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力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
——錢學森
·我們一定要培養會動腦筋,具有非凡創造能力的人才。
——錢學森
當人們針對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各抒己見時,大連市第十九中人正堅定地走在科技教育之路上。
大連市第十九中學,坐落在海天秀麗的大連市區北部甘井子區南關嶺街道。始建于1958年,最初名為南關嶺小學初中部,1962年定名為大連市第十九中學。學校總體占地面積八萬平方米,學校現有30個教學班級,學生1700人,教師109名(市級骨干教師7人,區級骨干教師13人,區級品牌教師4人)。
學校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底蘊深厚,科技藝體特色鮮明。在實施課程改革的進程中,針對學校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實施適合教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而奠基”的辦學理念,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以愉悅的心態體驗成功的快樂。
“適合教育”是十九中學“十二五”特色發展規劃的有效載體,其三大支柱為:國課校本化——開展學科目標導學方法研究;德育課程化——構建具有特色的德育課程體系;校本特色化——構建以科技藝體為主的校本課程體系。
通過近五年的實踐與探索,成效初見。學科目標導學方法研究實現“一個形成兩個轉變”,即:課堂目標導學方法的基本模式初步形成,課堂效益明顯提高;教師的教法由講述式向目標導學式轉變,將先進教育理念真正落實到了實踐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聽講式向自主合作式轉變,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德育課程化研究收獲了“兩建兩本”的成果,即:初步構建了十九中學以培養學生“十項品質”為核心的德育課程體系;初步構建了各具特色的“和合學習”班級文化;開發出兩門學校德育讀本。
校本特色化研究也形勢喜人,以科技藝體為特色的“適合教育”模式初步形成。2013年區中學生運動會中,十九中學取得了團體總分第一的好成績;2014年十九中學學生的舞蹈表演連獲市區一等獎,學生美術作品佳在各級競賽中收獲頗豐,十九中學成為大連市足球運動點校,長繩比賽成績在市區均獲第一名。
在校本特色化研究中,科技特色猶如一顆閃亮的明星,熠熠生輝。自七十年代后期學校開展科技活動以來,歷經起步、積蓄、發展、提高四個階段,科技教育活動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1999年后,學校強化了科技教育工作,遵循“在普及中發展,在創新中提高”的方針,使科技教育工作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和提高。2010年后,新一屆學校領導班子站在“科技教育應給予學生未來”的高度上,規劃學校科技教育工作的發展前景,完善科技教育的管理網絡,建設學校科技教育活動陣地,組織開展各類科技社團活動,支持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科技競賽活動。學校的科技教育工作現已完成了由“點”的開展轉為“面”的發展,實現了由“量”的普及轉為“質”的提升,并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為了加強對科技教育工作的領導,統一全校對科技教育活動的認識,動員和協調政教、教學、團委、科研等各方面力量共同開展工作,學校每年均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科技教育領導小組。為了保證學校科技教育工作能夠得到有效的實施,學校始終把科技教育工作擺上議事日程。
(1)學校建立了科技輔導員隊伍和科技活動學生委員會,這兩支隊伍同時開展工作,保證了對活動過程每一環節的管理。
(2)學校為學生提供一個600余平方米科技活動場所——十九科技園,陸續投資十萬余元進行了外部環境以及內部設施的裝修,進行了展柜展臺、場地、器材等設備的添置。十九科技園現設有科教辦公室、科技制作室、器材準備室、電子百拼室以及程序設計室等,擁有機床、機器人、單片機、電腦、投影機、掃描儀、遙控車、遙控船以及遙控飛機等各種科技設備和器材。為保證航海模型的訓練和比賽,學校還建成了面積為60余平方米的水池。
(3)為了普及科技知識,展示學校科技教育活動成果,十九中學與大連淵東科技有限公司、大連北市集團共同出資20萬元,興建了近300平方米的大連市第十九中學淵東科技館。館內分為操作體驗區和成果展示區。其中,操作體驗區陳列了由遼寧省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資助的操作體驗器材近30件,供學生進行操作體驗;成果展示區展示了近年來學生科技創新成果近百件,以及各種科技獲獎證書、獎牌、獎杯及牌匾等。
(4)為了保障科技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鼓勵教師和學生投身科技教育活動之中,學校每年均投入6萬元,用于購買各種活動器材或資助學生開展發明創新活動,為學生參賽提供展板或為組織學生參賽的教師提供差旅費。學校還通過量化考核或發放年終獎金的形式,分別獎勵在科技教育工作中取得成績的班主任和科技輔導員老師,獎勵在各級科技競賽活動中取得突出成績的學生。
(5)為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加科技活動,學校給他們提供一個展示自己特長的舞臺,以滿足其興趣和愛好,學校每年分別于寒假期間和九月下旬開展校園“科技之冬”活動和“校園科技節”等科技競賽活動。通過科技教育活動,教師以及學生動手、動腦、探索、創新等各種能力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這些都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競賽水平的提高,為學校和地區爭得了榮譽。僅在2005年至今的十年中,我校就在省級以上科技競賽中取得如下的成績:
參加第20屆至29屆遼寧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大連市第十九中學代表隊共獲得一等獎24項、二等獎17項、三等獎1項,并獲第21、27大賽優秀組織獎;
參加第6屆至11屆遼寧省青少年機器人競賽:大連市第十九中學代表隊共獲得一等獎6項、二等獎7項、三等獎4項,并獲第6、7、9、11屆競賽的優秀組織獎;
參加第7屆至第8屆北京發明創新大賽:大連市第十九中學代表隊共獲得銅獎5項、專項獎1項,并獲第8屆大賽的優秀組織獎;
參加第3屆上海發明創新大賽:大連市第十九中學代表隊共獲得金獎2項、銀獎3項、銅獎8項,并獲優秀組織獎;
參加第3屆至7屆全國中小學勞技創新作品邀請賽:大連市第十九中學代表隊共獲得金獎6項、銀獎15項、銅獎16項;
參加第5屆至10屆宋慶齡少年兒童發明獎評選活動:大連市第十九中學代表隊共獲得銀獎9項、銅獎16項,并獲第6屆評選活動的優秀組織獎;
參加第7屆至10屆中國少年科學院小院士課題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活動:大連市第十九中學代表隊共獲得一等獎21項、二等獎16項;
參加第3屆全國校園發明創意大賽:大連市第十九中學代表隊獲得一等獎2項、二等獎7項,三等獎3項,并獲優秀組織獎;
參加2014年全國青少年電子制作錦標賽:大連市第十九中學代表隊在全部六個項目中一舉奪得一項第二名、一項第三名、一項第四名、二項第七名、一項第九名和一項十一名,共有十八人次分獲一、二、三等獎,并獲團體第六名。
大連市第十九中學科技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得到了上級有關部門的認可:學生科技活動場所——十九科技園被命名為遼寧省青少年科技工作室;學校先后成為大連青少年發明創新俱樂部理事單位、大連市發明協會理事單位、《發明與創新》校園記者站;學校先后榮獲大連市科技活動先進單位、科技教育示范學校、發明創新活動先進學校、優秀發明單位、遼寧省科技活動先進單位、科技教育示范學校、科技教育示范學校典型學校、全國七巧科技系列活動科技教育示范學校、全國電子制作錦標賽優秀基層單位、全國創新名校、宋慶齡少年兒童科技發明示范基地以及中國少年科學院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優秀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十佳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等稱號。
大連市第十九中學科技教育活動的開展現已具有示范效應。一方面,學校多次在區、市綜合實踐專業研究會年會、現場會、經驗交流會以及全國優秀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經驗交流會上進行經驗交流。另一方面,宋國松老師還經常接受其他學校的邀請,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指導,其輔導的學生多次在全國及省市科技創新競賽中獲獎。2011年5月,宋國松老師還接受邀請,參與了中國少年科學院科技輔導用書《青少年走進科學世界》的編撰工作,該書已由地震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學校科技教育成績的取得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中央電視臺、遼寧電視臺、大連電視臺、科學導報、大連日報、大連晚報、半島晨報等多家媒體曾多次對我校科技創新活動進行過采訪和報道;《科技輔導故事》《少年發明與創造》《青年科學》《青少年科技博覽》等圖書、雜志以及多家網站數十次刊登或轉載了介紹大連市第十九中學學生的科技創新作品和科技老師關于科技活動的文章。大連市政府有關領導分別為第十九中學的小發明家提詞,給予鼓勵。
最好的教育是適合學生的教育,最高的教育成果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十九中人將秉持這一理念,在實踐中繼續探索、不斷前行,相信大連市第十九中學的前景會風光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