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鋒
【關鍵詞】 地理教學;環境教育;環保意
識;培養;目標;內容;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8—0118—01
一、明確環保意識培養的目標
1.地理教學可以提供大量“關于環境”的知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的中學環境教育大綱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標題與地理有關,如人口、資源、環境及其相互間的關系等內容一直包含在地理教學中。在實際教學中,就需要教師培養中學生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和環境觀。
2.地理教學應幫助中學生“在環境中”提高環保意識。地理學科第二課堂豐富多樣,可以通過各種課外活動讓學生在環境中親身體驗,也可以通過各種探索活動讓學生感受各種環境問題,端正環保態度。
3.地理教學能夠幫助環境教育成為“為了環境的教育”。教師可向學生闡釋人地關系,培養他們的全球觀念 ,使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投身于環保事業。
二、挖掘環保意識培養的內容
1.智能教育。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講述社會、經濟、生態的持續發展,資源的持續利用。教師可通過闡述環境問題的現狀、起因與解決辦法等,揭示人地互動發展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
2.道德教育。對資源的無節制掠奪開采,對環境的任意污染與破壞,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懲罰;通過破壞環境來獲取利益,危及子孫后代的生存,必將受到社會的譴責。因此,教師要讓學生明確人對自然的道德責任和義務,樹立“保護環境光榮,破壞環境可恥”、“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新型環境道德觀念。
3.行為教育。教師要教育學生成為大自然的優秀管理員,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講究環境衛生,節約用水用電,收集廢紙廢鐵,愛護花草樹木,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積極主動參加環保宣傳教育活動,投身于環保事業。
三、有效培養中學生環保意識的方法
1.設計爭議性的問題,培養中學生的環保意識。在地理教學中設計爭議性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討論,可讓他們通過內部矛盾的沖突,深入理解環境問題,提高自身的環保意識。如,在教高中地理下冊“新能源”一節時,可設計“要不要發展核電”這一爭議性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組織討論。學生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就會產生對核電不同的看法。通過激烈的爭論,其意義遠不止是讓學生知道應不應該發展核電站那么簡單。
2.重視開放性教學,培養學生的多方面才能。開放性教學就是指在環境教育中利用一些開放性教學材料,這些材料不限于常用的課本,教師可不給出固定格式的結論,而是由教師指導學生通過搜集、閱讀文字資料,實地調查問題現狀等學習活動,使學生自己得出恰當的結論。學生自己得出的結論可能各種各樣,也可能是比較一致的,教師要根據一定的科學原理引導學生討論所得結論的合理性,但不必統一到教師事先準備的結論上,因為環境問題本來就有多種解答方法。通過開放性教學培養中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也是對學生進行如何利用信息資源來學習和探索的過程。
3.利用實踐性活動,將學生的環境知識轉化為環保意識
(1)把地理知識與周圍看得見、摸得著的環境緊密聯系起來。如,在學習“地球上的大氣”這一章時,可要求學生根據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熱、刮風、下雨等現象,特別是寒潮等災害性天氣,使學生知道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產生的環境問題,人類只有認識自然規律,趨利避害,按客觀規律辦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結合參觀訪問,增加感性知識,深化理性知識的學習。如,在學習“工業三廢的危害及治理”的內容后,教師可帶領學生到工業區考察,參觀污水處理設備,聽廠領導的介紹。這樣學生對工業“三廢 ”的治理過程有了清晰的了解,不但獲得環保的技能知識,而且在親身的感受中潛移默化地提高了環保意識。
(3)結合春游,讓學生在大自然中體會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如,去年高一年級四個班到大像山春游,我就緊緊抓住這個機會引導學生在觀察中思考討論“大像山旅游業的現狀”、“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建造“大大像山”景區的實際意義,等等。
(4)結合當地政府的重點工程或環保熱點問題激發中學生“學環保、講環?!钡膭訖C。如,修筑的渭河堤防工程是甘谷縣政府的第一位重點工程,范圍廣、規模大。我發動學生討論:“為什么要修筑標準的渭河堤防工程?”學生在參觀學習后,知道渭河曾經決堤造成的慘痛教訓,對此問題感同身受,思考得特別深。這樣做不但宣傳了該項工程的意義,而且讓學生對有關的水文、氣候知識有了較深刻的理解,有效地接受了環境教育。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