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忠民
【關鍵詞】以趣入課 以趣活課
以趣思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5A-
0111-02
新課程改革就是讓每一個學生從認知、情感、實踐與綜合能力等多方面得到發展,而目前單一、被動和陳舊的教學與學習方式依舊存在,大大制約了學生的發展,成為影響素質教育推進的一個障礙。作為集基礎性、普及性、發展性為一體的初中數學,對學生的思維發展和其他學科的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化平淡為神奇,點石成金,增強課堂的藝術魅力,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把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課堂上來,這是每一個初中數學教師應該努力的方向。筆者就課堂教學環節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和認識。
一、以“趣”入課,點燃求知火焰
新課標的數學教材比較貼進生活實際,具有很強的知識性、現實性和趣味性,它以豐富的內容誘發學生的情趣和學習動機,在每章節內容的編排上做了精心的安排與設計,獨具匠心、面目一新,目的是設法讓學生學有趣、學有法、學有得。而一節課能否讓學生學有趣、學有法、學有得,精彩的開始最為關鍵。巧妙的引課能夠點燃學生課堂求知的火焰,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
如筆者發現學生經常玩“石頭、剪刀、布”的游戲,在教學人教版九年級數學上冊《概率》時,筆者精心設計導課環節:如果你和你的同桌玩這個游戲,第一次你決定出“剪刀”的手勢,而你的同桌隨意出其中的一種,那么,你贏的可能性有多大?通過學生日常的生活游戲,自然而然地引出必然發生的事件、不可能發生的事件和不確定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讓學生體會概率是描述不確定現象的數學模型。數學源于生活,將生活事例融于課堂教學,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利于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巧妙地從實踐認知到理性認知的過渡,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當然,教師的課堂導課要結合初中生的年齡、心理特點,要從學生比較熟悉的具體事物出發。簡單明了、深入淺出、氣氛暢然的導課環節,能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整學生的心理狀態,把他們的思緒帶入特定的學習情境中。同樣是概率問題,筆者針對另一個班男生比較多,而且比較喜歡足球的現狀,筆者設計了如下導課環節:南美兩支足球勁旅巴西隊與阿根廷隊將在2014年北京鳥巢舉行足球賽,請你預測一下這兩支球隊贏的可能性分別是有多大?足球比賽的輸贏,雙方人員的技術是一個很大的決定性因素,這就要求學生收集比賽中兩支球隊的相關信息,然后對數據進行整理分析,估計出各支球隊勝負的概率,最后,得出自己的判斷。這兩支球隊有學生自己喜歡的球星內馬爾和梅西,這樣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度很高,也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以“趣”活課,激活互動課堂
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勤于動手”。因此,教師應盡量讓學生自覺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課堂教學優化互動方式,可讓師生產生教學共振,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互動課堂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教師要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經驗。因此“趣味”活課,不是單純的課堂氣氛的熱烈熱鬧。
如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數學上冊《三角形的內角和》時,課堂上為了讓學生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更為深刻,筆者讓學生四人一小組,每人畫一個任意三角形,然后,各自拿出量角器來測量自己畫的三角形三個內角之和是多少,把測量的結果記錄下來。接著,筆者又讓學生把剪好的三角形紙片的三個角分別剪下來,拼在一塊。最后問學生:“從畫好的三角形和剪好的三角形中能發現什么問題?”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參與課堂教學,學生會發現三個角都組成了一個180度的平角。這樣得來的結果比教師在課堂拼、擺,聽教師講解獲得的知識要深刻得多。
課堂中“趣”味活課,能讓學生獨立、自主地去探究驗證知識,通過實驗、操作、表達、交流等活動,經歷探究過程,獲得知識與能力,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情感體驗。這樣的“趣”味課堂,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深刻,也利于學生自我分析、自我評價和自我調整的認知能力的提高,同時開發了學生的數學潛能。
三、以“趣”思課,反芻提升效果
“編筐編簍,重在收口。”每次講授新課,臨近下課,學生的思維大都是散亂的,難以集中,因此教師必須組織好課堂結尾環節。一個精彩的結課環節,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的功效。它不僅是一節課教學內容的概括性總結,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形成合理的知識體系,同時它又起著為新課新知識作鋪墊的作用,使課堂教學達到一個質的飛躍。在結課環節中,筆者以“趣”引導學生對課堂獲取的知識進行反思,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收獲不一樣的效果。
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定理》前,學生大腦中180度的角有平角,有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成的同旁內角的和,證明內角和定理的過程就是將三角形三個內角轉化為平角或同旁內角的過程。在課堂小結時,筆者適時引導學生思考:“設ABC是一個三角形,延長其一邊BC至D。那么外角ACD與兩個內對角CAB,ABC有什么關系?三個內角ABC、BCA、CAB的和是多少?”學生通過推斷、總結、反思,得到結論:“在任意三角形中,如果延長一邊,則外角等于二內對角的和,而且三角形的三個內角的和等于二直角。”
反思是創造性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目前數學教學中最薄弱的環節之一。如果在課堂的結課反思環節能讓學生對課堂知識認知結構清晰,學有所獲,學生就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真正使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得到升華。因此,教師要充分設計好結課時的“反芻點”,讓反芻過程有料可嚼、嚼得有味、嚼有所獲。
如講授《相似三角形面積與周長》時,學生在課堂通過操作、猜想、證明、運用等環節,明白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質定理1”的作用。在最后結果環節,筆者適時拋出話題:“一組相似三角形對應周長的比、面積比與相似比有關嗎?如果有,是怎樣的關系呢?”從而延伸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學生在課堂中獲得的知識在“反芻”中鮮活,能力也在“反芻”中得到提升。
總之,教師只有把教學植根于生活,將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設計成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有價值,適合學生發展的數學學習過程,讓學生在“趣”中體驗,就會真正感受到數學的魅力。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