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倩雯
【關鍵詞】閱讀 文本語言 習作 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5A-0096-02
農村小學由于受辦學條件的影響,學生的閱讀興趣不高,閱讀量少,積累的好詞佳句不多,因而習作能力較差。具體表現為,學生的習作內容空洞、語言干癟、文理不通等問題隨處可見。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必須通過各種途徑彌補學生習作能力的缺陷。筆者認為,彌補的首要途徑就是從指導學生的閱讀做起,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使學生具備習作構思、想象和遣詞造句的能力。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情景教學法”創始人李吉林老師說過:“作文指導主要的工夫就是在寫作前,而且主要是在閱讀課上。寫作方法不是靠一堂課灌進去的,而是結合閱讀教學把寫作方法一點一滴指點給學生,靠一點一滴地滲透,靠結合應用。”因此,我們應該把培養學生閱讀能力作為培養寫作能力的先決條件,在每節閱讀課上都有意識地滲透寫作指導,從而達到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目的。
一、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品味、理解文本語言之精妙
文本語言是學生初學寫作的最好拐杖。小學生初學寫作,猶如小孩開始學步一樣,離開拐杖開始學步的小孩將寸步難行。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寫作時,首先要在閱讀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品味、理解文本語言在用字、遣詞、造句上的精妙之處,引導學生仿造文本語言的表達方法,進行仿寫訓練。那么,如何引導學生理解、品味文本語言運用的精妙之處,并能仿造文本語言的表達方法進行仿寫訓練呢?請看某位教師在閱讀課堂教學中的教學實例。
某教師在上閱讀課《爺爺的蘆笛》第三段“五月間的海水變得柔和溫潤。海面上平靜得出奇,海風帶著初夏的溫馨,拂過強強柔嫩的臉頰”教學片段的課堂教學實錄如下:
師:同學們,今天教師和大家一起來品讀課文第三段對海的描寫,看看這段的描寫有什么特色。請同學們朗讀后,說說你們的發現。
(生全班齊讀,同桌討論交流)
師:你們都發現了什么?
生1:我發現在這一自然段里,作者依次寫了海水、海面和海風。海水柔和溫潤;海面出奇平靜;海風溫馨拂過。描寫得很有情趣。
生2:我發現這一自然段用擬人化的手法來描寫。如段落里的“海水柔和溫潤、海面出奇平靜、海風溫馨拂過”等詞語就把“海水、海面、海風”這三種自然現象擬人化地描寫出來,這就把五月的海描寫得直觀、生動、形象,令人向往。
生3:我發現在這一自然段里,作者用詞造句十分講究。如“五月的海水是溫潤的,五月的海風是平靜的,初夏的海風是溫馨的”,雖然文字不多,但留給我們的印象卻十分深刻。
師:同學們真是用心思考,善于發現啊!下面請你們再一次仔細讀讀這段文字,并認真思考“溫潤”與“溫馨”這兩個詞語能否可以互換位置呢?
(全班學生仔細閱讀,認真思考)
師:請同學們說一說仔細閱讀、認真思考后的體會。
生1:我認為這兩個詞語是不能調換位置的,因為“溫潤”是在有濕度的情況下才能使用的,而“溫馨”的意思是“溫和芳香”,一般是用來形容家庭的和諧美滿。
師:說得很好!但在這一段里作者描寫的卻不是家庭,而是五月的海風呀!那么,我們又將如何去理解“溫馨”這個詞語呢?
生2:老師,讓我來補充一下吧。他說“溫潤”是在有濕度的情況下才可以用,我基本同意;不過,“溫馨”在這里不是指家庭,而是用來形容初夏的海風。我覺得,“溫潤”和“溫馨”都有一種舒服的感覺,都是一種幸福的體驗。“溫潤”是作者用肌膚去體驗海水后獲得的感覺,而“溫馨”則是作者用心去體驗海風后獲得的感覺。所以,我認為這兩個詞語不能互換。
生3:我認為“溫潤”和“溫馨”兩個詞都帶有“溫”,因此都有溫度的意思。不同的是“溫潤”一詞突出一個“潤”字,是溫暖、柔和中帶有一點濕度,而“溫馨”一詞突出一個“馨”字,是溫暖、柔和中帶有一點芳香。所以,“溫潤”一詞只能用來形容海水,“溫馨”一詞中只能用來形容海風,這兩個詞語是不能對調的。
師:從剛才三位同學的發言中,我們不難看出作者對初夏的海的感受是何等細膩,用詞造句又是何等精準啊!下面,請同學們美美地讀一讀這個片段,真正地感受一下五月的海水、海面和海風。
從上述閱讀課堂教學實例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樣的閱讀指導是很到位的。教學中教師既讓學生感悟到了初夏海的浪漫與溫馨,理解了文本所承載的情理意趣,豐富了學生的精神體驗和對美好事物的理解與追求,又讓學生在揣摩、品味語言的過程中,體悟到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和精妙,從而學習到作者運用語言的精妙之處。因此,一節課下來,學生在情感受到熏陶的同時,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豐富和發展。
二、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讀寫結合”,訓練學生習作
讀寫結合、遷移運用是提高小學生習作水平的又一有效途徑。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學會“讀寫結合、遷移運用”,讓學生在“讀寫結合、遷移運用”中學會查“無字詞典”。請看一教師的教學案例,看看他是怎樣在閱讀課上進行“讀寫結合、遷移運用”,訓練學生學會查“無字詞典”的。
師:同學們,誰來說說“驕陽似火”是什么意思?
生1:“驕陽似火”是指強烈的太陽光像火那樣熱。
師:說得不錯,但你這好像是在背詞典上的解釋。請聽老師是怎樣理解“驕陽似火”這個詞語的。(教師順口念課文里的句子)你看,烈日當空,連樹上的葉子都曬蔫了,這不就是對“驕陽似火”最好的解釋嗎?
師:同學們,剛才你們都聽出老師是怎樣解釋“驕陽似火”這個詞語嗎?請把文中的有關句子找出來讀一讀。誰來讀讀自己勾畫的語句?
(生讀課文,用筆勾畫相關語句)
生2:(讀)“你看,烈日當空,連樹上的葉子都曬蔫了,這不就是對‘驕陽似火最好的解釋嗎?”
師:請同學們再仔細地品讀這句話,體會文句中是怎樣用具體方法來解釋“驕陽似火”的?
(全班同學自由讀句子并體會)
生3:老師,您是用所看到的現象來解釋“驕陽似火”的。
師:這個同學說得很對。老師是用所看到的現象來解釋“驕陽似火”這個詞語的。那么,同學們能不能像老師一樣,也用你們所看到的某一些現象來解釋“驕陽似火”呢?(教師相機出示句式)
你■,■■這不就是對“驕陽似火”最好的解釋嗎?(學生照著教師出示的句式,動筆填寫后,再匯報)
生1:你瞧,炎炎夏日,烈日當空,連池塘里的水都快被蒸干了,這不就是對“驕陽似火”最好的解釋嗎?
師:你運用了視覺,是用看到“池塘里的水都快被蒸干了”這種現象來解釋“驕陽似火”的。
生2:你聽,樹上的蟬兒“吱呀,吱呀”叫個不停,這不就是對“驕陽似火”的最好解釋嗎?
師:你動用了聽覺,是用聽到“蟬兒叫個不停”這種現象來解釋“驕陽似火”的。
生3:你摸,青石板上都被曬得有些燙手了,這不就是對“驕陽似火”最好的解釋嗎?
師:你動用了觸覺,是用觸摸到“青石板上被曬得有些燙手”這種現象來解釋“驕陽似火”的。
師: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學會查“無字詞典”。通過以上的練習以后,同學們已經學會查“無字詞典”了。要真正理解某一詞語,僅靠背詞典里現成的解釋是不夠的,希望在今后的學習中,同學們不要死記硬背詞典里的解釋。只有將詞語活用了,我們才能真正地理解詞語的意思。
教師課堂上“讀寫結合,遷移運用”的做法既讓學生動手畫,又讓學生動嘴讀,還讓學生用心悟,全方位、立體化地訓練學生理解感悟語言,讓學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外化為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讀寫結合,遷移運用”的課堂教學既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訓練了學生練習寫作的能力。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我們都在每一節閱讀課上下功夫,訓練學生的語言,注重語言積累,并且注重讓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做到有話可說,那么學生的習作就有了“米”,也必將能做出“香噴噴的飯菜”。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