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多鋒
【關鍵詞】 語文課堂;情感教育;導入;
朗讀;品讀;延伸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8—0104—01
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構成了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是目標之基,過程與方法是目標之徑,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目標之魂,這三者相互交融、相互支撐。但長期以來,在“質量是生命線”的藩籬束縛下,許多教師眼中只有成績,忽視了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尤其是語文課堂一味強調語文知識的拓展,學習能力的提高,忽視了情感的陶冶,這使得語文教學只有“肉”,而沒有了“魂”。如何在課堂上有機滲透情感教育,使我們的語文課變得有血有肉、有情有魂呢?
一、情景導入,以景觸情
語文教學“情”字當頭。教師通過富有傳情的講授,把作者的情潛移默化地滲透給學生,使學生內心有所思,心靈有所震,這才是一堂有魅力的語文課。導入是一堂課的開始,好的導入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傳遞作品的情感。如,在教學《渴望讀書的“大眼睛”》這一課時,筆者在網上搜集了一些圖片和視頻,展示了偏遠山區學生冒著嚴寒酷暑,踩著泥濘的路道,坐在破爛不堪的教室里讀書的場景,然后著重特寫了幾個孩子“無助、渴望”的眼神。通過短片中孩子的眼神,充分展現出山區學生對知識、對上學的渴望,從而使學生理解了因家庭貧困而上不起學的“絕望和可怕”,理解了小女孩的“大眼睛”的深刻涵義。以此來激發學生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抓緊時間刻苦學習。情景導入在情感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往往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二、情感朗讀,以情傳情
同樣的文本,不同的人會讀出不同的效果,發揮情感朗讀優勢,能夠傳遞大愛真情。筆者曾觀摩河西學院一位中文系教授執教的朱自清的《背影》,真正領略了情感朗讀的魅力。開課時,這位教授用低沉的語調簡單介紹了此文的創作背景,為帶領學生學習課文奠定了悲傷的感情基調。接著教授開始范讀課文,其語調低沉、語速緩慢、情緒憂傷、感情真摯,言語詞句之間無不流淌著悲傷、凄苦、思念的情感。范讀結束,教室內已是靜寂一片,眼圈泛紅者有之,低聲抽泣者有之。這樣飽含情感的朗讀,使學生感受到了失去親人的悲痛,領會到了父母的艱辛與慈愛、偉大與珍貴,產生了對親人的深深緬懷、敬佩、思念之情。這份情深深打動了學生的心,使學生產生了情感共鳴,從而達到了以情傳情的效果。
三、反復品讀,以讀悟情
語文教學應高度關注學生的閱讀,注重讓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讀悟結合,把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好,讓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實現完美結合。例如,《勞動的開端》這篇課文,筆者就采用了“自由讀,感知艱辛;重點讀,體味艱辛;角色讀,品味艱辛”層層深入品讀的方法,讓學生充分感受小運鐸的堅強和他挑煤的艱辛。尤其是重點讀環節,通過自讀、聽讀、角色扮讀、集體讀等形式,抓住文中一些諸如“抽掉、摔、渾身疼痛、一步三滑”等重要字眼進行反復品讀,引導學生“心理換位、想象體驗”,深刻體味小運鐸挑煤的艱辛。讀完之后,學生們紛紛暢談自己的體會,從他們流利的表述、深刻的內心體會、強烈的感情流露,道出了那個年代的辛酸與悲苦。反復品讀使學生深切體味出舊社會的黑暗、壓迫者的殘酷、小運鐸的堅強和他挑煤的艱辛,從而產生對舊社會的憎惡、對那個時代人民的同情和小運鐸的敬佩之情。
四、拓展延伸,以情生情
語文教學中對課文的續寫、寫讀后感一直是課堂拓展延伸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不僅是課堂教學的延續,而且是強化學生情感、升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需要學生將課堂所學的知識消化吸收,而且還要融入個人的所感、所想、所悟,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和成長大有裨益。如,在學習了《凡卡》一文后,筆者要求學生對課文進行續寫或寫一篇讀后感。由于課堂上精細的講解和情感態度的體悟,已經讓學生對小凡卡的不幸遭遇產生了深深的同情,對黑暗社會的現狀產生了無比憤恨之情,所以寫讀后感就成了升華學生情感態度的方式,能夠收到很好的效果。有的學生在讀后感中由凡卡聯想到自己的生活,在學習中領悟生活的真諦,可以說,這是我們教育的最高境界。
語文課堂是一個情感的世界。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修養,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激發學生的情感因素,豐富學生的人格素養,健全學生的情感要素,促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充分彰顯語文課堂獨特的情感魅力。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