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琳
【關鍵詞】閱讀教學 問題教學法
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5A-
0048-02
閱讀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就學科任務而言,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既要讓學生掌握語音、詞匯、語義、語法、邏輯、修辭等多方面的知識,又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能力,還要讓學生受到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教師只有在語文閱讀教學模式上下功夫,優化教學方式,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為了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益和學生的學習質量,更好地完成語文教學任務,我校在傳統的啟發式閱讀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引入了問題教學法,對傳統的教法進行改革,引導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通過質疑、解疑達到閱讀教學的目的。
一、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
宋代理學家、教育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與引導者,應堅持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原則,搭建師生對話的平臺,讓課堂成為師生互疑共學的場所,真正做到師生互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如在教學《木蘭詩》(語文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時,有學生提出異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這根本不可能,不說別的,木蘭一洗腳就‘露餡,小腳怎么藏得住?”這時,筆者立即給予提問的學生充分的肯定,并把問題延伸到課后,與學生一起查閱相關史料。通過查閱大量關于纏足歷史的資料,我們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木蘭并不纏足,因為中國古代女子纏足興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國女子是不纏足的。這樣的問題既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增強了學生的問題意識,營造了課堂探究的氛圍,又讓學生樹立實事求是、不懈求知的態度。
常言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會是前提,會學才是目的。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不會問是不會學習的表現,會問與善問才是會學習的表現。
二、用問題牽引學生走進教學情境
情境是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共創的一種能激起學生學習情緒的學習場景。設問、提問是問題教學法最主要的手段,只有運用得當,才能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情境。課堂上,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點切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問。同時,設問和提問要有明確的針對性,使學生能夠一層層地推進。
例如,在《故鄉》(語文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下冊)的授課中,筆者通過設置一些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的寫作目的。在課文中,有兩段對主人公閏土的外貌變化描寫,少年閏土是充滿活力的,中年閏土卻變得落魄和呆滯。筆者先讓學生閱讀這兩段文字,然后對學生進行提問:“在這兩段文字中,閏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變化大嗎?他的變化為什么會如此之大呢?”筆者提出這樣明確的問題,目的是讓學生快速進入到教學情境中,自覺探尋答案,了解文章的內容與主旨。
又如,在《傅雷家書兩則》(語文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的授課中,筆者設置了這樣的問題:“同學們,在你遇到困難時,你周圍的人,包括你的父母、親友,他們是如何幫助你的呢?當你在學習上取得一點成績時,他們又是如何看待呢?”筆者通過設置緊密聯系學生生活的問題,創設教學情境,使課文教學與學生生活更為貼近,喚起學生的感情共鳴。
教師提出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能制造懸念,促使學生自覺思考。它既能“導流”,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能“開源”,促使學生感悟生活并表達對于生活的看法。
三、引導學生發現并提出新的問題
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這句話放在語文教學中,意思即為教師要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最后做到不需要教師教,學生就能夠獨立地進行聽、說、讀、寫等活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先提出問題,以此問題作為一個契機,引導學生發現新的問題。隨著新問題的不斷提出與解決,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入。問題教學法的著力點為培養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在學習中生疑的能力不是先天具有的,需要后天的培養。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于無疑處生疑。在魯迅《故鄉》一文中,閏土有這樣一句話:“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閏土最小的孩子幾歲了?”啟發學生發現新的問題:“這個年齡的孩子不用上學讀書嗎?閏土要他來做勞動的幫手,是否合理?”隨著問題的不斷提出,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入:“這么小的孩子都做勞動幫手了,可閏土一家為什么還是吃不夠?”學生在解答問題時又會發現一連串的新問題。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所起的作用就應該為引導學生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鞭策學生認真讀書,讓學生學會質疑、解惑,這樣才能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境界。
四、適當設計“留白”,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有經驗的教師往往只是微微打開一扇通向一望無際的知識原野的窗子。”教師在課堂上要為學生留下一些“自耕地”,讓學生以思考為犁,依靠自己播種與收獲。在運用問題教學法進行教學時,教師應在能夠發揮學生想象力的閱讀章節中設置留白,引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
例如,魯迅的《孔乙己》(語文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共寫了孔乙己的兩次出場,最后一次與第一次情形大不相同:被丁舉人“打折了腿”“坐墊著蒲包”“用手走來”“用手爬去”。文章并沒有繼續寫孔乙己爬出咸亨酒店的情形,只在文末寫了這么一句:“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有的學生讀到這里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孔乙己是怎么死的?”這個問題不在教學的預設范圍,筆者愣了一下,但馬上轉過神來,趁此引導學生討論“孔乙己之死”。引導學生通過深入的探討,再現孔乙己那自命清高、迂腐透頂、好吃懶做、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下層知識分子的形象,以及在當時那個涼薄的社會形態下孔乙己人生的必然結局。隨后,筆者要求學生在課后以續寫的形式,為孔乙己補寫一段人生結局,讓學生進一步思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合理地設計“留白”,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留白”就是給學生一個發現、研究、探索的機會,教師應適時把握機會,在需記時“留白”,在需思時“留白”,在需悟時“留白”,努力創造出一種“無畫處皆成妙境”的藝術境界,這樣才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問題教學法的深入推廣運用,使學生對語文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閱讀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寫作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實踐證明,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問題教學法是很有效的。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