問題。搬遷是污染源二次轉移是資源浪費,必須慎重決策,應妥善處理好城市規劃中近期建設與遠期發展的辯證關系。③嚴格按照規劃執行,保證規劃的嚴肅性,防止朝令夕改、各類建設與開發活動無序蔓延,從根本上杜絕新的違法違規建設,要堅決防范違背生態文明建設的安全、環境隱患出現。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從而為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指明了方向,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工業行業空間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已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1]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National Statistics Yearbook (國家統計年鑒)[G].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13
[2]The Statistics of HIS company [S]. 2014
[3]Gao Jinyun (高錦云). Simple analysis for why “Made in China” is big but not strong [J].Modern Economic Information(現代經濟信息), 2009, 23: 230-232
[4]Yao Pingjing (姚平經). Processing Systems Engneering (過程系統工程)[M]. Shanghai: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9
[5]Yang Yunli (楊蘊麗). The distribution of heavy chemical industry in China [J].Contemporary Economics(當代經濟), 2014, 13: 44-46
[6]Lü Qian (呂謙). Analysis on the operating situation of SINOPEC in 2013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2014 [J].Technology &Economics in Petrochemicals(石油化工技術與經濟), 2014, 30 (3):57-61
[7]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Beijing-Tianjin-Hebei Blue Book: the Repo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the Measurement of Ecological Capacity and Coping Strategies (京津冀藍皮書:京津冀發展報告——承載力測度與對策)[G].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13
[8]Shandong Bureau of Statistics. Shandong Statistics Yearbook (山東統計年鑒)[G]. Jinan: Shangdong Statistics Press, 2013
[9]Zhang Fuqin (張福琴), Ji Ye (紀曄), Luo Shijun (雒世軍). Probe into the coordinate developinent of petrochemical industry with energy-saving,safety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J].China Foreign Energy(中外能源), 2006, 11: 92-95
[10]Shimon Eizenberg, Mordechai Shacham, Neima Brauner. Combining HAZOP with dynamic simulation—applications for safety education[J].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 2006, 19:754-761
[11]Svandova Z, Jelemenskyl L, Markos J, Molnar A. Steady states analysis and dynamic simulation as a complement in the HAZOP study of chemical reactors [J].Process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5, 83 (B5): 463-471
[12]Wu Chongguang (吳重光), Xu Xin (許欣), Na Yongliang (納永良),Zhang Weihua (張衛華). Probe into the coordinate developinent of petrochemical industry with energy-saving, safety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J].CIESC Journal(化工學報), 2012, 63 (5): 1484-1491
[13]Wang Feng (王峰), Gao Jinji (高金吉), Liu Wenbin (劉文彬). Hazard and operability and explosion accidents analysis technology in chemical processes [J].Journal of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China)(化工學報), 2008, 59 (12): 3184-3190
[14]Gao Jihong (高繼宏). Simple analysis on the gr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modern urban planning [J].Resources Economization& Environment(資源節約與環保), 2013, 10: 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