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成寶 李紅
【關鍵詞】后進生轉化 尊重差異 找回尊嚴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5A-
0064-02
多年的農村初中班主任工作實踐證明,要做好初中“后進生”的轉化教育,關鍵是要幫助這些孩子找回屬于他們自己的個性尊嚴。這就要求我們班主任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幫助他們理順自我、他人、集體、學習等關系,讓他們逐漸掌握基本的社會交往策略,并認識到個人的獨特性與優勢。這樣,學生才能順利融入同伴群體之中,克服自身的成長障礙。下面我與我的學生孟之間所發生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證。
一、了解事件真相,發掘學生潛在能力
教師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要從多角度看待學生,以發掘學生潛在的能力,并在充分了解學生個性特長的基礎上作適當的引導,引領孩子走向更為開闊的人生道路。
這天,我剛踏進辦公室,我班的小個子男孩碩就進來對我哭訴:“孟推打我!”他挽起褲子,露出被推倒后滲血的膝蓋。我一邊安慰碩,一邊讓人把孟找來。孟,是老師們公認的那種缺失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科成績拖全班后腿的“后進生”。一些科任老師說:“我的課,只要孟這孩子不吵鬧就行了,不指望他會學多少。”同學們常說:“他不欺負我們就好了。”
同學之間需要溝通、包容、尊重,需要學會相處。班主任要有包容心、智慧心,這樣才有利于破解教育中的難題。此刻,面對碩的哭訴,我并不急于批評孟,而是想聽聽他的解釋。孟無奈地說:“我們在一起推擠,他推過來,我就推回去,沒想到,他就摔倒了。”想到前一周在“我心目中的同學”活動中其他學生對孟的評價——“會吵鬧,但不掩飾”“有點無賴,但有很強的集體榮譽感”“愛下廚,會使用割草機,有身體優勢”等,我便問孟:“上體育課時,你的實心球擲了多遠?”“13米。”“有誰比你擲得更遠嗎?”“沒有,他們最遠的才8米。”他自豪地笑著,但似乎也悟出了我的問話,自言道:“我的力氣比他們大,很容易就傷到他們了,老師,我向他道歉,帶他去買藥,行嗎?”我點了點頭,補充道:“我建議你去參加學校籃球隊、田徑隊。除此之外,還可以組織其他同學打籃球,為我們即將舉行的班級籃球賽做準備。”“我可以嗎?”“可以的,至于教練那里,我負責引薦。”“好的,謝謝老師!”他歡快地跑出辦公室,似乎忘記了這不是來受嘉獎的。
次日,他就跟著球隊參與了晨練。事后他說:“班主任真好!他不但讓我明白了自己的錯誤,還介紹我參加籃球隊!”漸漸地,我發現他與同學間的矛盾少了,一起參加課余活動多了,籃球活動使他與其他男生親如兄弟。自那以后,年級擲實心球比賽的桂冠就一直由孟摘取,年級籃球精英組合也一直由孟帶領。
班主任不妄斷事件的經過,是了解事件的前提;不輕易地批評孩子的過失,是解決孩子間矛盾的明智之舉。其實,學生大多數時候并不是不清楚自己的錯誤,他只是需要具體的指導與幫助而已。
二、有效引導教育,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班主任與科任老師共同的責任。當學生在課堂上睡覺或不完成作業時,教師若置之不理,必然導致日后無法管理教育學生;若敏感處理,則會中斷教學。教師要耐心地引導教育,讓學生學會自控、自理。
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開學初,我就在全班開展“個人承諾”活動,在原來口頭許諾的基礎上,變革為簽訂書面協議并加蓋個人拇指印,協議涵蓋“學習、生活、紀律”三個板塊。設監督組長4名,執法4名,各司其職。為打消孩子們經濟上的顧慮,此事與每位孩子的家長溝通過,且得到家長的一致同意。孟的個人承諾是:“上課不睡覺,如若違反,請班上每個人吃一個蘋果。”
“老師,孟上課睡覺了。”剛走上講臺,孟所在小組組長就匯報,此時的孟辯駁說:“我只是趴了一下。”“我聽到他都打呼嚕了。”“上節課老師喊了兩聲他都沒動。”事實勝于雄辯呀!遭到大家指證的孟用近乎乞求的口氣對我說:“老師,我現在沒有這么多錢,下周再買可以嗎?”很明顯,他是不得不承認了,他既已甘受懲罰,我何不稍顯退讓呢?我把決定權給了其他同學,其他同學欣喜地答應了。
當周周日回校,我看見我的辦公桌桌面上擺放著一袋紅蘋果,我會心地笑了。看來孟已經對自己進行了反省,這次小懲罰將會讓他吸取教訓。
三、讓學生勇于承擔責任,學會做人
讓學生“學做人”的益處遠大于讓學生提高考試分數。學生在成長路上犯錯是難免的,關鍵在于認識和彌補錯誤,改進和提升自身。當學生犯錯時,教師可采取不同于一般教育常規的處理方式,以激起學生對錯誤的認識,喚起學生對責任的擔當。
這個學期,新來的實習老師劉老師剛上完生物課,就一臉怨氣地走進辦公室,與之前滿懷熱情地出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剛到班級走廊,一群女生就涌上來告狀說:“孟剛才把劉老師氣哭了!”
自習課鈴聲一響,我找來孟,用征求的口氣說:“孟,你幫老師做件事好嗎?幫我把我桌面上那袋蘋果送去給我們的實習老師劉老師吧!”乍聽幫忙,他很是樂意。“就說是你送給她的。”聽了這話,他愕然地問:“為什么?”“不為什么,只是為了對劉老師幾天來的熱心工作表示感謝,你認為應該嗎?”本以為老師在追究自己過失的他此刻倒是大方地說:“讓我另外買吧!”他表示不好意思“借花獻佛”,但在我的再三堅持下,他還是按照我的話高興地做了。
意外收到水果的劉老師平靜而又中肯地勸誡了他課堂上應該注意的細節。之后的生物課就如同他們事先商議好的一般默契。就此事,孟在日記中寫道:“感謝鐘老師對我的幫助,既讓我保存了顏面,又化解了我與劉老師之間的誤解。教會了我如何彌補自己的過失。劉老師的教導使我懂得了自己的行為造成了不良后果,她也告訴我如何去聽課,如何做筆記。”
學生每面對一次過失,每承擔一次責任,就前進了一步。我還讓孟擔任“班級動物飼養員”“走廊保潔員”等,讓平日里大咧咧的孟變得細心專注了!
四、不斷鼓舞激勵,讓學生體驗成功
在班級管理工作中,我采用現行的陸軍肩章作為級別圖案,從學員級開始,逐級晉升,直至上將,共二十個等級,以一、二、三等功記,榮獲縣級及以上榮譽立一等功,升一級;榮獲校級至縣級榮譽立二等功,兩次二等功升一級;榮獲班級榮譽或完成個人具體計劃等立三等功,六個即升一級。如此一來,無論功勞大小,能力高低,均有升級的機會,最終實現每一名學生都有事做、每一件事都有人做、每一名學生都進步、每一名學生都成功的教育目標。
在班級的“成長樹”上,孟用真誠的筆觸寫道:“我一定要爭取達到上將軍銜!”(“上將”是“班級軍銜制”升級量化管理模式里的一個級別勛章)自確定升級目標以后,孟每日都為目標奮斗著。當他下午到籃球場練籃球時,我會在旁助戰;當他在班級活動中唱歌,我會獻上一朵小花朵……我用這樣的方式鼓舞激勵他,讓他不斷進步。孟經常掰著手指,高興地對小伙伴說:“每天我堅持練半小時籃球,就可以得到一個三等功,每六個三等功就能升一級,我只要練足120天,就可以達到‘上將啦!”期末統計“軍功”時,累加活動參與、縣級參賽獲獎,再抵扣違紀分,孟已經超額完成目標,如愿地享受著那些低級別“士官們”的敬禮、問候。
孩子需要的是真實的評價,需要的是善意的幫助,需要的是真誠的安慰和鼓勵。教師要懷著信心與愛意,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總之,真正有思想的園丁絕不會將所有的花木按照統一標準修剪整齊,而會尊重差異,因材而“修”;真正高明的園丁還會智慧地施肥,在耕耘的過程中抱著一顆上善若水的心,原諒學生無心的過錯,就像在拔除雜草一樣,讓每一朵花都能明媚盛開!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做好初中“后進生”的轉化工作,才能在我們的學校管理中營造出一座座令人神往的班級花園。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重點課題“廣西中小學班主任專業化建設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