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一 郭旺
“假如不是卜鍵,可能我們永遠也不會去關心這樣一位歷史人物?!边@個歷史人物叫王鼎,陜西蒲城人,他以生命書寫了人生最后的奏章。魯迅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那些為帝王將相作家譜所謂的‘正史’,也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p>
卜鍵
筆名吳楚、雙舸子,江蘇徐州人。文學博士,研究員。現任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國家清史辦主任。近些年,卜鍵接連出版了《李開先傳略》《傳奇意緒》《中國小說文體與文學精神》《從祭賽到戲曲》《明世宗傳》《雙舸榭重校評批金瓶梅》《搖落的風情》等著作,另外,箋校注釋《金瓶梅詞話》《紅樓夢》等,主編《元曲百科大辭典》。
“假如不是卜鍵,可能我們永遠也不會去關心這樣一位歷史人物?!痹跉v史學家卜鍵《國之大臣——王鼎與嘉道兩朝政治》新書研討會上,陜西人民出版社社長惠西平如是說。而卜鍵自己則說,他之所以要為王鼎立傳,是被其生平事跡深深打動了。
王鼎,陜西蒲城人。清朝道光時任東閣大學士和軍機大臣。鴉片戰爭中,極力主戰,反對議和。憤于清朝在英軍的槍炮脅迫下,即將簽署《南京條約》,在留下遺折,反復重申“條約不可輕許,惡例不可輕開,穆(穆彰阿)不可任,林(林則徐)不可棄”后,自縊于軍機處別院,是謂“尸諫”。
卜鍵認為,在任何時代,國家的廟堂之上,都集中了一批股肱能臣,但真正有操守有信仰者極少。王鼎年近八旬,功成名就,家庭美滿,本可以告老還鄉頤養天年,卻在國家危亡之際以常人不能理解的方式從容赴死,用決絕的態度,踐行了儒家舍生取義的原則。在任何時代,王鼎這樣的人都是民族之英雄,其在歷史上的地位應該等同于屈原。
毫無疑問,王鼎是中華文化的殉道者,他平靜從容地選擇了死,充盈著純正堅貞的大愛,一死以警醒世人,以殉國報國。王鼎同時也是一個例證,只要中華文化的經典存在,華夏道統就不會泯滅斷絕,風骨、信仰、氣節就會因時激撞,愈抑愈強。
《國之大臣——王鼎與嘉道兩朝政治》是歷史學家卜鍵的又一力作,洋洋灑灑,七十萬字,整整耗時兩年。“以軍國大事為節點,帶寫出一些舉足輕重的政治人物,著力在信仰和擔當,無論順逆,都不忘山河社稷。卜鍵先生以史家之嚴謹,文學家之妙筆,鉤沉各類史籍,終成此書。”學術界對這本書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從此書的廣度和深度可以看出,作者卜鍵具有關于清代學術研究的全面深厚素養,否則是寫不出這樣的著作的。”著名歷史學家張豈之如此評價。
史學界的奇人
卜鍵給人的感覺總是神采奕奕,臉上總掛著微笑,說起歷史來就會滔滔不絕。他擔任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學的是文學,起初研究的是戲曲,后來對歷史又有濃厚的興趣,轉而研究清史,此后一發不可收拾?;蛟S正因為這樣的經歷,讓他的新書《國之大臣——王鼎與嘉道兩朝政治》不同于一般的史書——它更像是一本可讀性極強的文學讀物。
有趣的是,卜鍵給自己取了兩個筆名,一個叫吳楚,另一個叫雙舸子。“我除了做學術研究,還擔任了兩個行政職務,就如同腳踏兩只船,我是希望自己能做到兩方面都齊頭并進?!辈锋I解釋自己取此名的原因。他以前做過文化報的總編輯,管理著一個不小的團隊,他說管理者并不是要事必躬親,“你只要把條理理順了,信任你下面的人,把事情分配下去,就很輕松了?!辈锋I笑著說,并流露出如孩童般的得意神色。
盡管擔任著行政職務,但并沒有影響卜鍵對學術的鉆研,無論是文學、戲曲,以及后來的清史,他都會全身心的投入,這讓他在學術領域建樹頗豐。而此次《國之大臣——王鼎與嘉道兩朝政治》的出版,無疑成為卜鍵最近幾年清史研究的一個完美的注腳。
在《國之大臣——王鼎與嘉道兩朝政治》研討會上,名流云集。張豈之、高建群、黃留珠、李浩等文化名人,以及卜鍵的同事馬大正、朱誠如、楊偉光、赫曉琳、王立新等專家,都給這部史學巨著以較高的評價。有學者稱“卜鍵這個史學界的奇人出了一本奇書?!?/p>
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鄔書林說:“這是作者深情寫出來的書,我多次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是懷著對先賢敬重的心情在寫王鼎,是懷著對國之大臣修為的推崇在寫王鼎,懷著對國家興旺的企盼在寫王鼎。這是一本有察古鑒今價值的書,也是一本兼具文學性和學術性的著作?!?/p>
陜西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西安交通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兼職教授薛保勤在發言中說:“這本書是卜鍵先生的應邀友情之作,一個史學大家,又兼有大量的行政管理事務,卻拋開雜務,聚焦王鼎,歷時兩年,煌煌七十萬字,視野宏闊、視角獨特,考據嚴謹、資料豐富。卜鍵沉下心來創作陜西籍的歷史人物作品,為清史補白、為忠誠立傳?!?/p>
“我們在編輯出版本書的過程中,每每贊嘆作者思維的宏闊、視角的獨特、考據的嚴謹、資料的豐富。近年來,圖書市場多的是快餐式閱讀的歷史作品,像《國之大臣——王鼎與嘉道兩朝政治》這樣厚重的史家之作,實在是鳳毛麟角?!弊鳛榇藭某霭娣?,惠西平為能出版此書而感到欣慰。
時代需要“國之大臣”
面對業內人士的夸贊,卜鍵顯得很冷靜。他說這本書一定還要出修訂版,里面仍然有一些細節值得推敲。當談到該書創作時,卜鍵顯然又恢復了先前的神采。王鼎這個人物形象一直在他心里揮之不去。
在我國歷史上,除卻那些貪酷庸劣的官員,從來都有認真做事的人,有既做事也作秀的人,王鼎屬于第一種人。清朝至嘉道朝已是盛極而衰:苗變、教變、民變、兵變,統治者強力鎮壓的模式未變;治漕、治鹽、治河、治邊,常也是理亂愈紛,按下葫蘆浮起瓢。正是在這樣一個年代,王鼎一步步走向高位,靠的是拆解難題的能力,是勤懇務實的作風,更是品德和節操。他是“有守有為”清正明練的官員典范。他曾多次奉旨往各地辦案,曾歷仕六部中的五個部,也曾任短期署理河南巡撫、直隸總督,堪稱救火隊員,所至無不竭心盡力。
而王鼎的形象,只有在與同時期朝廷大員的比較中,才能凸顯其價值。與傳主的決絕赴死相映襯的,是更多位高權重者的弄權營私和尸位素餐,他們都是“國之大臣”,但與王鼎立身行事相比,高下立判。王鼎不屑于追逐生前身后之名,專注于國計民生,其風骨氣節,足以映照千古,啟悟今人。
卜鍵感慨,通過創作《國之大臣——王鼎與嘉道兩朝政治》才深入理解,治國之難,治史之難,僅憑一部《國之大臣——王鼎與嘉道兩朝政治》,想叩開史學大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談及王鼎,卜鍵總有說不完的話。王鼎這樣的人物被歷史所忽視,這讓他感到痛心,他告訴《時代人物》記者,“我希望能將王鼎搬上銀幕,讓更多的人了解這樣一位令人尊敬的歷史人物?!?/p>